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动乱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一个强大封建王朝的衰落和灭亡,都是从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开始的。比如两汉的灭亡,起源于其末期的农民起义;后来北宋的 灭亡,也是方腊起义敲响了丧钟(水浒属于小说不算),之后的元朝灭亡,源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明朝的灭亡,起于席卷全国的明末农民战争;清王朝的 灭亡,同样以太平天国为开始。农民起义,很少能够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却能够把一个没落的王朝,折腾到奄奄一息。
在南北朝时代,强大 一时的北魏王朝,似乎也缔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曾经横扫北方,所向无敌,甚至一度深入到江南,险些灭掉盘踞南方的南朝。之后经过魏孝文帝改革,他们迅速转 型,得到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并且一度缔造出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然而,魏孝文帝过世后仅仅数代,北魏拓跋家族就迅速走向了崩溃和灭亡,先是被打 得奄奄一息,然后又相继被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枭雄们挟持,成为任军阀玩弄的傀儡,统一的中国北方,再度陷入长时间的割据和战乱中,这一切的起源,就是 北魏后期的六镇军人大起义。
说到六镇军人大起义,我们不得不问,北魏是怎样走向衰落的。事实上,北魏衰落的直接原因,与著名的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不无关系。
一
说起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历代的史家,大多是以褒奖居多。事实确实如此,从长远的利益来看,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消弭了北方的民族界限,促进了鲜卑族与汉 民族的融合,让鲜卑族的进取精神融入汉民族的血液之中,更让中国北方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蓬勃发展,这一切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讲,都是善莫大焉。毫不夸张地 说,南北朝之后的大隋与盛唐两大盛世,都是由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所奠基。
但是过犹不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是如此。就北魏王朝的发展来说,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让整个中华民族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受益匪浅,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很快就被北魏王朝所承受。而究其原因,却只有一个:魏孝文帝搞过了。
魏孝文帝当年的汉化改革,从公元 490 年,著名的“文明冯太后”去世后开始的。其实在这之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后,北魏皇朝的汉化过程就一直在延 续着。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他本人就是一个饱读汉族儒家典籍成长起来的青年,对汉文化的倾慕,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他的为人处世,也完全按照 儒家思想的要求,比如在太后过世之后,他按照儒家的规矩守孝,数日不进一餐,有大臣劝说他按照鲜卑族的礼节来守孝,他断然拒绝。而且在守孝的诏书上,就已 经写明之后的执政纲领“轻武略,重文教”。也就是说,大规模的汉化改革,从这时候起就山雨欲来风满楼。
进行汉化改革,当然不仅仅因为 魏孝文帝个人爱好,在当时的局势下,北魏最大的威胁,就是南朝政权。此时的南朝,在刘宋和南齐两代之后,虽然整个国家的政权更迭,发生了不少流血冲突,但 是南朝政权的实力上涨,几十年来一直未停,多年以来,南朝因为相对安定,外加是“正统”政权,一直是北方汉人心仪的对象。比如宋文帝北伐的时候,河南当地 的老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北伐军队,可以说当时许多北方的汉族百姓,对于南朝政权都向往不已。在北魏建国之后,虽然订立了苛刻的法律,阻止北方汉人逃奔南方, 但是大规模的逃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激增。而南朝历代虽然战乱不少,但是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 务,这段时期是中国南方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南方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迅速上涨,已然有压倒北方之势。如果北魏王朝在统治政策和民族政策上不能做出调整, 假以时日,被南朝北伐平灭是很可能的事。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元末时期朱元璋的北伐,在北方阶级矛盾深重的情况下,仅仅占有长江沿线的朱元璋,就可以用摧 枯拉朽之势,一举打跑强大一时的元王朝。可以想见,如果不能调整统治政策,这样的命运,很可能会提前上演到北魏王朝上。
所以在魏孝文 帝拓跋宏即位之后,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怎样争取北方汉人的民心,尤其是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北魏历史上,最早与北方世家大族是有合作关系的,但是 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一场株连甚广的崔浩案,它使整个北方世家大族,与北魏拓跋王朝之间的关系都降到了冰点。之后的历代帝王,虽然极力修复与北方世家大族的 裂痕,但是收效甚微,甚至出现了整个世家大族举家逃亡南方的事情。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整个北方统治阶层的中间力量,很有可能被完全抽空,如果是那样, 北魏王朝也就将不复存在了。
