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有哪些
淮海战役是我国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展开的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解放军在人力物力上都处于下风,却能在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这是因为什么呢?
人民群众支前大军
一方面,我军在战局如此变幻莫测的淮海战役中取得全胜,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正确指挥的结果,正是在他们科学的战略决策与严密的军事部署下,加上将领们把握最佳时机、制定最优战术,以此带引解放军们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为整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战争其实打的就是军心,解放军虽然武器装备上不如国民党的条件优越,但是解放军士气高涨,在战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谈心会,加强军人们的军事政治思想,我军愈战愈勇,士气逐渐高涨,给予敌军狠狠地重击。
然而,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有一句老话说的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的确,由于我军前线物资不足,人民群众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支前大军,不分日夜、不辞辛劳与危险地往前线运送物资并将伤员运往后方,正是他们的付出,满足了前线战士的需求,使得战士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投入抗战,最终取得全胜。
淮海战役作为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是我国指导员、解放军与人民百姓多方面合作带来的结果,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页荣耀。[page]
淮海战役纪念章是什么样的
淮海战役,最后是解放军以少胜多,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而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参战的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都在战后为士兵以及其他人员颁发了纪念章,因此淮海战役纪念章有两种款式。
两款纪念章都背有别针用于给受颁发者佩戴,但各自图案不同。华东野战军版的纪念章,是圆币形状,直径约27毫米,红铜的质地,大约重6克。表面有不同的颜色,或油漆红、咖啡、银白色等。纪念章正面的图案,中央是两把交叉的步枪,抢上都已经插上了刺刀,这象征的就是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的配合作战,既是力量的象征,更是友谊的表现。图案的上方是一颗散发着光芒的红色五角星,是当时的军徽。而下方则是“淮海战役纪念”六个红字。纪念章背面刻着一些阴文字体,军区以及颁发时间。
中原野战军版的纪念章,虽然也是圆币形状,但它正面的图案是超出上方的。图案的主题是两只交叉的手,标志的也是两大野战军的合作,背后则是一条河流,代表的就是淮河。而最上方两只手捧着的就是红色五角星,表示一心向着军队。而在图案的中间,是“淮海战役”和“胜利纪念”两行红字。据记载,中原军区颁发纪念章的时间是1949年2月5日,因此纪念章背后刻的时间应该就是这个。
据说,淮海战役纪念章总共发放了60万枚以上。[page]
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是谁
在淮海战役中,中共解放军方面的作战是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领导的,其中前三位为常委,而邓小平任书记。
邓小平照片
据记载,邓小平曾经几次表示淮海战役是毛泽东交给他指挥的,而且部署也是他主持决定的。但是根据真实的历史,邓小平的这一说法是有问题的,他本身并没有过多地参与这场战役的决策和指挥。
淮海战役是随着战局变化一点点打下来的,就计划和部署而言,虽然是一开始还并不成熟但也早已定下,是由粟裕最早提出再经过毛泽东等中央军委完善。所以,这方面的功劳是他俩的,与邓小平关系不大。
总前委成立时淮海战役已经开打整整十天,而且实际上之后总前委五人也只开过一次全体会议,当时已是第三阶段,内容讨论的是接下去的渡江战役部署。可见总前委并没有真正指挥这场战役,它的意义只是领导和协调两大野战军。具体的战斗还是军队的领导和将领自己指挥的。
此外,在淮海战役中,中野是配合华野作战的。在最后统计的结果里,华野总共歼敌约44万,占总数的80%,伤亡也有约9.1万,占总数的67%。可见淮海战役的主力是华野的,而非中野。而邓小平当时是中原野战军的政委,是无法指挥中野的。
身为总前委的书记,邓小平在淮海战役中是重要的功不可没的,但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大,可见他有争功之嫌。[page]
淮海战役过程中一些真相揭秘
淮海战役在大多数史料或者教科书上的记载中,最后是解放军以60万的兵力战胜了国民党80万的兵力。按照这个说法的话,中共是以少胜多的奇迹,但是不少人的研究中真相并非如此。
排除部分污蔑扑脏水的人的说法,比较可信的观点是,就正规军的数量而言,国军并不比共军多,甚至比对方少。因为解放军除了参战的60万正规军还有40万的民兵,此外还有整整543万的支前民工,而他们承担了80%的粮草弹药和装备的运送,此外,护送伤员的担架也是他们负责的。由此可见,共军的后勤工作几乎都是民工完成的,军队的组成肯定都是正规军。而国军方面,有不少兵力是后来增援的,而且除了七大兵团还有两个是绥靖区,其中一个更是大部分起义。此外,其中有些部队是临时编成战斗力很低,甚至有些空番号,可见80万的国军水分不少。
另外,关于淮海战役还有一个真相,那就是中共方面作为指挥的总前委只是名义上,其实并没有指挥。理由有几点,第一是在筹划阶段并没有计划成立总前委;第二是陈毅与邓小平的统一指挥并没有真正实施;第三是总前委成立于开战后十天,十分滞后;第四是总前委的成员构成以中野为主,对指挥主力的华野不利;第四是总前委只开过一次全体会议而且与战役无关。由此可见,总前委的组建,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指挥,而在于协调两大野战军。[page]
解放军大将粟裕与淮海战役如何
众所周知,根据历史史料记载淮海战役的主要领导指挥官有粟裕、刘邓、陈毅等人,其中粟裕除了是整个战役的主将之外,还是此次战役的最初提议者,是粟裕向毛泽东提出了展开淮海战役这一建设性意见,也是粟裕提出了关于整个战役的统一指挥体制,所以,粟裕与淮海战役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粟裕
就连毛泽东也曾经做出“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样的高度评价,这无疑是对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作战的极大肯定。但是,历史的记录里面并没有给粟裕多少关乎淮海战役的荣誉,而他本人的回忆录里面也几乎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淮海战役的内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有一种说辞是淮海战役根本就不是粟裕领导指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而且顾及当时的主要领导者的政治立场,粟裕不敢抢战功,想要为自己的后半生求得一番太平。而根据历史记载,淮海战役的促成确实是粟裕的功劳,而为什么他的荣誉以及现当代一些影视作品中都无从显现这一现象,或许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不过,据说粟裕临死的时候曾经说过当年的淮海战役就是他所指挥,大概是因为已经知道自己的命数,所以把心里最想说的话说出来了。至于,粟裕对于淮海战役的贡献,就连毛泽东都已经表达了态度,当然也不是随意的一句话,其中的历史渊源大家各自猜去吧。[page]
解放军淮海战役的影响都有哪些
三大战役可谓是中国社会在解放战争中最为高潮的部分,而淮海战役作为第二个战役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直接影响了整场战局的胜负变化,关乎着整个国家社会的走向和命运,然而中国解放军在这场战役中打败强大的国军,取得全面的胜利,对全社会、全人民的的解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淮海战役在三大战役中位于中部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一场决战,几乎决定了整场战争的胜负。解放军在这场战役中消灭了蒋介石的大部分精锐骨干力量,将国民军打得一蹶不振,此后由中共牢牢掌握主动权,几乎是所向披靡。
其次,淮海战役为整场战役的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消灭了防守于长江北面的徐州剿匪的主要重兵,使得解放军得以渡江,对平津形成夹击之势,为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如此以来,形成了南制北钳的局面,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完全处于解放军的威胁下,给南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长江以北大局已定,大大缩短了全国范围内的革命过程。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渡江战役的胜利就是全人民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大范围地区。淮海战役本身就是一场充分体现人民战争的重大战役,前线全力奋战的解放军正是有了后方尽心尽力付出相支持的民工百姓,才能取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