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孙武与伍子胥的故事

孙子的时代略晚于孔子,大约在公元前545年,孙武出生于齐国乐安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其家族的姓氏曾先后为妫姓、陈姓、田姓、孙姓。

孙武少年时代的齐国,内部争斗不断,危机四伏。公元前532年夏,孙武的曾祖父陈无宇联合陈、鲍两家族,趁执政的栾、高氏两家宴饮之际,突然动手,栾施、高强猝不及防,败逃鲁国,这就是所谓的齐国“四姓之乱”。

贵族家庭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孙武得以阅读许多古代的军事典籍,并开始研究和撰写自己的军事著作,而其叔父田穰苴(司马穰苴)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刚从田氏家族分离出来的孙氏,不愿意再卷人卿大夫间长期尖锐的权力争斗。然而大家都清楚,孙氏由于和田氏的祖系关联,难免牵连纠缠其间。不久,齐景公听信谗言,田穰苴被罢黜,未几忧愤发病而死。

齐国四大家族矛盾激化,内乱日甚一日,田氏加速了夺取齐国政权的步伐。孙武认识到在齐国已没有大的用武之地,弄不好还会有杀身之祸,就于公元前517年左右,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南方的吴国,在吴都郊野的穹窿山隐居,还结识了从楚国来的伍子胥,成为密友。

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伍子胥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均为楚平王所杀,他被迫只身出逃吴国,并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仇雪恨。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全面负责吴国的军政事务,孙武遂受伍子胥推荐入宫,并把自己撰写的兵法13篇呈献给吴王。

吴王将这13篇兵法一一看完,赞不绝口,却不知孙武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便要求他演练一番,于是就有了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吴宫教战斩妃的描写。阖闾对爱妃的死心痛不已,不过最后还是封孙武为将军,令他日夜练兵,准备伐楚。

在取得攻占舒城的胜利后,吴王准备发动大规模的伐楚战争,但孙武认为当时楚国实力还很雄厚,而吴国的军队又因连年作战未及休整,将士非常疲劳,伐楚时机尚不成熟,伍子胥也支持孙武的意见。同时,孙武还建议,将全国军队分成三个部分,轮番袭击楚国,以消耗楚国的实力,吴王最终接受了孙武的主张。吴军分成三部,互相轮换,反复袭扰楚国边境。

经过六年的骚扰,楚军被搞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戒备松懈,为最后伐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溯淮水浩荡西进,讨伐楚国。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州西北)时,孙武突然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今河南信阳南),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达成对楚国的战略奇袭。楚军措手不及,被迫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仓猝应战。楚军大败,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用“半渡而击”等战法,11天行军700里,五战五捷,一举攻陷楚都郢都,楚昭王弃城仓惶南逃。柏举之战,吴军3万击败楚军20万,几乎灭楚,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

吴大军进入郢都,伍子胥到处搜寻楚昭王,没有找到,时楚平王已死,他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尸骨,抽打了三百鞭,方才罢休。

然而,这次吴楚战争之后,孙武就像是失踪了一样。有史学家考证,自公元前505年之后,各类史籍中再无有关孙武的任何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其事迹的记述如此简约,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伍子胥继续辅佐吴王。公元前496年,阖闾与越王勾践大战,中箭伤重不治,死前托伍氏辅佐少君夫差。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其主张。后伯嚭进谗言,诬陷伍子胥谋反,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夫差赐死,终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