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士兵制度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勇
历代兵勇
兵勇是国家的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古代各个封建王朝都格外注重兵勇的重要性,制订了合乎时宜的征兵和募兵制度,并以确保战斗力为核心,构建起完善有效的组织实施系统。
我国古代的征募兵制度类型繁多,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如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卫所制、旗兵制等。征兵制下的兵勇有事召集,事定归农,来路清楚,国家在平时无养兵之费。募兵制下的兵勇以当兵为职业,数量和服役的时间可以不受农业生产的限制。
时期的兵勇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借机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各诸侯国的国君,这时期诸侯国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士族和农民。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着军队的征调大权,国君之下设立独立的军事系统。这个时期普遍实行的兵役制度是郡县征兵制,农民是主要的征集对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西周王室东迁,建立东周,春秋时期开始。由于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日渐衰弱,加上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日益增强,几个大的诸侯相继成为中原霸主。这些大诸侯国的军队主要由公室军队和世族军队组成。
公室军队多建于西周诸侯受封立国时,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农。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要职业,作战时充任甲士。农就是庶人,除老弱残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3年进行一次大演习。
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步兵,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世族军队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上设置的军队,从军人员也以封邑及其周围的士和农为主。当时的某些较大的城邑还有邑甲,有的属于国君,有的属于卿大夫。这样一来,邑甲就成为了公室军队与世族军队的补充。
春秋末期,井田制日趋瓦解,军赋再次扩征。有的实行用田赋,如晋国六卿实行的田赋制,就是按田亩数量征兵、征赋,其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
生活在军事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相结合制度下的农民,平时生产和参加军训,战时聚集成军,在太庙命将,发放车马、甲胄、兵器,战毕解甲归田,保留着“寓兵于农”的传统。
中小以上贵族充任甲士,他们一般不参加生产劳动,平时身佩兵器,从事习武和各种军事活动,或参与政务,战时则为军队骨干,并充任各级军职。
春秋时期,各国的军事组织是被周王室分封的。各国卿大夫有其独立的军事组织,有宗族部队和私属部队。这些部队都是凭着封建从属关系组织起来的。各国军队的主要成分除国人外,还征发所属的农民服役。
中原各国的国君,由于宗族的内讧和对外战争,以及国人的叛离和农民的反抗斗争,权力逐渐削弱了。而某些卿大夫却在逐渐强大,国的军事组织不可避免地为卿大夫所分割以至于瓦解。
与此同时,地方郡县的军事组织在不断生长和发展,郡县的军队逐渐成为了很有作战能力的部队。
战国时期,各国中心区普遍设县,边地也越来越多地分设郡,县和郡就成为征兵的地区单位。于是,郡县征兵制度推行到全国。
各诸侯国随着县、郡等地方行政系统的建立,普遍实行博籍制度。博籍就是到应征年龄的男子必须登记,以备征调。比如秦国规定,凡17岁男子必须向官府登记,称为“博”,博籍后,从23岁起,守卫京师一年,称“正卒”,守卫边防一年,称“戍卒”。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实际上男子15岁就博籍,以后随时有被征调入伍的可能。曾提出将丁男、丁女、老弱分别编组成军的建议。
一般来讲,服兵役的年龄,大概从15岁至60岁。但当遇到大战,往往征发全国壮丁,倾国以赴。若是一般小战,则只征发与敌国邻近的郡县壮丁去作战。其他郡县就休养生息,以备将来。
各国的常备兵大多是考选出来的,有特殊的待遇。通过几种严格的考核,中试的就可以免除全户的田宅租税。当时各国出兵时,往往以常备兵带领新征发来的士兵作战。
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兵役制度,这就是募兵制。募兵与传统的征兵不同,征兵是依法服兵役,这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募兵是国家用钱和物雇佣的兵勇。募兵与国家则是金钱与契约的关系,有钱则战,无钱则散。
