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高丽王高汤是看了杨广怎样的国书后吓死的?

陈国亡了,可是这个事件却让数千里之外的一个人惊恐不已,这个人就是当时的高丽国国王高汤(高丽史书称为平原王或平岗上好王,也叫高阳成)。高丽或者说高丽国所治的这片土地原本就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片土地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个王朝——箕子朝鲜就是我华夏族的诸侯国之一,箕子他是纣王的亲戚,一般说是哥哥,有的说是叔父。《尚书》、《史记》等详载其言行,是孔子所称的殷末三仁之一。他向纣王进谏而不被采纳,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并隐居弹琴聊以自慰。由于纣王无道,周朝于岐山起兵,灭掉了商朝。商朝灭亡之后由于箕子的贤名很大,所以周武王亲自向箕子讨教治理国家的道理。而箕子不愧贤良之名,一番回答让周武王很满意,于是就将朝鲜这个地方封赏给了箕子,让他做了这个地方的主人,是为朝鲜候,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就是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统治区域扩展到了辽东。

此后汉朝统一中国,燕王卢绾(这里的燕王卢绾不是战国七雄里的燕王,而是刘邦的世交好友,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受封为燕王。)造反,跑到了匈奴那边。燕国人卫满也流亡于外,聚集了一千多个同党之人,出走塞外,渡过炙,进入了辽东,他在王险城建都,并自封为国王,并且他还击败了朝鲜的末代王萁准,迫使他继续向朝鲜半岛的东南部逃亡,一直逃到朝鲜半岛上三韩民族之一的马韩族中才停下来,并且在马韩中称了王,此时的朝鲜史称卫满朝鲜。

之后卫满朝鲜最终被汉武帝所统一,其领土被汉朝分为乐浪,临屯,玄菟,真蕃四郡,重又回归祖国。朝鲜半岛此时一分为二,北面为中国所有,南面是朝鲜半岛马韩、辰韩和弁韩(也称弁辰)这三韩的活动范围,从此朝鲜北部一直在中国的统治之下,从两汉到西晋,历时三百余年的风雨飘摇而不倒。此两朝鲜不论从国家的建立者,还是政权的性质或是最终的结局看,均是中国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虽然这期间夫余族的分支高句丽族在东北建国,但是一直处于苟延残喘当中,对中原王朝在东北的领土并没有造成什么威胁。

高句丽(最初写做高句骊,隋唐时代改称为高丽)这个民族是我国东北大地上的一个土生土长的原著民族,是由居住在我国东北的秽貊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系,所以又被古代史家称为貊人。作为族名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存在,当汉武帝统一卫满朝鲜之后,他在在玄菟郡中设立了高句骊县,从此高句骊才作为地名为人所熟知。高句丽族在始祖朱蒙的带领之下建国,建都纥升骨城(今吉林省集安市,我国成功申报进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句骊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便是位于此地。),其辖地基本在汉朝的高句骊县内,是我国境内的一个边疆小王国。直到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天下大乱,中原王朝再也无力压制境内的少数民族,此时高句丽乘机在辽东兴起,领土不断南扩,最终侵占了整个辽东,形成了拥有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大国,因此五胡乱华这个历史名词其实还应该算上高句丽族这一胡才是。

在高句丽割据了我国辽东以及今朝鲜半岛北部的时候,朝鲜半岛的南部正在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国家的统治之下。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着马韩、辰韩和弁韩这三个民族,简称三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计为二十万户,约近百万人。他们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此三韩有史书记载是战国时代从中原逃难至朝鲜半岛而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的,因此我国外交发言人说中国与韩国的关系不是朋友关系而是亲戚关系这是有历史依据的。此三韩在朝鲜半岛南端繁衍生息,之后辰韩建立了新罗国,而以马韩为主体,高句丽王族为首领的百济也得以建国。从此朝鲜半岛进入了三国时代,这三个国家中的主体民族都不一样,互相之间没有继承关系。

就在五胡相继被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而消失在中华帝国的土地之上的时候,霸占辽东和朝鲜半岛的高丽国此时便越发显得扎眼起来。而高丽国平日跟割据南方的南方各朝交往频繁,便是希望南朝能够牵制实力强大的北朝,好让自己作壁上观。可是现在平地一声雷,南朝的陈国被大军平定,这怎能不让高丽国君臣惊慌失措?下一个就轮到自己的恐惧感促使高丽国在边境大修堡垒,并且扩军积粮,整军备战。这样不友好的举动自然被视为对帝国威严的极大的挑战,不过高丽久在化外,隋文帝还是想让高丽乖乖的俯首称臣,于是写了一篇极为霸气的国书,警告高丽国不要玩火:

