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告诉你真实的鸿门宴 霸王项羽被抹黑了几千年!

鸿门宴是《史记》名篇,司马迁依据史料以及传闻,妙笔生花,为后世留下了久永流传的历史事迹。直到今天,“鸿门宴”已经成为汉语中的固定词汇,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引起无数后人讨论。

鸿门宴最详细记述见于《史记·项羽本纪》,而在《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郦滕灌列传》里都有记载。可见,司马迁对其真实性是有十足把握的。另外,相同史料也散见于《汉书》、《资治通鉴》纪传之中,又可见,班固司马光等对鸿门宴的发生也完全认同。

鸿门宴的史事来源应当有二:一是秦汉之际流传下来的文史资料,司马迁作为太史令,可以查阅。二是西汉君臣后人的转述,如樊哙的孙子樊他广与司马迁交好,从他口中转述了事件的经过,特别是他祖父在其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于是,樊哙也成为了文中最栩栩如生的人物。

朱楼君要说的是,西汉官家留下的文史资料,以及樊他广等人的口述,不可避免对项羽有所歪曲,因此也留下了诸多疑点,令我不吐不快。

一、刘邦没有理由当关中王

鸿门宴的直接导火索,可以说是义帝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打下关中地区,依约应当为关中之王,因此派兵驻守函谷关,“毋内诸侯军”,引起项羽第一次大怒,引兵破关。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实际上让刘邦在道义上站住了脚,导致项羽在关中的一系列作为都被斥为“不义之举”。然而,从史料来看,这一约定是有疑点的。

当这一约定产生的时候,秦军仍然非常强大,频繁击败各地起义军;章邯等已围困巨鹿城,赵国岌岌可危。同时,楚怀王麾下诸位将领认为此时攻击关中是毫无益处的。那么试问,在众多军事指挥官都不认为作战前景乐观的情形下,设立这一约定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吗?

退一步说,当时楚怀王为激励军心,确确实实立约了,那么,他就必须保证每位将领的公平竞争机会。可是,当项羽怨恨秦军杀死他叔父项梁,愿意与刘邦一同西征时,却被制止,理由是他为人嗜杀,“诸所过无不残灭”;而沛公“素宽大长者”,“扶义而西”,“可遣”。

可以说,这一做法从最开始就破坏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另外,怀王方面的理由也完全立不住脚,项羽固然残酷,但刘邦在起事时就不惜以屠城为借口胁迫自己的家乡沛县投降,哪里又有宽大长者的影子?更何况,以秦军的强大,战争的残酷,打着仁义的旗号又有什么作用?

因此,刘邦防守函谷关,抗拒诸侯军,反而是没有道理的。

二、曹无伤献媚毫无说服力

据记载,项羽攻破函谷关,进军戏西之后,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趁机献媚,使人告知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引起了项羽第二次大怒。

假设曹无伤真派人传达了这句话,其内容也是漏洞百出。首先,刘邦即使要当关中王,必不敢任命秦王朝遗孽嬴子婴为相,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其次,范增劝说项羽杀刘时指出“(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又可见所谓的“珍宝尽有之”,完全是假话。

由此推断,项羽不可能被曹无伤这种不值一驳的献媚打动,更不可能因此大怒,要发兵攻击刘邦。

三、项羽指认曹无伤不可信

到了鸿门宴的正日子,刘邦一早带领百余骑来见项羽,到鸿门之后就谢罪,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据史料,项羽毫无头脑地就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朱楼君在前文已经说了,曹无伤的“鬼话”丝毫立不住脚,项羽作为一代雄杰,怎么可能被如此轻易地蒙蔽?由此,也就没有所谓的指认曹无伤,并说“籍何以至此”的话。

这段记载,实际上是要把项羽塑造成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形象,可见西汉有关楚汉争霸的材料,不可信的内容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