随着战争发展对士兵素质要求的提高,春秋末期的选练勇士风气,至战国时有了发展。各国从应征人员中,通过训练和考核,选拔勇武士卒,组成精锐军队。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赵国的百金之士,秦国的锐士等。
其中魏国考选武卒很严,要全副武装,带3天的粮食,半日内跑四五十千米。中试者免除其家庭的赋役,还分给好的田宅。
通过考核、选拔和训练招募来的兵勇,具有相当优秀的素质。由这些兵勇组成的军队,待遇优厚,平时习武,守卫国家,战时则为扩编的基础和作战的主力。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的转化,大规模野战和围城战的频繁发生,要求部队具有快速、灵活的作战素质和战场突击性,这就加速了单骑迅速发展为骑兵的进程。
最早建立骑兵部队的国家是赵国。当时赵国的周边强国林立,东南为齐、中山,南为韩、魏,西为秦、林胡,北为楼烦、东胡,东北为燕。林胡、楼烦、东胡号称“三胡”,他们是崛起于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勇猛彪悍,擅长骑射,对秦、赵、燕构成很大威胁,赵国受害尤烈。
我国北部的地形特别利于三胡的轻骑,而不利于中原的车战,因此,赵武灵王为对付三胡的侵扰,毅然实行“胡服骑射”,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吸取胡人长处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赵国自从建立骑兵以后,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赵国的骑兵部队发挥了巨大作用。
各国也纷纷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当时,骑兵作为新兴的技术兵种,对骑士的选拔十分严格。凡被选中为骑士的,都享有很高的待遇。
战国时骑兵的编制因地形或国别的不同也有差异。列国的骑兵兵种作为步兵的辅翼力量,配合车、步兵长驱深入,绝敌粮道,追敌败兵,或袭击敌人之两翼,或掩袭敌人之前后,成为当时一支最活跃的军事力量。
知识点滴
赵武灵王的骑兵可以说是一支快速反应的部队。他为了打败秦国,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骑手前往秦国咸阳。
秦王接见“使臣”后,发觉他的言谈举止不像个普通人,心中犯疑。过了几天,秦王派人去驿馆请他,却是人去楼空。后来秦王才知道这人是有名的赵武灵王,不免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领精兵连夜追赶。可他们哪里知道,赵武灵王已经带着骑兵飞驰出秦境了。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兵勇是国家的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古代各个封建王朝都格外注重兵勇的重要性,制订了合乎时宜的征兵和募兵制度,并以确保战斗力为核心,构建起完善有效的组织实施系统。
我国古代的征募兵制度类型繁多,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如兵农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卫所制、旗兵制等。征兵制下的兵勇有事召集,事定归农,来路清楚,国家在平时无养兵之费。募兵制下的兵勇以当兵为职业,数量和服役的时间可以不受农业生产的限制。
时期的兵勇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借机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各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不再是周天子,而是各诸侯国的国君,这时期诸侯国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士族和农民。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军队,国君掌握着军队的征调大权,国君之下设立独立的军事系统。这个时期普遍实行的兵役制度是郡县征兵制,农民是主要的征集对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西周王室东迁,建立东周,春秋时期开始。由于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日渐衰弱,加上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日益增强,几个大的诸侯相继成为中原霸主。这些大诸侯国的军队主要由公室军队和世族军队组成。
公室军队多建于西周诸侯受封立国时,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农。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要职业,作战时充任甲士。农就是庶人,除老弱残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3年进行一次大演习。
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步兵,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世族军队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上设置的军队,从军人员也以封邑及其周围的士和农为主。当时的某些较大的城邑还有邑甲,有的属于国君,有的属于卿大夫。这样一来,邑甲就成为了公室军队与世族军队的补充。
