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抗战英烈马定夫:为组织太行山群众转移而牺牲

马定夫,又名马镇西,号马丁,1915年出生于山西省榆社县东汇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在家乡接受传统的启蒙教育。14岁考入盂社县城高小读书时,即开始接触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进分子的作品,心中逐渐萌发民主思想和对社会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在新民中学和友仁中学读书时,因思想进步,经常参加同学自发的斗争活动而被校方开除。1933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有一次,校方请一豪绅到校讲演,大肆宣扬“有地无穷”论,说什么地主富农是靠土地致富,不是靠农民生活,倒是地主的善心养活了农民等等。针对这一谬论,马定夫在《新闻晚报》、《太原小报》等报刊先后发表《地亡要穷》、《猪嘴绅士》等文章,予以严厉批驳,并组织进步同学,贴标语,散传单,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他的这些进步行动,被学校当局视为“过激行为”、“滋扰社会”,开除出校。为了追求光明,马定夫于1935年离开山西,赴北平考入镜湖高中读书,通过关系开始同中共地下党组织接触,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并在1935年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斗争生涯。第二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br/> 七七事变后,马定夫受党的派遣,辍学回到故乡榆社县,加入当时在山西有合法地位的抗日牺牲同盟会,开展宣传救亡活动,组织榆县抗日游击队。为解决队伍的枪支弹药和经费问题,他多次与当地的国民政府交涉。可担任县长的樊亮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阳奉阴违,想尽办法拖延推诿,给游击队的组建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此,马定夫带领同志们通过合法斗争,揭露樊亮的贪赃枉法的种种丑行和破坏团结抗日的劣迹。最后终于将此人赶出榆社,调来了中共党员高沫鸿担任县长。在高沫鸿和八路军工作团的支持下,榆社县抗日游击队于1937年10月顺利成立。马定夫任游击队第三大队指导员兼队长。11月,中共榆县县委成立,马定夫担任组织部长。1938年5月改任宣传部长。1939年后,榆社抗日游击队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他历任晋中独立支队政治部教育科长、民运科长、太行第二分区政治部主任。后任新编第十旅第三十团政委,一直在太行山抗日战场带领部队与敌人浴血奋战。1943年,他率领全团参加有名的袭击祁县印染厂战役,重创日伪守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br/> 马定夫关心群众,爱护干部、战士,深受广大指战员的爱戴。榆社县至今流传着他当年在柳树沟为一个身患重病的贫苦农民送医送药,带战士为之播种收割庄稼,使这个农民脱离困境,成为一名抗日积极分子的动人故事。<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35/70/3570B1E37EC2CD163CE88EBAD517705D.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刘秀峰在纪念马定夫牺牲40周年之际所作。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生动的笔墨,形象准确地概括了马定夫烈士短暂而又辉煌壮烈的一生,使这位书卷气很浓的抗日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人们面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