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庸的汉灵帝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汉朝有两大昏庸的皇帝,就是汉桓帝和汉灵帝,诸葛亮说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看来在诸葛亮心目中汉桓帝汉灵帝都是昏君。其实昏君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其一,年少不幸。刘宏的祖父刘淑,祖母夏氏及生父刘苌,均在刘宏登基前已逝世;仅生母董氏健在。四月十七日,朝廷追尊刘淑为孝元皇,夏氏为孝元皇后,刘苌为孝仁皇。因为此时是皇太后窦妙执政,刘宏的生母董氏不可能入宫为皇太后或者称后,只能封为慎园贵人(慎陵为刘苌陵墓),仍居住在河间国乐成县。刘宏十二岁从解渎亭侯一跃而登上大宝,内心里不可能不激动,但是对自己的生母却不能尊称皇太后,内心相当抑郁。
其二,外戚专政,刘宏其实没有多大权力。正月二十日,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夏门外万寿亭,大将军窦武持节率群臣出城迎驾,刘宏乘坐王青盖车(皇太子座驾)进入雒阳皇宫。正月二十一日,刘宏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建宁。朝廷任命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司徒胡广三人共同参录尚书事。六月十七日,窦氏家族以策立有功获得封赏:大将军窦武封为闻喜侯;其子窦机封渭阳侯,拜侍中;其兄子窦绍封鄠侯,迁步兵校尉;窦绍之弟窦靖封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其他如刘儵、曹节等人各有封赏,只有太傅陈蕃坚决推辞。不过上帝叫他灭亡,先叫他灭亡。不久太监们联合起来,控制住皇帝刘宏和尚书台(任免官员的诏令由此发出),当晚就派人去抓捕陈蕃、窦武。后来窦武的军队发生哗变,转投王甫、张奂阵营之中,于是宦官便取得全盘胜利,窦武、陈蕃等人被灭族。这就是九月政变。
其三,知恩图报。熹平元年(172年),窦妙得知母亲病故于交阯,不久便伤心而病逝(感疾而崩)。宦官们(曹节、赵忠等人)扣押尸体,不肯发丧,甚至提出用贵人的丧礼仪式,刘宏得知,则拍板用太后的丧礼仪式。等丧礼结束,接着准备下葬时,曹节等人又提出:因为窦氏家族有罪,所以窦妙不能与汉桓帝刘志合葬。这时候,很多正义的大臣(廷尉陈球等人)都站出来反驳,为此朝廷还专门开会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之后,最终刘宏用一句“虽然窦氏有罪,但窦太后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废黜她。”封住了曹节等人的嘴,以行动报恩。
其四,喜欢辞赋。熹平四年(175年)五月,刘宏作《皇羲篇》共五十章【《太平御览?卷92》引《典略》:熹平四年五月,帝(刘宏)自造《皇义》五十章。】;光和五年(182年),刘宏到太学考察,亲自在石碑上作赋。;光和六年(183年),刘宏追思已故的王美人(献帝刘协之生母王荣,181年被何皇后毒杀),还作《追德赋》、《令仪颂》以示怀念。
其五,酷爱书法。汉灵帝是个文化青年,或者喜欢文化人。征集了数百个擅长书法的人到鸿都门切磋,其中师宜官的八分书是公认最好的【张怀瓘《书断》: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师)宜官为最。】。师宜官性格孤傲,不喜欢当官,而其弟子梁鹄则官至选部尚书(174年在任)、凉州刺史(184年在任)。
你看这就是刘宏,虽然昏庸,可还是有点小本事,当然他的卖官鬻爵让人痛恨,也难怪,以前苦日子过惯了。另外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叫乱而不损,似乎说他还是有点小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