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秦穆公和秦始皇关系 宽厚待人却以贤人殉葬,秦穆公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春秋时期的秦穆公,以宽厚待人而著称。

当孟明视等“三帅”屡战屡败之时,秦穆公自始至终相信他们能成大事,不顾其他人撤换孟明视的建议,对待孟明视的态度却始终如一,他最后能够报晋之仇并称霸西戎,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秦穆公的宽宏大度,这在史书上是公认的,不仅仅指他宽厚地对待孟明视等人这一件事情,还有一则《秦穆公亡马》的轶事,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

秦穆公曾经在歧山出猎,走丢了一匹骏马,他亲自去寻,结果在山下发现有三百多个农夫正把那匹马杀了在吃肉。地方官吏把那三百个农夫全部抓起来,准备要处以死刑。

但秦穆公却说:“算了,现在马已经死了,如果我再杀了吃我马肉的农夫,别人一定会认为我爱惜牲畜而贱视人命,马的性命怎么能抵得上人的性命呢?”不但不追究这些田夫们的杀马之罪,反而赐给他们美酒说:“骏马的肉都是精肉,如果吃了精肉不喝酒的话,弄不好会生病的。”

展开剩余76%

农夫们感念秦穆公的恩德,喝完酒后惭愧地离开了。等到三年以后,秦晋两国发生韩原之战,秦穆公出兵讨伐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晋惠公,结果被晋兵所围。眼看秦穆公就要成为晋国的俘虏,突然山脚下三百多人手持利刃冲进阵地,奋勇救出了秦穆公。

秦穆公一问,正是他三年前赦免的那些杀马农夫。秦穆公施仁义于百姓,危难之时得百姓死力相救,其宽容仁爱,可见一斑。

但是,秦穆公却在临死之前做了一件大失民心的事情,这件事情直接影响到了后世对他的评价。那就是在他临死之时,遗命让子车氏三子殉葬,国人莫不痛惜。

公元前621年,在位39年的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为他殉葬的活人有177个,其中包括大夫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

这三个人都是善良勇武的贤臣,为秦穆公殉葬之后,秦国的人无不为他们惋惜悲叹,特意做了一首《黄鸟》诗,为他们哀悼。诗中有四句,重复出现在全诗每一阕的末尾,表达了对殉葬这种落后风俗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也表达了对勇士死非其所的哀痛和怜惜: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也就是说“苍天啊,你怎么能让善良有才能的人来殉葬,如果可以赎回他们的性命,我们愿意让一百个人去代替他们。”

这种人殉制度表现出当时的秦国虽然已经比较强大,但有些制度风俗还是非常的野蛮落后(其他诸侯国也没有完全革除这种陋习,齐桓公发丧之时,也有大量的活人殉葬)。同时也使许多人对秦穆公惜才重才宽容爱士的一贯做法有了相当多的质疑,因为既然他那么爱惜人才,为什么还要让人才为他殉葬呢?

因此当时一些深明事理的人就评价说:“秦穆公兼并了许多小国家,扩大了秦国的版图,东面不输给强大的晋国,西面称霸于戎狄诸国,但他最终没有成为诸侯国的盟主,看来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他离世的时候,就不再顾念他的国家和人民,让治国的良臣为他陪葬。以前一些老国君去世,都会留下一些美德善政,而他不但没有做到这一点,居然还夺走了百姓敬重爱戴的贤臣。从这件事情上可以断定,秦国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再向东征服其他的国家了。”

而这些不利局面的出现,也与秦穆公的性格特征有着相当大的关系,那就是大事清醒宽容,小事糊涂急躁。对晋国屡次施以恩惠,却只因为一个临时的决定——私自撤郑之围而与晋国结怨;派兵帮助郑国守城,却又异想天开想要偷袭郑国,结果瞬间由郑国的恩人变为仇人;可以赦免晋惠公,可以宽恕孟明视,可以厚待杀马的农夫,却又在临死的时候让子车氏的三个儿子殉葬,最终英名变恶名,给自己留下了污点。

秦穆公,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