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后期能喝啤酒汽水 1953年吃上肉馅饺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道,同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之间进行的。就给养供应保障来说,这场战争与所有国内革命战争的供应保障不一样:一是物资补给依赖远离战场的国内实行实物供应,运输线漫长,补给任务繁重;二是后方补给线容易遭到敌军封锁破坏,给养物资难以运抵前线;三是给养保障面临着恶劣的战场环境,不论白天黑夜,部队生火做饭都极易遭受敌机轰炸。因此,抗美援朝战争给养供应保障存在着许多特殊性,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做法。<br/>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一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战争双方在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最多时达300多万人,其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20多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80多万人。这场战争又是一场在作战双方的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优劣悬殊情况下进行的战争。战争从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同敌军首次交战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以签订停战协定而告结束,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失败而告终的。战争中,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歼灭敌军109万多人(包括1950年6月25日至10月24日朝鲜人民军单独作战歼敌13万多人),其中美军39万多人。<br/> 给养发生困难,严重妨碍了战争进程1950年10月19日,经过紧张临战准备的志愿军第十三兵团4个军及3个炮兵师、1个高炮团,在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指挥下赴朝作战。25日,其先头部队就与美军仓促遭遇。<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FF/33/FF339ADC847C5E6041FA8B605A290FD5.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志愿军后期能喝啤酒汽水 1953年吃上肉馅饺子"/><br/><br/> 12月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专门召开炒面煮肉会议,对东北局机关、各系统、沈阳市、东北军区下达了完成炒面和煮熟肉的指标,要求从12月22日开始,至1951年1月22日的一个月内,共生产炒面325万公斤,熟猪肉26万公斤。<br/> 1951年5月19日,中南军区后勤军需部接到总部为志愿军炒大米125万公斤的紧急任务,军区动员驻武汉部队、机关、学校和地方政府,昼夜加工,10天内按时完成炒大米135万公斤的任务,并装车起运。一时间,国内有关省市人民,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这一工作。城市、乡村呈现出“男妇老幼齐动员,家家户户忙炒面”的动人景象。周恩来等党、政、军领导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抽时间到制作车间,检查炒面质量,并与工人一起为志愿军制作炒面。<br/> 当周恩来制作炒面以及各地人民群众为志愿军日夜加工炒面的消息传到朝鲜前线,志愿军某兵站人员翻山越岭实施跟进保障广大指战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部队喊出了“为炒面立功”的口号。<br/> 炒面,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军用食品”,易于运输、储存和食用。打仗时,战士们随身背着一条炒面口袋,饥饿时,抓一把炒面塞进嘴里,再吃上几口雪,可继续坚持战斗。炒面帮助志愿军解决了运动战过程中给养保障的大困难。<br/> 到1950年11月底,第一批2000吨炒面送到前线。从第二次战役开始,炒面已成为部队主要作战干粮。12月23日,在第二次战役即将胜利之际,为了继续准备打第三次战役,彭德怀让洪学智代他起草了一份给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的报告,报告中指出:“由于敌机破坏,昼夜均不易生火做饭,夜间行军作战,所有部队对于东北送来前方的炒面颇为感谢。请今后再送以黄豆、大米加盐制的炒面。”<br/> 据统计,自部队入朝到1951年6月,共前运干粮3145 万公斤, 占前运粮食总数的16.7%,其中大多数是炒面。<br/> 炒面,解决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伴随着战士们浴血奋战,打了许多胜仗。通过这五次战役,共歼灭“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23万多人,收复了朝鲜北半部领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br/> 志愿军把在国内作战组织给养保障的经验搬到了朝鲜<br/> 运动战阶段,后方供应的大量炒面,在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炒面长时间作为军队的主食是不行的。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中说:因为人体需要多种营养,而炒面的营养成分过于简单,缺乏多种维生素,长期食用会影响战士的体力和健康,影响战斗力。例如:炒面含水分少,长期食用容易上火,许多战士得了口角炎,而且长期吃炒面容易肚胀。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把在国内作战组织给养保障的经验搬到了朝鲜,组织生产,就地取给。<br/> 1950年12月23日,经与朝鲜政府协商,志愿军党委发布了《借粮规定办法》。规定军、师、团各级指定一名政治部(处) 主任或副政委专门抓借粮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借粮。第一,挑选得力的政治、民运、军需干部和联络员,组成精干的借粮队,并加强教育,明确任务和方法,严格执行借粮政策和纪律。第二,统一划分借粮区域,以避免因地区贫富和远近不同,部队筹借数量不一而产生混乱和加重群众负担,或造成部队苦乐不均。第三,做好调查研究,弄清当地政权建立时间长短,群众觉悟高低,产粮、存粮数量等情况,然后确定借粮比例和方法。借粮比例一般按公粮的60%,如政府存有公粮,则应先借用公粮。第四,统一借粮手续,付给借给粮食的群众盖有公章的借据,以此向政府抵交公粮。借粮中紧密依靠朝鲜党政人员,发挥联络员的作用,避免了混乱,方便了事后的清理偿还。整个运动战期间,就地借粮共12172.5万公斤,占部队需求量的60%。其中,三十八军从1950年10月入朝至翌年2月的4个月中,借粮占应供量的80%,解了燃眉之急。1951年发生特大秋洪,交通中断,粮食再度告急,经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统一向朝鲜政府筹借粮食5831.5万公斤,基本保证了供应,使部队胜利地完成了防御作战任务。志愿军两次向朝鲜政府和人民筹借粮食18004万公斤,到1953年5月,已分期分批还清。<br/> 1951年下半年,志愿军后勤部推广了第三十九军采集野菜的经验,印发了野菜标本图谱,发动部队广泛开展挖野菜活动。1952年初,总后勤部召集营养专家研究了志愿军的供应标准,提出在朝鲜种植蔬菜的建议。2月,志愿军后勤部向部队发出种菜指示,要求各部队每年自行解决2个月至3个月的供应量(每人每天0.5公斤),号召广泛开展种菜、养猪和加工副食品活动。种菜所需土地,志愿军后勤部统一向朝鲜政府交涉,由部队和当地政府具体协商。各单位根据任务及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组织种菜。一线部队种菜有困难,则组织人员到后方种植,或由二线部队给予支援;二线机关和部队除普遍开荒种植外,还以连或营为单位,组织专业小组耕种面积较大的土地。部队换防时,菜地采取双方调换的办法或由接方付给交方一定的价款。很快,各部队掀起了利用战斗间隙进行生产的高潮。如1952年在一线担任作战任务的第三十九军共种菜850亩,收获蔬菜600吨,另有野菜300吨;在二线休整的第六十军共收获蔬菜约3800吨。<br/> 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1952年共种蔬菜276300亩,收获蔬菜近2289万公斤,平均每人20多公斤,采集野菜约134万公斤,许多伙食单位还开设了豆腐坊,做豆腐、生豆芽,部队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