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汉兴八十年》第五卷 吕后当权第四章 汉高后八年 公元前180年

>  第五节 吕氏家族VS齐王兄弟>>  高后八年,吕后人生的最后一年。>>  年初的时候吕后祭祀完,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类似灰狗的东西,猛的冲进了自己的腋下然后不见了。吕后回宫找人占卜此事,占卜的人说这是刘如意在作祟,于是她闷闷不乐,就此得了重病。>>  吕后这个得病过程有点儿神话色彩,其实我觉得没有那么悬,应该就是吕后年纪大了本来身体就不好,加上一直对刘如意比较忌惮,残害了他之后还是心里畏惧,无意识得情况下产生了幻觉才出现了什么灰狗之类的东西。>>  不管如何,吕后真的是重病了,她知道自己没有多久了,可是她侵吞刘家江山的计划还在缓慢进行,如果这个紧要关头自己一走,那么吕氏家族肯定就要遭殃了。>>  不得已吕后加快了脚步,原本稳健得步伐变的越来越急躁,她封自己弟弟的儿子吕禄为赵王并且掌管北军,而让吕王吕产任丞相同时掌管南军,一举控制了京师附近最强的两股军事力量。吕后还派审食其当少帝的太傅,让吕禄的女儿成为皇后。>>  斗争经验丰富的吕后知道,只要控制好皇帝和军队,不管发生什么变故,吕家都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到了秋天,吕后的身体实在不行了,走之前她专门又告诫了吕产和吕禄一番:“封吕氏为王,肯定有很多大臣心中不服,我就要去世了,皇帝年幼,恐怕大臣们趁机向吕氏发难,你们务必要掌握好军队,严守宫廷,千万不要为了送丧而轻易离开重地,以免被人所制。”>>  一代女皇吕后结束了她的一生,吕后一共掌权十五年,她的功绩我们不能抹杀,在她的统治之下,汉朝结束了时代的东征西讨,开始走上休养生息之路,为文景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后在用人方面还是非常有眼光的,虽然她自己一直忙于报复和夺权,但是她选出来的官员们却替她很好的治理了天下。>>  吕后的不轨之心也很明显,她对于刘氏子弟的迫害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也是她历来都恶名更甚的原因。>>  如果让吕后多活十年,我真的怀疑刘邦的江山是否还能继续姓刘,其实吕后走之前已经做好了一切篡权的准备,只可惜她托付的吕家人不争气,还是很快的丢掉了这一切,让吕家的辉煌瞬间随风而去。>>  吕后死的时候已经把南军和北军都掌握在了吕家的手中,对于吕产和吕禄这两个新一代吕家的主心骨来说,他们可以随时发起叛乱,机会应该说都不小,可他们却一直在犹豫,终于犹豫到了刘家的人先动手。>>  刘家最先动手的是齐王刘肥的后人。>>  刘肥在吕后时期警小慎微,低声下气的讨好吕后,最后保住了自己的家业,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但他却是生了一群英武的儿子,除了颇具奸雄气质的长子刘襄以外,还有着名的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以及后来七国之乱时期武力极高的胶西王刘。>>  刘肥自己也许只是命不好吧,如果真的给他机会,说不定能有一番作为,搞不好他才是刘邦诸多儿子中,最“类刘邦”的那个。>>  刘章和刘兴分别是刘肥的次子和三子,在长安任内侍的官职,二人英武异常,是属于刘氏一族第三代中年龄最大也最为出色的人。>>  刘章二十岁的时候就霸气外露,有一回吕后让他做酒吏,他就好好的杀了一下吕家人的威风。>>  所谓酒吏就是酒监,宴会时负责监督大家喝酒,《演义》里宴请蒋干就曾让太史慈干过此事。这个活本不是个非常严肃的事情,无非是活跃气氛,可刘章却非常的认真,请求以军法来监酒。