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东战争:以军坦克围攻贝鲁特展开巷战
30年前,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企图驱逐该国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驻军。这场战争过后,世人只记住了以色列空军在贝卡谷地以“85:0”的神奇战绩大败叙利亚空军,而激烈的地面战斗却被忽视了。其实,在贝鲁特的争夺战中,巴解游击队与武装到牙齿的以色列坦克部队展开斗智斗勇的搏杀,其作战艺术至今仍有相当启示。最近,英国《军事画刊》为我们揭开了那场战斗的内幕。<br/> 作战背景<br/> 1982年,接二连三的战争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英国和阿根廷为了南半球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打得你死我活;阿拉伯沙漠中,伊朗和伊拉克也厮杀得难解难分。此时,视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武装和叙利亚驻军为眼中钉的以色列则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卧榻之侧”的大患。<br/> 6月3日,一群巴解刺客暗杀以色列驻英国大使未遂,以色列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龙很快促成内阁批准“加利利和平”行动,出兵黎巴嫩,拉开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的序幕。<br/> 以军决心依靠强大的空军和地面装甲兵力量,在野外粉碎巴解和叙军主力,沙龙甚至憧憬着“96个小时打到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从6月6日以军开进南黎巴嫩算起,在最初的96小时里,以军如同钟表上的指针,按计划准时推进,特别是6月9日以色列空军在贝卡谷地成功摧毁叙利亚空军75%的战机,并打掉叙军两年前部署的所有“萨姆”地对空导弹,掌握了对黎巴嫩全境的制空权,使得以军地面部队更加有恃无恐地向贝鲁特急进,而那里正是巴解武装总部所在地。<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BA/8E/BA8E129B996F201F0D150CDE9EEAF613.jpg" class="cont_pic" alt="第五次中东战争:以军坦克围攻贝鲁特展开巷战"/><br/><br/> 有“中东的巴黎”之称的贝鲁特曾吸引过全世界的游客和商人,但自从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后,该国基督教民兵便与巴解组织分别控制贝鲁特东区和西区,长达10英里的“绿线”将贝鲁特一分为二,各派武装修建的掩体和后勤仓库散布在整个城市。巴解总部设在贝鲁特西区的法克哈尼街,这里街道狭窄,大型军用车辆无法通行,几栋超过14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能抵御大当量炸弹,巴解还在许多大楼的地下室里储存了武器和食品,附近的体育场也被巴解改造成弹药仓库和训练中心。贝鲁特国际机场和几个难民营位于城市南部边缘,难民营内居住着约20万巴勒斯坦难民。<br/> 宣誓战斗到底的1.6万名巴解武装人员计划重点保护巴解总部和3个难民营,他们有40辆T-34坦克、30辆BRDM-2装甲车、70门陈旧的高射炮和24门BM-21火箭炮。巴解战士隐蔽在西区的上千座建筑内,并到处埋地雷,设陷阱。<br/> 作战开始<br/> 在野战中打得顺风顺水的以军,开到贝鲁特市郊才发现那里的地形确实不适合自己,原因很简单——对手都藏在建筑物和居民点里。起初,以军采取“敲山震虎”的方式,定期向被围的贝鲁特西区进行炮击和空袭,试图逼迫巴解组织撤离,但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发誓“宁可埋进贝鲁特坟墓也不离开”。<br/> 面对软硬不吃的对手,以色列政府最终拍板——“打了再说”。<br/> “死亡之花”频频绽放<br/> 8月4日,以军在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的帮助下,经贝鲁特东区直插法克哈尼街,目标指向巴解总部。