朕受天命,爱育率土,委王海隅,宣扬朝化,欲使圆首方足,各遂其心。王每遣使人,岁常朝贡,虽称O附,诚节未尽。王既人臣,须同朕德,而乃驱逼H,固禁契丹。诸O顿颡,为我臣妾,忿善人之慕义,何毒害之情深乎?太府工人,其数不少,王必须之,自可闻奏。昔年潜行财货,利动小人,私将弩手,逃窜下国。岂非修理兵器,意欲不臧,恐有外闻,故为盗窃?时命使者,抚尉王O,本欲问彼人情,教彼政术。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有何阴恶,弗欲人知,禁制官司,畏其访察?又数遣马骑,杀害边人,屡驰奸谋,动作邪说,心在不宾。朕于苍生,悉如赤子,赐王土宇,授王官爵,深恩殊泽,彰着遐迩。王专怀不信,恒自猜疑,常遣使人,密觇消息,纯臣之义,岂若是也?盖当由朕训导不明,王之愆违,一已宽恕,今日以后,必须改革。守O臣之节,奉朝正之典,自化尔O,勿忤他国,则长享富贵,实称朕心。彼之一方,虽地狭人少,然普天之下,皆为朕臣。今若黜王,不可虚置,终须更选官属,就彼安抚。王若洒心易行,率由宪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劳别遣才彦也?昔帝王作法,仁信为先,有善必赏,有恶必罚,四海之内,具闻朕旨。王若无罪,朕忽加兵,自余O国,谓朕何也!王必虚心,纳朕此意,慎勿疑惑,更怀异图。往者陈叔宝代在江阴,残害人庶,惊动我烽候,抄掠我边境。朕前后诫敕,经历十年,彼则恃长江之外,聚一隅之众,昏狂骄傲,不从朕言。故命将出师,除彼凶逆,来往不盈旬月,兵骑不过数千,历代逋寇,一朝清荡,遐迩V安,人神胥悦。闻王叹恨,独致悲伤,黜陟幽明,有司是职,罪王不为陈灭,赏王不为陈存,乐祸好乱,何为尔也?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此封国书一到,病中的高丽王高汤惶恐而亡,他的儿子高元即位,被隋朝使节拜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公并高丽国王,高丽史称婴阳王。

父亲的死并没有给高元带来多少感性的认识,虽然接受了隋文帝的册封,可是居然在第二年的二月,仅仅四个月后就率H万余人进犯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结果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这样挑衅的行为不啻在隋文帝脸上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之前作老子的就公然搞军备竞赛,现在换了儿子居然升级成主动进犯帝国领土,向隋朝这个亚洲最强帝国挑战,这个高元的勇气实在可嘉。当然对于高丽方面做出如此不理智的举动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导火索就是在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本隶属于高丽的契丹部众背叛高丽转而内附隋朝,高丽一直耿耿于怀,再加上隋朝与高丽的关系也是充满了火药味,这样就有了这一次极为不智的攻击行动。

高丽还是那个高丽,可是中国却已经不是那个分崩离析的那个中国,对于高元的这样的军事挑衅隋朝马上做出了最强硬的反应,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六月,隋朝下诏废黜高丽王高元的官爵,并且以汉王杨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也就是前敌总指挥,以尚书左仆射高G为汉王长史也就是参谋长,周罗T为水军总管也就是海军总司令,水路三十余万讨伐高丽。

这次的讨伐行动虽然精兵良将都齐全,可是运气却不站在隋军这一边,天灾接二连三的降临到这支隋军的头上。首先陆军这边天降豪雨,造成后勤极其困难,军队士兵吃不饱肚子。连续不断的暴雨还造成疫病在军中扩散。祸不单行,在陆军被大雨困住的时候,从山东渡海直捣平壤的隋朝海军也遇上了大风,船只大多被吹散、沉没。面对这样的情况隋军的非战斗损失率是惊人的,据史书记载九月撤回国内的时候隋军死者十有八九。有了如此巨大的非战斗,显然战争不可能再进行下去。虽然老天让高元逃过了此劫,可因为隋军军容极盛,高元慑于隋帝国的强大实力,不敢继续搞对抗策略。于是立刻遣使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将姿态放到了最低。

这次的上表正好迎合了隋文帝的心理,对于当时的大东亚地区,公认的国际秩序其实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大中华国际册封体系,违反了这个体系,中原帝国就可以以大义的名份进行征讨,而这样的体系对于帝国周边的属国而言,其实就简单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有一个臣服的态度,一般帝国也就不为己甚。要是依仗自己的实力,硬着干,那结局必定是奉陪到底,不死不休。有了高元服罪的这个态度,隋文帝也是一个明君,不愿为此徒费军力,加重人民的负担,于是就此罢兵。

高丽王国在东北的国势基本上是一国独大,其疆域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而北接于H。在向中原扩张已经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改变国策,不断地向朝鲜半岛的南侧用兵,极力压迫当时朝鲜半岛南部的两个国家,百济和新罗。

在得知隋朝发兵攻打高丽之后,深受压迫的百济国便派遣使者,希望当向导,帮助隋朝再次进攻高丽。可是高丽国王高元已经抢先一步,让隋文帝打消了再次兴兵的念头。百济这次借刀杀人的计策并没有成功,反而被高丽得知,作为报复,高元领兵侵掠百济的国境,让百济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由于高丽认罪的态度很诚恳,因此隋朝和高丽的关系转为缓和,两国在隋文帝当政的时候再没有起过冲突,双方维持了十来年的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