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内阁大学士为什么还能被称为“宰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下诏废除中书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朱元璋废丞相”。此后直到清朝的“预备立宪”,皇帝都是直辖朝廷的诸卿百官,上承皇帝、下辖百官的相制在中国官制上消失了。

但奇怪的是,宰相却并没有因为朱元璋废丞相而消失。从明成祖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内阁大学士就被朝野人士公开称为“宰相”,清朝的议政大臣、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也称为“宰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相权是皇帝个人能力有限而权利义务无限互相冲突的产物,再有本事的皇帝也不可能单独治国,必须要将部分权力让给大臣承担。一般来讲,重臣只要拥有政治影响仅次于皇帝的相权就可以被称为“宰相”。

朱元璋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还只能算是品级较低的顾问,但因为参与朝廷重大事务的处理而权势愈重。建文帝时期,内阁大学士已经开始从顾问向掌握相权的辅政官员演变,只是“靖难之役”暂时阻碍了进程。

既然内阁大学士成为掌握相权的朝廷重臣,朝廷和民间就按照习惯将内阁大学士称为“宰相”,直到明朝灭亡。而清朝的议政大臣、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同样是掌握相权的重臣,自然也被称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