>>  吕后没有多想,觉得军法监酒也颇有些意思,就这么答应了刘章。刘章得了鸡毛当令箭,马上就公然在宴席上唱歌跳舞,而且歌曲中还都是对吕氏的讽刺,可谓胆子奇大。>>  当时吕后权力滔天,人人对之敬畏,连周勃和都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而刘章却敢如此公然的表达对吕氏的不满,可见其胆量。当然刘章也不是瞎胡闹,他敢这么做也有很大原因是自己的妻子是吕家的人,吕后不会太下狠手。>>  刘章见吕后默许了他歌舞中的不逊,更是得理不饶人,恰好当时有个吕氏族人喝醉了,想逃酒,这本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可被刘章抓上就不一样了,他直接追上前去将那个逃酒之人给杀了,然后回来大义凛然的给吕后说,有一人逃酒,我已经按照军法将之杀掉。吕后非常的后悔,但最初是自己答应的刘章以军法监酒,便也只得作罢,不能多说什么。>>  从此以后,吕氏一族的人都非常害怕刘章,朝中的大臣们也都纷纷依附这个年仅二十的刘氏宗亲,此时周勃和陈平还在韬光养晦,刘章一下成为了刘氏的主心骨。>>  刘章对平定诸吕的贡献不只这一件。>>  吕后驾崩之后,吕禄吕产等一帮人想造反,在进行秘密的谋划。这个消息也是刘章第一个知道的。>>  刘章的老婆是吕家的人,他先从老婆那儿听到了诸吕准备作乱的消息,出于私心他第一时间没有告诉周勃和陈平,而是告诉了远在齐国的哥哥齐王刘襄。>>  弟弟如此好汉,哥哥自然也不会差。刘襄马上与自己的舅舅驷钧和心腹大臣祝午、魏勃一起谋划发兵之事。>>  汉朝的制度诸侯王是不可以直接掌兵的,兵符在中央派过去的国相手中,当时的齐国国相召平听闻了齐王要起兵,马上先动了起来将王宫围住,意图阻止刘襄的企图。>>  刘襄真的不是省油的灯,他的心腹之一魏勃其实也是中央的任官,并且在外人面前都没表现出和刘襄特殊的关系。刘襄这种在悄无声息中拉拢人的能力真的很像刘邦,不愧是其长孙,颇具高帝的风范。>>  魏勃知道召平不清楚自己和刘襄的关系,就去诈召平,说齐王想作乱,召平发兵围皇宫的举措非常正确,我愿意替您来围皇宫,减轻您的压力。>>  轻率的召平相信了魏勃,将兵权交给了他,而魏勃一拿到兵权之后没有发兵围皇宫,反而是把国相府给围了起来,恼羞成怒的召平一气之下就自杀了。拿到了齐国兵权的刘襄愈发的显出了奸雄的本色,他又派人去找láng琊王刘泽。>>  刘泽是刘邦开国的老功臣,辈分非常的高,本来他无论是论战功还是论和刘邦的亲疏关系都封不了王,他能够封王有个颇为有趣的小故事。>>  吕后时期,刘泽只是营陵侯,天天在长安待着,没什么实权,也属于吕后防着的人。>>  有一回,刘泽接济了一个书生田寿,田寿为了报答他就说要为他谋划出一个王的位置。刘泽将信将疑,给了田寿一笔钱让他自己去折腾。田寿在外游历两年之后,回到了长安,装作不认识刘泽,然后租了一个大宅子。>>  田寿先是让自己的儿子去结交吕后宠信的太监张释,田寿在和张释混熟之后给张释出建议说,吕后现在非常想封吕氏宗族的人为王,但是限于刘邦当年的白马盟誓不想自己提出来,希望有别人能够替她把这个话说出来。>>  张释信了田寿的话向吕后提议立吕氏子弟为王,吕后非常高兴,赏了好多钱给张释。张释要将奖钱的一半给田寿,田寿不收,又对张卿说,现在吕产等人封了王,大臣们都不服,营陵侯刘泽当过将军,是刘氏宗族中较为有声望的一人,如果你建议太后也封他为王,可以平息一下大臣们的怨念,那几个封王的吕氏王位也更加坚固了。>>  张释对田寿言听计从,又把这个话给吕后说了,吕后也认为有道理,就封刘泽为láng琊王,还把自己妹妹吕须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刘泽,妄图彻底的拉拢他。>>  田寿替刘泽讨得王位后,马上和刘泽一起逃出了函谷关去了láng琊国,果然不出他们所料,后来吕后反悔了,派人去追他们但是没有追到。