作战中,以色列工兵和推土机为坦克和机械化步兵开辟道路,坦克和坦克乘员通常被置于前出的步兵指挥之下,因为后者的视线远比蹲在“装甲浴缸”里的坦克手来得宽广。<br/> 可是,巴解战士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利用既设阵地居高临下的特点,用火箭筒和少量反坦克导弹进行俯射。巴解反坦克小组通常由4至6人组成,4人小组中的2人负责发射,2人负责填弹;而6人小组则增加防空小组(2人),携带SA-7地对空导弹。这些猎杀小组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娴熟的军事技能和顽强的战斗作风,给以军坦克和装甲车带来巨大威胁。他们打出的火箭弹频频击中目标,绽放出“死亡之花”。然而,许多火箭弹击中以军坦克上外观像书本一样的装甲后,连同“书本”一起爆炸消失,很少对以军车辆造成致命杀伤。<br/> 起初巴解武装人员怀疑是火箭筒射手的技术太差或武器威力不足,但实际上是那些“书本”救了以色列装甲兵的命。以军装甲车辆上加挂了名为“运动衫”的新型反应装甲,对火箭弹的防御效果极好。<br/> 巴解武装声称,其坦克猎杀小组在前六天(8月4日至8月9日)的战斗中摧毁了18辆以军坦克和M113装甲车。后来经过详细调查证实,巴解坦克猎杀小组命中过60多辆以军M60坦克或梅卡瓦坦克,但由于以军大量装备反应装甲,这些坦克中的一半仍能保持战斗力。<br/> 以军同时也发现,己方坦克无法在狭窄的道路和小巷内机动,长长的炮管限制了炮塔的转动,它们的机枪仰角也相对较小,无法对位于建筑物上层的目标开火。巴解狙击手还迫使以军坦克指挥官放弃从坦克观察孔引导坦克开火的习惯。<br/> 8月6日14时左右,以军两个坦克纵队竟然发生互相炮击的“乌龙事件”。原来由于指挥上存在问题,这两支在平行公路上行驶的坦克纵队误把对方当成了敌人。<br/> “临机应变”应对巷战<br/> 针对巴解武装坦克猎杀小组的活动,以军很快“临机应变”——调整机械化部队的队形并改变战术。<br/> 以军先用M163自行高射炮对敌人可能活动的阵地进行密集扫射。这些高炮能以每分钟2000发的射速发射大口径弹药,穿透大多数建筑物。M163扫射完毕后,以军就使用反坦克导弹对敌人实施精确打击。在最后阶段的巷战中,以军还使用155毫米口径的自行火炮进行直瞄射击。事实上,以军坦克装备的105毫米口径线膛炮无法有效地毁伤经过加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但一发155毫米口径的榴弹往往能摧毁半个建筑。这些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巷战后期,只有10%至15%的巴解反坦克小组得以幸存。<br/> 在战斗中,以军坦克还大量释放烟幕,遮蔽巴解狙击手的瞄准视线,不过,这些烟幕也干扰了以军前线指挥官的观察和指挥手势,并且遮盖了坦克驾驶员的视线,因此降低了推进的速度和进攻的节奏。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以军使用迫击炮作为压制性火力。然而,以军使用的60毫米口径迫击炮和81毫米口径迫击炮很难炸穿混凝土建筑的屋顶,而巴解武装手中的苏制120毫米口径迫击炮却能轻易做到这一点。<br/> 随着日渐增大的压力,巴解组织处境越来越艰难。为了维持对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压力,8月12日,以军战机对贝鲁特西区进行了猛烈轰炸,空袭持续12个小时,导致大批平民死亡,巨大的平民伤亡在联合国安理会引起强烈反应,以军不得不暂时收手。而已经难以为继的巴解组织也在国际组织游说下同意撤出贝鲁特西区,在联合国部队的监督和保护下,巴解组织于8月21日开始撤离,贝鲁特巷战至此结束。<br/> 作战评价<br/> “加利利和平”行动中,以军阵亡344人,2000多人负伤,其中大部分伤亡发生在进攻贝鲁特的战斗中。巴解组织在贝鲁特的战斗中损失了4500多人,贝鲁特市民估计约有6000人伤亡。<br/> 总的来说,贝鲁特的战斗证明以军能在城市环境中熟练使用装甲力量。面对大城市贝鲁特的挑战,他们虽然遭受了重大损失,但仍然与对手顽强作战。在这种情况下,以军的压制性火力弥补了组织不力和车辆设计方面的不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