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削藩编遣:削出一场中原大战!
“削藩”,为历代当权者必行之举。北伐过后,为了削弱地方实力派力量,蒋介石也采取了一项经深思熟虑的措施。不过这办法没成功,反而引发了全国性的混战……
1928年6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合力击败奉军,北伐完成。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至此,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实现统一。到1929年初,全国的军队,包括中央直辖及第一、二、三、四集团军,第八路军及其他川、滇、黔、东三省各部队,总兵力达到180余万人。在这种情况下,为防止各地拥兵自重,蒋介石开始谋划裁兵问题。
其实,早在1928年7月,蒋就曾试探冯、阎、李。几人自怀心思,大打太极推手。在编遣会议正式开会之前,蒋曾提出全国共编五十个师的指标(东北除外)。冯玉祥则提出编遣准则:“强壮者编,老弱者遣;有枪者编,无枪者遣;有训练者编,无训练者遣;有革命功绩者编,无革命功绩者遣。”身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冯还动了个小心眼儿,因为当时蒋介石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他遂提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方案:第一、第二集团军各编十二个师,第三、第四集团军各编八个师,其它不属于各集团军的军队共编八个师。意在拉平第一、二集团军讨好蒋,提高自己势力,压低阎、李的第三、四两集团军和其它杂军,以此与蒋联手,控制局面。
蒋对冯方案不置可否。阎锡山看透蒋的意图,提出另一方案: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各编十一个师,另设一个中央编遣区,亦为十一个师。暗示中央编遣区由蒋掌控。阎的方案貌似抬蒋压冯,实质上是离间蒋、冯关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对阎锡山方案表示赞同。蒋介石亦未能看破阎的意图,授意何应钦积极支持阎案。
1929年元旦,国民党中央在南京召开编遣会议,成立编遣委员会,着力削弱各地方实力派兵力,整理全国军事。此举竟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直至1月25日方才结束。
编遣委会职责主要包括:拟定全国兵额、编制及饷章;划分卫戍区域;拟定全国军费;规定现有各部队官兵裁留标准;规定接管现有各军队之程序;厘定军官佐任免、调补各项办法;点验及校阅全国现有之陆海空军;筹办编余官兵之分遣、安置事宜;关于编遣经费之经理事项等。
编遣委员会最高领导为委员长,由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委员由各集团军总司令及相关人员担任,成员为22人:
蒋介石(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冯玉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阎锡山(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李宗仁(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李济深(总参谋长)
何应钦(训练总监部总监)
谭延闿(行政院院长)
赵戴文(内政部代理部长,部长为阎锡山,未就)
宋子文(财政部部长)
孙 科(铁道部部长)
王伯群(交通部部长)
吴敬恒(中央委员)
张人杰(中央委员)
蔡元培(中央委员)
胡汉民(中央委员)
李煜灜(中央委员)
戴传贤(中央委员)
王宠惠(中央委员)
朱培德(第一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鹿钟麟(第二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商 震(第三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白崇禧(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
根据组织大纲规定,必要时还可由委员长邀请其他有关各院、部、会长列席。
编遣委员会成立后,国民政府决定,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各集团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于1929年3月15日前结束。之后即设编遣区,隶属编遣委员会。全国共分6个编遣区:前四个编遣区分别专管编遣原隶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各部队,第五编遣区专管编遣原山东省各部队,第六编遣区专管编遣原川、康、滇、黔省各部队。除了上述6个编遣区,另成立中央直辖各部队编遣办事处和中央直辖海军编遣办事处。
会上制定的《国军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明确:“从全国编遣委员会成立之日起,全国军队一切权力都收归中央。将由国民政府下令,正式撤销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各集团军总司令部,海军总司令部,各部队只能在原地驻扎,听候点编。”
会议开到这个时候,冯、阎、李才知道掉进了蒋的圈套。三人随即站到了一起。内冯玉祥怒中生智,提出动议:“刚刚打完仗,休整一个时期再编遣。”阎、李立刻呼应。蒋只好同意。编遣会议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无果而终。
蒋介石试图用增加编遣区的办法压缩其他军队,扩充自己势力,使蒋与冯、阎、李等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929年3月引发了蒋桂战争,同年5月又发生了蒋、冯间的战争。
为此,1929年8月1日至6日,国民党中央又召开“国军编遣实施会议”,通过了《国军编遣委员会点验实施规章》等文件,决定陆军编成65个师,每师11000人;在编遣期内,军费为1300万元。由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三人没有出席会议,裁军方案无法付诸实施。
此后,又相继发生了西北军、石友三和唐生智的反蒋战争。1930年5月到11月,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蒋、冯、阎、李的中原大混战,编遣会议完全破产。
1930年11月15日,国民党决定裁撤编遣委员会。国民政府明令,编遣委员会于1930年12月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