等二人到了láng琊国之后吕后就一时不太好再动他们了,聪明一世的吕后在这件事上彻底被田寿戏弄。>>  田寿是绝顶聪明的人,和那些时期游说诸国的书生们非常相似,就像的得意门生子贡一样,几句话就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是个大才。>>  然而很可惜,田寿后来也就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了,他没有继续替刘泽干活,也没有到汉朝其他的任何地方去做些事情。>>  每次想到这,我都会yy一下田寿就是传说中电视剧里常看到的那种超然的隐士,为了报恩轻轻一动就帮助刘泽要了个王位,功成之后就毅然隐退,何其的洒脱。>>  然而历史往往是残酷的,真实的情况非常有可能是田寿其实也就此或者再也没有找到自己发挥的舞台,从此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了。>>  到底怎样,谁都说不准。>>  扯完刘泽的逸事,继续回到刘襄起兵的节奏上来……>>  刘襄派心腹祝午去对刘泽说:“吕氏马上要作乱了,我们刘姓的王爷要有所动作,但是我年纪尚小(估算也就二十多岁),不擅长打仗,我愿意举国都委托给大王您,您在高帝时期就是有名的将军,一定可以带领我们打好这一仗,但是我现在不敢离开齐国的部队,怕被其他人所趁,希望您能到临淄来与我共同商议西击关中的大计。”>>  没有了田寿的刘泽其实也就是一介武夫,这么简单的一个陷阱都没看出来,傻里傻气的只身去了临淄。人一到临淄刘襄马上翻脸不认人扣押了他,然后让祝午用刘泽的名义发动láng琊国的兵与齐兵合二为一。>>  刘襄发动了两国兵力之后,觉得气势已成,正式的发出了公告给各个诸侯王,公开谴责吕氏的恶行,号召大家一起抗吕。后来的文帝也就是当时的代王就是在此时相应了刘襄的号召,顺势起兵。>>  此时中央是吕产当权,樊哙死后,吕氏家族中本没有带兵的良将,高帝时期剩下的将领也只有周勃和灌英了。周勃是吕家一直重点防范的对象,所以吕产派了灌英去迎战刘襄。>>  谁知灌英其实是也刘氏的死忠,虽然不敢明着和吕氏对抗,但这种为吕氏卖命的事也不愿干,和刘襄很有默契的在荥阳成皋这个当年刘邦和项王僵持的地方耗了起来,谁也不出兵真打。>>  灌英不真打是不想给吕氏卖命和刘氏长孙兵戎相见,而刘襄不真打是因为他也接到了刘章和刘兴居发来的消息,那就是长安要大变。>>  第六节 平定诸吕,绛侯定天下>>  刘章说的长安大变是陈平和周勃发起的“平定诸吕”行动。>>  从刘章那儿得知诸吕准备叛乱后,绛侯周勃想先动手杀了吕家的人,可是他绝对斗不过吕禄手上的北军,对于周勃来说,唯一的机会就是想办法让北军倒戈。>>  以当时人民对刘氏江山的认同和对吕氏的痛恨,还有本身这么多年当将军的威望,周勃想让北军倒戈还是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没有吕家的人情况下进入北军,给他一个演说策反军队的机会。>>  吕禄只要一直不离开北军,周勃就一点儿机会也没有。>>  陈平又出奇计,他找来了吕禄最好的朋友郦寄。>>  郦寄是刘邦大将郦商的儿子,也算是刘氏的老臣,陈平半劝服半威胁的把郦寄拉到了自己这边。>>  郦寄按照陈平的指示约吕禄出城打猎,而周勃就趁这个机会只身冲进北军,对所有兵士说:“帮吕氏的人露出右臂,帮刘氏的人露出左臂”。>>  周勃敢这么做是深深的相信当时人心还是向着刘家的,吕家毕竟只是一群“妄图盗取刘家革命果实的人”。>>  北军将士们不出意料的纷纷露出左臂,跟随周勃一起变成了铲除吕氏的势力,就这样周勃在没有兵符的情况下拿到了北军的指挥权。>>  掌握了北军对于陈平周勃来说就已经赢了一大半了,但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要想办法解决南军的问题。