所以当后世许多人都在赞叹拓跋宏“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看到,整个北魏王朝的逐 渐汉化,是一个北魏王朝从建立开始就在延续的过程。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则是北魏王朝发展到拓跋宏这一代,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做出来的选择。无论这时期 的当政者是谁,只要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这方面,都不得不有所动作,因为这是关系着整个政权生存的大事。
所以拓跋宏亲政之后,大 规模的改革随即开始了。首先是公元492 年,拓跋宏通过讨论“轮次”,确立了北魏政权的合法性。所谓的讨论“轮次”,就是认定北魏是继承了西晋政权的 “正统”,这种行为自五胡十六国以来,可以说是首次。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帝王,重视自己统治中原的合法性,他们往往认为,占有了就是自己的。但是北 魏不一样,拓跋宏认定了整个北魏王朝,是代表中原王朝正统的王朝,也就认定了鲜卑民族不再是外来民族,而是生活在这个中原大地的本土民族。这是北魏笼络中 原士族的重要一环,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往往采取相同的方式,来确立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仅 有“合法性”显然不够,拓跋宏的另外一步,就是迁都。比起简单的“继承”来,迁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迁都牵涉到整个北魏皇族的集体利益。牵涉利益纠葛 多,阻力也就大,连拓跋宏的儿子太子拓跋恂也反对这个主张。北魏的都城原先在山西平城,这里是北魏的边境,是防御北方柔然民族入侵的重镇,常年战乱比较 多,北魏在这里驻扎边兵,防备柔然入侵,长期以来地位甚高。统帅当地军队的军阀,也在北魏朝廷有着崇高的地位,压过文臣以及士族们一头,一旦迁都,这些原 本国家柱石的军人们,地位必然会边缘化。为了迁都,拓跋宏费尽心思,以南征为由,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将整个中央机构以及精锐部队全都带走,然后在满朝文 武的反对下,大军来到了洛阳,在大臣的苦苦劝说下,拓跋宏以迁都作为条件,换取答应大臣们的撤兵请求,两害相较取其轻下,大臣们只能应允了,这场牵一发动 全身的改革,也就完成了关键一步。之后魏孝文帝开始了全盘汉化的过程,包括从拓跋家族开始,带头改汉姓,要求鲜卑贵族穿汉族衣服,改用汉族文字,全国30 岁以下的鲜卑人必须要学会汉语。政府的官方语言也变成了汉语,同时大行文治,提高文官的权力和地位,削弱武将的权力。对他从北方带来的精锐军队,他采取均 田制的方式,划拨土地给他们耕种,让他们转化为农耕生活。如此种种,整个北魏王朝,从一个军事化的封建政权,变成了一个崇尚文治的文明国家,在他改革后不 到10年,北魏王朝上下,鲜卑族士族和汉族士族之间,已经互通有无,不但贵族之间互相通婚,平民百姓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鸿沟日益消弭。北魏的 统治,也转向了重视农耕生产,鼓励农业发展,著名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是在这时期全国推广开来,北魏的国力迅速增长,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国势 蒸蒸日上。魏孝文帝想通过汉化改革,提升整个北魏的实力,并且能够真正消弭南北之间的民族鸿沟,为他将来统一南北做准备。在他完成了改革的初级目的之后, 公元 499 年,魏孝文帝发兵攻打南方齐朝,在战争失败后病逝,年仅33岁。
在南北朝时代,强大 一时的北魏王朝,似乎也缔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曾经横扫北方,所向无敌,甚至一度深入到江南,险些灭掉盘踞南方的南朝。之后经过魏孝文帝改革,他们迅速转 型,得到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并且一度缔造出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然而,魏孝文帝过世后仅仅数代,北魏拓跋家族就迅速走向了崩溃和灭亡,先是被打 得奄奄一息,然后又相继被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枭雄们挟持,成为任军阀玩弄的傀儡,统一的中国北方,再度陷入长时间的割据和战乱中,这一切的起源,就是 北魏后期的六镇军人大起义。
说到六镇军人大起义,我们不得不问,北魏是怎样走向衰落的。事实上,北魏衰落的直接原因,与著名的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不无关系。
一
说起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历代的史家,大多是以褒奖居多。事实确实如此,从长远的利益来看,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消弭了北方的民族界限,促进了鲜卑族与汉 民族的融合,让鲜卑族的进取精神融入汉民族的血液之中,更让中国北方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蓬勃发展,这一切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讲,都是善莫大焉。毫不夸张地 说,南北朝之后的大隋与盛唐两大盛世,都是由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所奠基。
但是过犹不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是如此。就北魏王朝的发展来说,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让整个中华民族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受益匪浅,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很快就被北魏王朝所承受。而究其原因,却只有一个:魏孝文帝搞过了。
魏孝文帝当年的汉化改革,从公元 490 年,著名的“文明冯太后”去世后开始的。其实在这之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后,北魏皇朝的汉化过程就一直在延 续着。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他本人就是一个饱读汉族儒家典籍成长起来的青年,对汉文化的倾慕,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他的为人处世,也完全按照 儒家思想的要求,比如在太后过世之后,他按照儒家的规矩守孝,数日不进一餐,有大臣劝说他按照鲜卑族的礼节来守孝,他断然拒绝。而且在守孝的诏书上,就已 经写明之后的执政纲领“轻武略,重文教”。也就是说,大规模的汉化改革,从这时候起就山雨欲来风满楼。
