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诸葛亮为何冒险过江吊周瑜?
周瑜周公瑾病故之后,诸葛亮立刻前往柴桑吊丧。谁都知道这是一个玩命的举动,现在几乎人人都说什么周瑜大都督是被你诸葛亮给气死的,东吴的将领们个个恨得牙根痒痒,非要生吞活剥了你不可。诸葛亮对此比谁都清楚,却不惧刀剑丛亲自前去吊丧。
那么,他一定得冒这个险吗?换个别人去不是安全得多吗?可是,诸葛军师这回是铁了心要去,一介书生竟然有“壮士一去,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向前”的大无畏勇气。就是主公刘备的一颗心也是悬在了半天空的。
有人提出:诸葛亮吊祭周瑜是多情还是无情?老郑以为既不是多情,也不是无情,而是形势所迫,大局所需。他要借吊丧这个舞台,上演一出“缓解矛盾,维护联合”的大戏。这样的戏份,除了孔明先生谁也拿不下来。
其实,祭奠周瑜只是一个礼节,一个形式,孔明此行一定有比这更重要的使命。
老郑以为,其目的有三(《三国演义》似乎离不开“三”):
其一,他要告诉东吴上下,我诸葛亮是周公瑾的朋友,是知音,并不是传说的那样是死对头,有他没我,有我没他。朋友共事,难免有言差语失,彼此误会之处,消除了误会,友情更加真挚。如若不来,正说明诸葛亮不是朋友,人家死了你也不哭几声,甚至说你是幸灾乐祸偷着乐。所以,诸葛亮必须来,必须哭,哭得比谁都伤心,都痛,才会让周瑜家人和东吴上下心里那口怨气像拔了气门芯的轮胎瘪了。诸葛亮这一哭结果很不错,首先,东吴新任都督鲁肃,看到孔明真是悲痛欲绝,心里就嘀咕:“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反倒是死者大都督的气量狭小了。
其二,他要让东吴君臣明白,周瑜故去,不仅是东吴的巨大损失,也是刘备一方的重大损失,东吴失去栋梁,荆州的房子也跟着晃悠。诸葛亮不会袖手旁观,而是要跟东吴一起化悲痛为力量,精兵强国,准备战斗。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只是原因之一,诸葛亮在伏地大哭中晓明了利害,周瑜的部将才松了剑柄。解铃还须系铃人,诸葛亮不亲为,别人谁也扭转不了剑拔弩张的局势。因此,诸葛亮虽然不会舞刀弄枪,但他的泪水能顶十万兵将。一旦东吴将领们动起手来,死伤的不只是诸葛亮一人,还有刘备荆州的人马。所以,诸葛亮是用吊丧来挽狂澜,不是在演戏,是扭转乾坤。
其三,要确保孙刘抗曹的联盟不被破坏。周瑜之死直接危及到孙刘两家的关系,破裂只在一念之间。而吊丧正是一个天赐的良机,诸葛亮当然要抓住不放,用自己的文笔之长,将周瑜的历史功绩与风流倜傥描绘得有声有色,哪怕是猫哭耗子你也找不出任何破绽。哭周瑜其实是哭孙刘两家来之不易的联合取得的胜利,哭周瑜是哭孙刘联联合危在旦夕的前景。如果因为周瑜之死把愤怒撒在刘备诸葛亮身上,受伤的是孙刘两家,得利的只有曹操。我们能干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吗?诸葛亮说得明白,周瑜大都督是孙刘联合抗曹政策的确立者,诸葛亮曾经参与了谋划,坚定了东吴的决心。继续联合抗曹是大都督的遗愿,如若违背了,公瑾九泉之下焉能瞑目?
不要小看一篇吊文的力量,正是这篇声情并茂的文字,让诸葛亮的江东之行有惊而无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上鲁肃先生的从旁相助,孙刘两家才化干戈为玉帛,续写了联合抗曹的宏伟新篇章。可惜孙权、吕蒙之辈目光短浅,见利忘义,一个白衣渡江偷袭荆州之举,就让双方努力多年、精心缔结的联合土崩瓦解。蜀汉刘备从此走上下坡路,到了刘禅终至灭亡。东吴也没有好到哪儿,还是举手投降,仰人鼻息了啊!那时孔明的在天之灵不会哭任何人,只会愤而怒之曰:无耻小人,败坏了唾手可得的天下耶……
附:诸葛亮吊周瑜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呜呼痛哉!伏惟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