>>  南军当时尚在吕产的掌握之中,吕产冲进了皇宫想要作乱。已故丞相曹参的儿子曹窑恰好任御史大夫,他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周勃,周勃火速拨了一千人给之前提过的刘邦长子刘肥的一个儿子、英雄无敌的朱虚侯刘章。>>  刘章带着这些部队不但杀退了吕产的人,他的弟弟刘兴居甚至还顺势把吕后立的那个少帝也给干掉了,说他不是真正刘家的子孙。>>  刘章兄弟是有私心的,当时他的哥哥也就是刘邦的长孙齐王已经起兵讨伐吕氏,杀了少帝之后,齐王就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人,而亲哥哥继承了皇位肯定自己也就能顺势飞黄腾达。>>  不管这个少帝到底是不是惠帝的骨肉吧,当时不但刘章兄弟不想认他,连周勃陈平都不想认,所以他即使是真皇子也就只有当假皇子的份了。>>  嚣张了十五年的吕氏一族瞬间随着吕后的去世而烟消云散。>>  当时无论是比血缘关系还是比平定诸吕的功劳,确实没有人比刘襄更适合当皇帝,而且从几件事情上来看他确实也很有本事。>>  刘襄也还是不够狠,他觉得自己肯定是下一任皇帝后就撤兵回了山东,将选皇帝的权力完全交给了周勃和陈平。其实当时他如果再狠一些,想办法说通灌英,在刘章和刘兴居的里应外合之下直接杀进长安,那皇位就真的逃不出他的手掌了。>>  可真实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周勃和陈平最后选的皇帝是代王刘恒,而不是齐王刘襄。>>  周勃和陈平选刘恒的官方理由是,刘襄的娘家太强,母舅驷钧据说有万人敌的武力,怕刘襄当了皇帝后又会出现吕氏当权这样的外戚过强的局面。>>  其实全是瞎扯。>>  在刘襄整个谋划的过程中全然没有见过他娘家的人干过什么大事,驷钧的万人敌也就是传说而已,刘襄真正强的是自己的奸雄本色和一众以刘章为首的英武的弟弟,这样的家庭明显本族强过母家,怎么可能有外戚乱政?>>  周勃和陈平不选刘襄是私心作祟,刘襄这种人当了皇帝之后定不会再重用他二人,平乱的首功也必定落在刘章身上。刘肥一共有九个儿子,此时只有最大的三个已经成年,而这三人就已经让全天下都刮目相看了,一旦他们得了势,只怕这一家人必定会霸占了整个汉庭,让朝野巨变,让原先的老臣们都没了当初的地位。>>  相比较之下,代王刘恒向来文弱(其实也就是看起来文弱),母家薄氏又人丁单薄非常弱小,这样一个人做了皇帝,当然让周勃和陈平放心,也更可以维护他们的权臣地位。>>  于是在周勃和陈平的商议之下,汉朝就此进入了文帝时代,而英武的齐王一家只得继续做历史的配角。>>  当周勃的使者给刘恒说要立他为天子的时候,老道的刘恒第一反应不是欣喜,不是一般无知之徒那种高兴到不知道姓什么的状态。相反,一向谨慎低调小心的他非常害怕,吕后时期对刘邦子嗣的迫害让他心有余悸。>>  各种潜伏着的危险让刘恒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进入长安,而是和群臣商议。>>  汉初郡国的官员设置大概模仿中央的三公九卿编制但是有所缩减,三公缩减为了一个国相,总揽郡国大政,而九卿中最关键的官员是郎中令和中尉,一个负责诸侯王的内朝事一个负责郡国的军队。>>  当时刘恒代国的郎中令叫张武,中尉叫宋昌,这两个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张武的意思是中央那些大臣都是跟随高皇帝一起平定天下的人,权谋诈变比较多,不可以亲信。但是宋昌却认为吕后一死,天下已经必定是刘氏的天下,外有齐国、楚国、láng琊国这些刘姓的大国,内有刘章、刘兴居这些刘姓的强臣,去长安应该没有大的危险。>>  刘恒很谨慎的先派宋昌前去长安观察形势,然后自己才慢慢赶到。