进行汉化改革,当然不仅仅因为 魏孝文帝个人爱好,在当时的局势下,北魏最大的威胁,就是南朝政权。此时的南朝,在刘宋和南齐两代之后,虽然整个国家的政权更迭,发生了不少流血冲突,但 是南朝政权的实力上涨,几十年来一直未停,多年以来,南朝因为相对安定,外加是“正统”政权,一直是北方汉人心仪的对象。比如宋文帝北伐的时候,河南当地 的老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北伐军队,可以说当时许多北方的汉族百姓,对于南朝政权都向往不已。在北魏建国之后,虽然订立了苛刻的法律,阻止北方汉人逃奔南方, 但是大规模的逃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激增。而南朝历代虽然战乱不少,但是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 务,这段时期是中国南方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南方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迅速上涨,已然有压倒北方之势。如果北魏王朝在统治政策和民族政策上不能做出调整, 假以时日,被南朝北伐平灭是很可能的事。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元末时期朱元璋的北伐,在北方阶级矛盾深重的情况下,仅仅占有长江沿线的朱元璋,就可以用摧 枯拉朽之势,一举打跑强大一时的元王朝。可以想见,如果不能调整统治政策,这样的命运,很可能会提前上演到北魏王朝上。
所以在魏孝文 帝拓跋宏即位之后,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怎样争取北方汉人的民心,尤其是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北魏历史上,最早与北方世家大族是有合作关系的,但是 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一场株连甚广的崔浩案,它使整个北方世家大族,与北魏拓跋王朝之间的关系都降到了冰点。之后的历代帝王,虽然极力修复与北方世家大族的 裂痕,但是收效甚微,甚至出现了整个世家大族举家逃亡南方的事情。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整个北方统治阶层的中间力量,很有可能被完全抽空,如果是那样, 北魏王朝也就将不复存在了。
所以当后世许多人都在赞叹拓跋宏“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看到,整个北魏王朝的逐 渐汉化,是一个北魏王朝从建立开始就在延续的过程。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则是北魏王朝发展到拓跋宏这一代,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做出来的选择。无论这时期 的当政者是谁,只要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这方面,都不得不有所动作,因为这是关系着整个政权生存的大事。
所以拓跋宏亲政之后,大 规模的改革随即开始了。首先是公元492 年,拓跋宏通过讨论“轮次”,确立了北魏政权的合法性。所谓的讨论“轮次”,就是认定北魏是继承了西晋政权的 “正统”,这种行为自五胡十六国以来,可以说是首次。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帝王,重视自己统治中原的合法性,他们往往认为,占有了就是自己的。但是北 魏不一样,拓跋宏认定了整个北魏王朝,是代表中原王朝正统的王朝,也就认定了鲜卑民族不再是外来民族,而是生活在这个中原大地的本土民族。这是北魏笼络中 原士族的重要一环,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往往采取相同的方式,来确立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仅 有“合法性”显然不够,拓跋宏的另外一步,就是迁都。比起简单的“继承”来,迁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迁都牵涉到整个北魏皇族的集体利益。牵涉利益纠葛 多,阻力也就大,连拓跋宏的儿子太子拓跋恂也反对这个主张。北魏的都城原先在山西平城,这里是北魏的边境,是防御北方柔然民族入侵的重镇,常年战乱比较 多,北魏在这里驻扎边兵,防备柔然入侵,长期以来地位甚高。统帅当地军队的军阀,也在北魏朝廷有着崇高的地位,压过文臣以及士族们一头,一旦迁都,这些原 本国家柱石的军人们,地位必然会边缘化。为了迁都,拓跋宏费尽心思,以南征为由,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将整个中央机构以及精锐部队全都带走,然后在满朝文 武的反对下,大军来到了洛阳,在大臣的苦苦劝说下,拓跋宏以迁都作为条件,换取答应大臣们的撤兵请求,两害相较取其轻下,大臣们只能应允了,这场牵一发动 全身的改革,也就完成了关键一步。之后魏孝文帝开始了全盘汉化的过程,包括从拓跋家族开始,带头改汉姓,要求鲜卑贵族穿汉族衣服,改用汉族文字,全国30 岁以下的鲜卑人必须要学会汉语。政府的官方语言也变成了汉语,同时大行文治,提高文官的权力和地位,削弱武将的权力。对他从北方带来的精锐军队,他采取均 田制的方式,划拨土地给他们耕种,让他们转化为农耕生活。如此种种,整个北魏王朝,从一个军事化的封建政权,变成了一个崇尚文治的文明国家,在他改革后不 到10年,北魏王朝上下,鲜卑族士族和汉族士族之间,已经互通有无,不但贵族之间互相通婚,平民百姓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鸿沟日益消弭。北魏的 统治,也转向了重视农耕生产,鼓励农业发展,著名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是在这时期全国推广开来,北魏的国力迅速增长,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国势 蒸蒸日上。魏孝文帝想通过汉化改革,提升整个北魏的实力,并且能够真正消弭南北之间的民族鸿沟,为他将来统一南北做准备。在他完成了改革的初级目的之后, 公元 499 年,魏孝文帝发兵攻打南方齐朝,在战争失败后病逝,年仅33岁。
- 上一篇:宋文帝刘义隆生平简介 宋文帝刘义隆是怎么死的
- 下一篇:春申君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