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南北朝的猛火油柜是世界最早的火焰喷射器

猛火油柜,是中国古代一种喷火器具。猛火油即石油,猛火油柜是用于军事方面最早的火焰喷射器。远在两千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就发现并使用了石油。古代原油称“石漆”,唐代叫“石脂水”,五代时叫“猛火油”,宋代沈括首次提出“石油”这一命名。

早在南北朝以后,石油被用于战争中的火攻。公元913年,后梁王李霸在山东杨刘发动叛乱,曾用“长竿缚布沃曲”,焚烧杨刘城的建国门,所用的纵火材料即是石油,成为石油用于火攻的最早记录。后晋李存勖曾两次使用石油纵火剂燔烧敌军,击败后梁军的进攻,转败为胜。到了宋代,火药用于军事后,中国军事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并装备于军队。构造部分及其原理与现代火焰喷射器相似。

猛火油柜的历史记载

《武经总要》记载,猛火油柜以猛火油(即石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卷筒,卷筒首大尾细,尾开一小窍,大如黍粒,首为圆口,径半寸,柜旁开一窍,卷筒为口,口有盖,为注油处。管上横置唧筒(原始活塞机械),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

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使火楼体内形成高温区,同时通过传导,预热油缸前的喷油通道形成预热区,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油经过火楼喷出时,遇热点燃,从火楼喷口喷出烈焰,形若火龙,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

“猛火油柜”实质上是一个以液压油缸作为主体机构组成的火焰泵。在古代城邑攻防作战中显示了巨大威力。《吴越备史》记载,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在后梁与后唐作战中出现了以铁筒喷发火油的喷火器。“猛火油柜”到了宋代是城守战和水战中的利器。如“敌来攻城,在大壕内及傅城上颇众”或者“以冲车等进”时,守军可于踏空板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杀伤力较大;水战时则可烧浮桥和战舰。

这种“猛火油柜”形制较大,很笨重,多置于城上。后来出现了一种小型喷火器具,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携带和移动,用于守城战和水战。《古代战争馆》陈列的“猛火油柜”模型,依照宋《武经总要》资料复原制作,试验喷火距离为5―6米。

猛火油柜的使用

猛火油柜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作用发挥最大的时期是五代以及宋金辽元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石油被称为“猛火油”。在这一时期之前,中国战争中的火攻,多凭薪柴膏油之类,属于最初级的纵火手段。而猛火油的威力要大得多,且有水浇火愈炽的特点,更适合于火攻。《新五代史・杨密传》记载: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吴王杨隆滨派使者给契丹主送去猛火油,“攻城,以此油燃火焚楼橹,敌以水沃之,火愈炽”。

贞明五年,晋将贺瑰率水军攻打后梁德胜南城,后梁局势吃紧。“汴将攻德胜南城,以战船十余艘,竹窄维之,扼断津路,王师不得渡。城中矢石将尽,守城将氏延赏危急”紧急关头,后晋将领李建及把火油装在瓮中,然后“令上流具瓮,积薪其上,顺流纵火,以攻其舰。须臾,烟焰腾炽,梁军断缆而遁,建及乃入南城,贺瑰解围而去。”

对猛火油柜运用最为成熟的是宋朝。宋朝在京城汴梁设立了军器监,是专门制造武器的机构,下设十一作(即工场),其中就有猛火油一作。猛火油一般用于防御特别是守城战役中,《续资治通鉴》记载:“修楼橹,挂毡幕,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木,备火油,凡防守之具毕备。”康誉之所著的《昨梦录》记载,北宋时期,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来防御外族的侵扰。

猛火油柜的衰落

由于火药在中国的成熟发展,猛火油柜并没有在战争中像希腊火对于西方世界那样的作用。正因为此,在火器日益发达的明清时期,已经鲜见对猛火油柜的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