周勃在接近刘恒的时候提出想单独说话的要求都被拒绝了,宋昌还给出了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是公事,不妨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没有私情的。”>>  刘恒不卑不亢的态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周勃,最终走完了一系列的程序(就是再三辞让,“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最终“不得已”接受了皇位)成功成为了大汉朝新一任的皇帝。>>  刚即位的文帝思路非常清晰,他知道什么权力也没有军权来的实在,他火速做出了第一项人事调整,那是让自己的心腹张武任郎中令,保护随行安全,然后又任命另一个亲信宋昌为卫将军,监管南北军。>>  南军和北军是京师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掌握了他们就能够永远掌握主动。>>  安排好了自己人,文帝没有忘记照顾那些推举自己为皇帝的老臣,他任陈平和周勃为左右丞相,任将军灌英为太尉。>>  除了上述三人,另外两个平乱功臣应该就是齐王刘襄的二弟和三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这两个人显然也应该大大的封赏,本来文帝和朝臣许给他们的封赏是让刘章王赵地,让刘兴居王梁地,成为两大诸侯王。>>  赵地和梁地是汉朝中央的两块重镇,尤其是梁地,那是楚汉时期刘邦和项王僵持不下的荥阳成皋一线,有中原至关重要的敖仓。>>  如果诸侯国有动乱,梁国是他们东进长安的必经之路。后来文帝的儿子景帝时期发生的“七国之乱”中,时任梁王的刘武是景帝的亲弟弟,多亏了他的苦苦坚持才迎来了景帝对抗诸侯王大军战局的转机。>>  齐王刘襄对于文帝来说是有着非常大威胁的,如果把赵和梁都给了他的弟弟,难保他们三兄弟不会连成一心成为一个可以和长安东西对峙的大政权,这太危险了。>>  经过考虑,文帝最终食言,他仅仅是从齐国划出来两个郡,然后分别封刘章和刘兴居为城阳王和济北王,让他们俩分了自己哥哥原来的地,这和最初的许诺差距很大。>>  从文帝甫一即位的这一系列措施就可以看出了他的不凡,对时局的判断和下决策时的果敢都值得称赞,该掌握在自己手里权力的绝不犹豫,该封赏的绝不吝惜,该食言的也绝对没有过多的讲究。>>  大汉朝又迎来一个新的旷世帝王,将开启一个全然不同的时代。>>  历史上对吕后的评价褒贬不一,我觉得这个女人应该从两面来看。>>  如果把她纯粹当成一个政治人物,其实她应该还是正面的。在吕后执政的十六年里,她“乱朝廷而不乱天下”的做法显然造福了以后数百年大汉的江山,她的很多政策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比如吕后废除“妖言令”,就是对刘邦反对苛政的思想延续,也算是为后来的“文景之治”起到了一些启示的作用。>>  当然,任何人都是复杂的。历来对吕后的咒骂如此之多,主要集中于她的个人品质上,心狠手辣,铲除异己,工于心计,这一样一个人注定不会有好名声。吕后会做出那么多惨绝人寰的事情当然和她的性格有关,但前文提过,也和刘邦以及她前半生的命运有很大关系,算是命数使然。>>  历来民间舆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总喜欢用他们的个人品质来做标准,比如是个英雄刘邦是个小人。其实有时候个人品质和他对历史的作用正面与否没有太大关系。有的人个人品质不错,但对历史的作用就是负面的,比如明帝段祺瑞;有的人个人品质极差,但对历史的作用就是正面的,比如刘邦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