春秋末期,井田制日趋瓦解,军赋再次扩征。有的实行用田赋,如晋国六卿实行的田赋制,就是按田亩数量征兵、征赋,其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
生活在军事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相结合制度下的农民,平时生产和参加军训,战时聚集成军,在太庙命将,发放车马、甲胄、兵器,战毕解甲归田,保留着“寓兵于农”的传统。
中小以上贵族充任甲士,他们一般不参加生产劳动,平时身佩兵器,从事习武和各种军事活动,或参与政务,战时则为军队骨干,并充任各级军职。
春秋时期,各国的军事组织是被周王室分封的。各国卿大夫有其独立的军事组织,有宗族部队和私属部队。这些部队都是凭着封建从属关系组织起来的。各国军队的主要成分除国人外,还征发所属的农民服役。
中原各国的国君,由于宗族的内讧和对外战争,以及国人的叛离和农民的反抗斗争,权力逐渐削弱了。而某些卿大夫却在逐渐强大,国的军事组织不可避免地为卿大夫所分割以至于瓦解。
与此同时,地方郡县的军事组织在不断生长和发展,郡县的军队逐渐成为了很有作战能力的部队。
战国时期,各国中心区普遍设县,边地也越来越多地分设郡,县和郡就成为征兵的地区单位。于是,郡县征兵制度推行到全国。
各诸侯国随着县、郡等地方行政系统的建立,普遍实行博籍制度。博籍就是到应征年龄的男子必须登记,以备征调。比如秦国规定,凡17岁男子必须向官府登记,称为“博”,博籍后,从23岁起,守卫京师一年,称“正卒”,守卫边防一年,称“戍卒”。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实际上男子15岁就博籍,以后随时有被征调入伍的可能。曾提出将丁男、丁女、老弱分别编组成军的建议。
一般来讲,服兵役的年龄,大概从15岁至60岁。但当遇到大战,往往征发全国壮丁,倾国以赴。若是一般小战,则只征发与敌国邻近的郡县壮丁去作战。其他郡县就休养生息,以备将来。
各国的常备兵大多是考选出来的,有特殊的待遇。通过几种严格的考核,中试的就可以免除全户的田宅租税。当时各国出兵时,往往以常备兵带领新征发来的士兵作战。
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兵役制度,这就是募兵制。募兵与传统的征兵不同,征兵是依法服兵役,这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募兵是国家用钱和物雇佣的兵勇。募兵与国家则是金钱与契约的关系,有钱则战,无钱则散。
随着战争发展对士兵素质要求的提高,春秋末期的选练勇士风气,至战国时有了发展。各国从应征人员中,通过训练和考核,选拔勇武士卒,组成精锐军队。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赵国的百金之士,秦国的锐士等。
其中魏国考选武卒很严,要全副武装,带3天的粮食,半日内跑四五十千米。中试者免除其家庭的赋役,还分给好的田宅。
通过考核、选拔和训练招募来的兵勇,具有相当优秀的素质。由这些兵勇组成的军队,待遇优厚,平时习武,守卫国家,战时则为扩编的基础和作战的主力。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和战争方式的转化,大规模野战和围城战的频繁发生,要求部队具有快速、灵活的作战素质和战场突击性,这就加速了单骑迅速发展为骑兵的进程。
最早建立骑兵部队的国家是赵国。当时赵国的周边强国林立,东南为齐、中山,南为韩、魏,西为秦、林胡,北为楼烦、东胡,东北为燕。林胡、楼烦、东胡号称“三胡”,他们是崛起于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勇猛彪悍,擅长骑射,对秦、赵、燕构成很大威胁,赵国受害尤烈。
我国北部的地形特别利于三胡的轻骑,而不利于中原的车战,因此,赵武灵王为对付三胡的侵扰,毅然实行“胡服骑射”,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吸取胡人长处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赵国自从建立骑兵以后,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赵国的骑兵部队发挥了巨大作用。
各国也纷纷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当时,骑兵作为新兴的技术兵种,对骑士的选拔十分严格。凡被选中为骑士的,都享有很高的待遇。
战国时骑兵的编制因地形或国别的不同也有差异。列国的骑兵兵种作为步兵的辅翼力量,配合车、步兵长驱深入,绝敌粮道,追敌败兵,或袭击敌人之两翼,或掩袭敌人之前后,成为当时一支最活跃的军事力量。
知识点滴
赵武灵王的骑兵可以说是一支快速反应的部队。他为了打败秦国,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骑手前往秦国咸阳。
秦王接见“使臣”后,发觉他的言谈举止不像个普通人,心中犯疑。过了几天,秦王派人去驿馆请他,却是人去楼空。后来秦王才知道这人是有名的赵武灵王,不免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领精兵连夜追赶。可他们哪里知道,赵武灵王已经带着骑兵飞驰出秦境了。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许穆夫人是我国史上第一位女爱国诗人?
- 下一篇:白话二十四史故事之太祖道武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