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明清时老北京商业繁荣:只因廉价劳动力的结果

由于商业繁荣,市场出现了较明显的细化趋势,出现了骡马市、缸瓦市、果子市、花市这样的专业市场,此外还有广渠门烟草、琉璃厂旧书、大栅栏餐饮、朝阳门晓市这样的一条街式的分类市场。这,都是历代罕见的,在很多人眼中,认为明清已达到了前现代化的阶段,只需捅破一层窗户纸,就可以走向现代化。老北京商业繁荣是不假,但为什么繁荣,却值得深思。

在唐代,虽然农业种植种类单一,但人们基本能吃上大米白面,而明清虽然主粮多样化,却多是从海外引入的玉米、白薯等产量高、质量差的“粗粮”,因为明清两代人口增殖速度太快,有学者估计,明代中国人口已突破2亿,清代盛期时达4亿。人口增加了,就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可皇权制度是凝固的,难以应对挑战,明代初期官僚制度尚且高效,当时耕地数量还比较高,到了中后期,居然耕地数量减少了一半左右,因为百姓、地主、下级官僚争相瞒报,以减少税务负担。中央收不上税,运作能力就会降低,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清代几任君主比较勤奋,御下甚严,故清代到中期管理尚未完全失控,但农业技术进步有限,新开垦的土地肥力又不够,加上过度垦殖,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到清中后期,各地重大自然灾害不断,清代农民生活普遍进入赤贫化,生活质量已远远不能和唐宋时期相提并论。活不下去,大家就要想办法,所以明清农民经商成为习俗,促进了城市贸易的繁荣。一般来说,商人更愿在本地经营,可现实的压力太大,农村严重贫困,各家耕织一体,消费能力极低,只有在大城市中才有市场。所以,大家只能背井离乡,去北京等大城市讨生活。

清代北京商业看上去热闹,但主要是大量廉价劳动力输入带来的发展,而非资本投入增加的产物。因为人力资源充沛,所以工资极低,大量学徒工只需管吃住即可,就算正式入职,也多是拿年薪,商家几乎没有风险。所以老北京提供多是费人工、省物力的商品,比如手工艺、奢侈品、人力服务等,这些商品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大,事实上,清代根本不具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