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

晋朝不装的两个另类

>   “装”已经成了风气,成了社会主流评价标准,不这样做的人,要么被认为是俗人,要么被认为是傻子。罗友和王述,就是这样的两个傻子。>   罗友出身贫寒,曾在大将军桓温门下当宾客,后来因为有才,出任过广州刺史和益州刺史。他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吃。他穷时,曾到别人家乞食祭祀祖先用的食物。虽说是乞,但乞得很有风格。那天后半夜,人家起床开门迎神,发现他站在门口。主人问他在这儿干什么,他很淡定地说:“听说你们家要祭祀,我等着吃点东西。”然后,他就自作主张地进了门,在门后继续等。等到天亮,祭祀结束,他吃完东西,又淡定地走了,一点也不管对方有多惊讶。>   后来,他在桓温门下当了个小官,没什么钱,但比原来要富裕多了,乞食的风格却仍然保持得很好。一次,有个人要外放做官,桓温摆席为他饯行。席一开,罗友不请自来,坐在桌旁,席散即辞别要走。桓温很惊诧。在那个以装为美的年代,除非有特别的原因,才会不请自到,否则多丢面子啊。桓温拦住罗友问:“你是不是找我有什么事?”罗友依然淡定地回答:“没事。我听说白羊肉特别好吃,从来没机会吃过。听说你今天摆席会有这道菜,特地来尝尝。味道的确不错,谢谢啊。”然后飘然离去,剩下桓温一个人目瞪口呆。>   这个不装的“傻人”一直被人觉得拿不出手,仕途耽误了很多年才当上刺史,后来深得民心,死在益州刺史任上。>   王述也和罗友一样不装,也和罗友一样被当成傻子。他当名相王导的属官时,一次和同僚一起陪领导座谈。领导每发一言,大家就轰然称赞;领导讲个笑话,大家就哄堂大笑。谁都知道这是逢场作戏,只有王述很实诚,天真地问大家:“领导又不是尧舜,怎么可能说什么都对呢?”本来配合着挺欢乐的,他这么一说,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大家更加确认这人脑子有问题。>   他最不装的一件事体现在他被提拔时。一年,他被提拔为尚书令,很大的官职,副总理级了。任命书刚下来,他就心安理得地拜谢接受了。他儿子说:“您怎么不推辞一下?”>   在那个时代,接受什么之前都有很烦琐的仪式,一边是接受者要不断辞让“不行不行,我当不起”,另一边是给予者不厌其烦地说“您一定要接着,就您了,您不要就是看不起我”。如是者少则三五次,多则八九次,直到两人都筋疲力尽,接受者才能勉为其难地表示试试看,这才算完成一个程序。这样下来,外人会赞美这个接受者又谦虚又清高。推的次数越多,谦虚等级就越高,所以这风气愈演愈烈。>   王述就像不通世故似的问:“为什么?你认为我不配做这个官啊?”儿子说:“不是啊,但推辞是美名嘛。”王述哼了一声说:“奇怪,既然我适合这个职务,为什么要推辞?”这个问题让习惯了装文化的儿子无语。王述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了这件事:“人家都说你比我强,我看你真是不如我。”可惜这只是王述自己的想法,外界依然认为他儿子比他强,因为他儿子比较会装。>   (摘自《女友LOOK》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