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晏婴与孔子 科学网mdash管子、晏子和孔子

管子、晏子和孔子

(1)孔子怎样评价管仲

1.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管仲之器小哉”,这是一个很重的批评。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而管仲不但是“器”,而且“小哉”。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到齐国,齐景公问孔子:什么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非常赞同,说:对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过了几天,齐景公又问政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政在节财”。

我看,用《史记》的这条记载,来理解《论语·八佾》中孔子对管仲的批评就很好理解。在《论语·八佾》的那段话中,孔子说管仲不俭,说了两条论据,一条是管仲有三归(指齐桓公把“三归”即本应是国家权力的收取市场租金赐予了管仲,而管仲并不推辞),第二条是“官事不摄”即管仲手下的人不兼差(只干很少一点工作),这就不俭而奢。而孔子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不俭即过于奢侈是不知礼的表现。接着孔子直接指出管仲不知礼。国君设置塞门(类似照壁),他也设置塞门;国君为了招待外国君主,设置反坫(喝完酒后放置酒杯的土台),他也设置反坫。这就是不是“君君臣臣”了。所以,孔子说管仲不知礼。

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礼,而治理国家“政在节财”而不俭也是不知礼。《八佾》中对管仲的指控正是这两条。

然而,在《论语》的其他三处,孔子却高度评价了管仲。

2.有人问管仲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真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在骈邑的三百户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但是一辈子也没有怨言(意思是处理得公平合理。”)(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宪问》)

3. 子路问孔子:“齐桓公把公子纠杀了,辅佐公子纠的召忽跟着自杀了,而一起辅佐的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是不是不仁?”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盟约却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4.子贡把同样的问题问孔子,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老百姓至今受到他的这个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早就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成为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小老百姓那样守着小节小信,跑到河沟边去上吊自杀,还不让人知道吗?”(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这三段话对于管仲的高度评价,是不是与上面《八佾》中所说的相互矛盾?不是。孔子高度评价的是管仲的功劳。管仲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主要意义在于二:尊崇天子和明华夷之辨。尊崇天子,是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最核心内容。明华夷之辨,不能“被发左衽”,是坚持中华礼制。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管仲有这样的功劳,所以“如其仁”。

孔子批评的是管仲的德,赞誉的是管仲的功。所以,后来朱熹在《论语集注》说“管仲之德,不胜其才”。这是后世儒家对此的总的看法。

实际上,即使是对所谓“德”的评价,这也还是两个人治国方略的不同所致。管仲是主张发展经济,《管子》一书中很有些类似现代的“凯恩斯主义”的主张,这部书虽然是后人所撰并不是管仲本人所著,但还是反映了他的基本主张。而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虽然得到了齐景公的赞赏,但是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到齐国既得利益的各贵族势力的反对。其“政在节财”的政策也显然是与齐国一贯的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国策背道而驰的。

(2)晏婴如何评价孔子

管仲在先,孔子在后。所以,只有孔子批评管仲的份。而齐文化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晏婴,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而且比孔子年长,他对于孔子的批评真是毫不留情。

上面说过,孔子见齐景公,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很得齐景公的欣赏,准备重用孔子,可是作为宰相的晏婴却对孔子的主张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晏婴对齐景公说:

“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无法以此治理国家。自从圣贤相继去世,周王室衰落,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规定尊卑上下的繁琐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几代人都不能穷尽其中的讲究,一辈子也学不完他的礼乐。您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史记·孔子世家》)

当初西周王室分封诸侯的时候,齐鲁两国都是东方的大国。可是,齐国注意发展经济,终于越来越强大。而鲁国较为保守,其国力与齐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作为治国方略,靠孔夫子的那一套恐怕也确实不行。晏婴对孔子的批评,对当时的齐国来说,还是实事求是的。

上面已经说过,宣扬“君君臣臣”那一套侵犯到齐国的各贵族势力,这就注定了孔子在齐国必定吃不开。齐景公虽然欣赏孔子的“君君臣臣”,但由于当权的贵族们一起反对孔子,于是只好对孔子说,“我老啦,不管事了”。孔子也就只有灰溜溜地离开齐国,回到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