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第四节 “天人感应”力量无穷

“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使得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汉王朝地位的合法,将为自己的威望添加砝码。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有实力进行对外战争,才能 ,才能实现汉帝国几十年来的未来梦想。但可悲的是,儒生从此变得骄横跋扈,甚至目中无人。本来,汉武帝不注重儒生的思想状况,更不希望他们能通过 自身发展其势力。因此,汉武帝在自身思想作风上总是保持多面派,目的就是控制儒生势力的过分膨胀。
  尽管如此,现实中的地位已无人 取代,跟以为儒生只是一群无能之辈的汉武帝,却看到儒生渐渐成为利用其自身思想施展政治抱负和政治集团。“天人感应”学说地位的确立,使得儒生彻底掌握了 最高政治裁判权,即当国家出现危机,或天灾人祸时,儒生大肆地利用其自身学说向皇帝和政府提出质询,并深刻影响时事政治。这一点,汉武帝早有察觉,但儒生 的地位已无人撼动,除非废除“天人感应”学说。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权威和国家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儒生手中。他们能左右天命意识,也能左右天下人的未来命 运。
  正是因为有这种对政治的特殊解释和批评权,儒生感到自身已绝对安全。因此,他们常常对峙皇帝和政治指指点点,要求这,要求那。正 因为此,汉武帝中晚年时不再单纯地采用“儒家政治”,而是“霸王道杂之”的多面政治思想,其目的就是打压儒生势力,让皇权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绝对权威的地 位上。
  汉武帝是有手段的政治家,但他百年之后,却将“儒生特权”的问题交给了他的后人。显然,他的后人不如其手段,在与儒生的较量 中,屡屡败北。这就导致了汉王朝处于一种极度危险的境地。根据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理论,上天不垂爱某位皇帝时,儒生就又权利站出来指责他,并提出 “顺应天理”的解决方案。
  公元前87年,经过长年征战,疆土成倍扩张的汉王朝迎来一个举国阵痛的消息——汉武帝驾崩。是时,汉帝国已 外强中干,内部问题越来越多。儒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动摇,很可能会提出新的国家合法性问题。但新登记的皇帝汉昭帝却始终未觉察到。而事实却在有条不紊 地向前发展。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正月,泰山之间突然树起一块巨石;长安上林苑中一颗枯死柳树突然逢春重生,竟长出新芽来。符节令眭弘是董仲舒 的学生,亲自考察之后,认为这是上天在警示皇帝和人间,于是就跑到昭帝面前解释,称巨石和柳树都是民间的代表,今它们都能重树新生,是大汉江山的灾难,民 间必有匹夫成为天子。昭帝既为明君,当搜罗天下英才,发布告示,将江山让与有才有德之君,这才是顺天而行,贤明之君。眭弘的上书没多久,即被汉朝廷论为 “大逆不道”,并处以死刑。
  眭弘的这一上书,让人看到,“天人感应”学说只是一个统治者的悖论,一旦天下出现不和谐因素,它 一样能攻击统治者。一般人看来,这是情理的变化,但就政治家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思想错误。眭弘的观点当然是大逆不道。但“天人感应”理论已被汉武帝培养 起来,根深蒂固,是汉王朝的国基。在这种情况下,汉王朝开始走下坡路时,眭弘这样的理论家当然会利用这一思想,将所谓的天理发扬光大。因此,继眭弘之后, 带有强烈“反汉”色彩的“天人感应”理论层出不穷,最终的结果就是催生儒生顺利改朝换代。
  时期,刑名法术大行其道,而儒学 地位渐渐式微。众儒生已按耐不住,蠢蠢欲动。当时,有个名叫盖宽饶的大儒生,上奏皇帝道:“如今圣道凌迟,儒学衰败,陛下把刑余之人当成与召公,拿 法、律代替《诗》、《书》。《易传》里面说过,五帝三王拥有天下,就像四季的运转一样,到时候了就必须更换。不符合天命的人,是不能强行占据帝位的。”这 样的上书让皇帝看了,当然要火冒三丈。盖宽饶因为自己大难临头,于是自杀成仁。
  汉成帝时期,道士甘忠可创作了道教有史以来首部道教经书《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书中融入了大量儒家谶纬思想,其主旨是:“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很明显,他赤裸裸地提出,汉王朝已穷途末路,需要更有作为君王代替刘氏江山。
  当时,甘忠可的弟子遍布乡里,朝廷官员也大有人在,势力庞大。当汉成帝看到此书时,已十分恼火,当即下来将甘忠可拿下,在监狱中死去。甘忠可的理论中掺杂着黄老思想和儒家谶纬政治理念,属杂家。但他的主要观点,还是顺应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
   同时,还有一位著名儒学大师,名叫谷永,当面向汉成帝谏言,称汉王朝已穷途末路,如向让天下继续太平下去,就必须更主易朝,否则天下火患不断,民不聊 生,天命逆转。汉成帝自然恼火,并将谷永的谣言消除。就整体看,汉王朝的皇帝们不停地阻止打击这样的妖语,认为这是犯上,是大不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 乎所有儒生都持这样的观点,而且影响到朝野上下。到汉哀帝时期,随着国势的如意衰敝,皇帝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观点,并被动地接受。正因为汉哀帝开明,思想 进步,才让汉朝廷全面接受了“汉王朝已末路”的局面。
  公元前7年,汉哀帝继位,时年十九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同性恋皇帝。虽然生活 上怪异,但他确实是一位有深刻政治见解,励精图治的皇帝。随着汉王朝的衰落,汉哀帝渐渐被病魔折磨得无法生活,精神处于焦虑状态。据记载,汉哀帝是个熟读 诗书、才华横溢的明君,但正是因此,才能汉哀帝上演了一出惊天闹剧。
  公元前6年,一名名叫夏贺良的儒生见到汉哀帝,并大胆地诤谏道: “汉朝气数已尽,改朝换代已是在所难免。要想老刘家继续做皇帝,就必须再接受一次天命。必须改纪元、换国号,才能逃过此劫。”最后,夏贺良自称是当年被处 死、撰写《包元太平经》的甘忠可的弟子。汉哀帝观察当时情况,并与自身情况结合,认为夏贺良的观点完全正确,于是就同身边大臣商量,自拟一份诏书,昭告天 下,称“汉朝建国二百余年,气数已尽。但皇天庇佑,又给了我老刘家一次再受天命的机会。朕无德无能,岂敢抗拒!现在宣布改元更号。建平二年改为太初元年, 朕自此之后不再是汉朝皇帝,而是‘陈圣刘太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