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荀子的故事以及名言语录: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名人语录>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荀子·劝学》> >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集学派之大成,提出既要尊崇礼义又要尊崇法制、既要反对天命又要掌握大自然运动规律等暂学观点,对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名人历史】> >   荀子(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况,字卿,后避讳,改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都是他的学生。> >   他15岁到齐国稷下游学,齐襄王时,成为很有声望的稷下学者。随后,他曾到过秦国和赵国,但都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去了楚国,被楚国丞相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他被革职。从此,他专心从事著述和讲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 >   荀子之所以成为一位大学问家,是因为他长年累月,坚持刻苦学习,总是精益求精,永不懈怠。为了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开导别人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荀子写下了一篇取名为《劝学》的文章。> >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人接受教育,寻求学问,是无论如何不可废弃的。你看到过染布的作坊吗?靛这一种染料是在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它的颜色却比蓝草更 深。你一定见过冬天里的冰,冰是由水冻结而成的,但它要比水寒冷得多。一个人求学,应该是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超过前人。这就叫“青,取之于蓝,而胜于 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习就好比是用刀镂金石,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如果你在镂金石时,刻一下停 一下,或者停下手来不干了,那即使是烂木头也刻不断。只有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再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所以,我们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待学习,一定会取得成功。> >   荀子还在《劝学》中写道:一个人如果不是一步一步地向前 走,就不会到达千里之远的目的地。江海如果不是由一条一条小河的水汇合起来,那就不会成其为江海。学习也是这样,它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 的学问和渊博的知识,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就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后来,荀子将如同《劝 学》这样的传世名篇汇编成《荀子》一书。《荀子》全书原有300多篇,经汉代刘向删修后,定为32篇。它们既集中体现了荀子独到的思想观点,又系统总结了 以来”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特别是荀子提出的既要尊崇礼义,又要尊崇法制;既要反对天命、不信鬼神,又要掌握大自然运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争取人定胜天等重要观点,都具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 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 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 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    《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 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 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 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   杨曾为《荀子》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包括清代王先谦,时代的梁启雄。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www.)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