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领回忆: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的始末缘由
1935年,当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西康时,这里的国民党军属于川军刘文辉部队,在红军进入四川之前,四川军阀刚刚打了一场二刘之战,这也是四川军阀内战规模最大的大战役。最后刘湘战胜刘文辉,将其赶到了贫瘠的西康。当时的刘文辉处境非常困难,可以说是内外交困。<br/>在军事上,刘文辉表面上拥有8个步兵旅,但实际上编制很小,一个连只有90人。武器恶劣,每个连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步枪无法使用。兵额缺额很多,在纵横2000-3000里的西康四散分布。刘文辉的8个旅20个团,实际人数只有不到2万,武器主要是成都制造的步枪和82迫击炮,射程和精度都比较差,川军除刘湘部队以外,其他川军基本上大多没有轻机枪,即便如此武器和弹药也都非常缺乏,因而战斗力很有限。<br/>刘文辉明知道不能和红军打,一碰就垮,但是又不能不打,不打给个贻误军机的罪名,西康的地盘就要丢了。<br/>最后,刘文辉川军的办法就是处处防堵,等待追击部队到来。蒋介石在红军进入西昌后,电令刘文辉加强大渡河防御。效仿清军围堵石达开的办法,遏制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狭小地区。<br/>大渡河两岸多悬崖峭壁,人烟稀少,渡口极少,渡船很少,因水流湍急,处处有暗礁,有旋水,水性又寒冷,所以不仅行船非常困难,就是横渡起来也比长江还要难。<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BB/39/BB396C8A0042474267A8BAAB6339FA31.jpg" class="cont_pic" alt="国民党将领回忆: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的始末缘由"/><br/>刘文辉川军第24军到达后,决定派杨学瑞旅李全山团(缺1个营)大约数百人防守大渡河上铁索桥。其他部队在二线部署。<br/>当时担任河防的川军认为红军还在2,300里外的地方,因而放松警惕,自认为高枕无忧。5月26日,红军以强行军突然强度安顺场,另外一路红军直扑铁索桥。铁索桥官名,泸定桥。在康定下游120里的泸定县,是大渡河上唯一的一座铁索桥。铁索桥是用1尺多个的铁环相链接修成。桥长80丈,宽8尺。上面铺着3尺宽的木板,在两岸桥头还有木料造的楼房。<br/>李全山团已经撤除了桥面木板,仅留下摇摆不定的铁索。5月26日,红军翻越山岭向泸定桥急行军,28日,突然出现在泸定桥南岸,于夜间集中火力乘敌不备,猛烈开火,轰击泸定桥北岸木制楼房和守军,楼房瞬间成为弹巢,守军抬不起头来。或伤亡或逃跑,楼房也燃起大火,此时红军突击队开始踩着铁索向对岸突击。守军看到惊慌失措,呆若木鸡。<br/>虽然桥左右都有民房,但是川军并没有做射击准备,从后来增援来的川军冲进民房,利用窗户向外开枪拦阻红军,当红军到达距离桥头30米时,开始投掷手榴弹,此时,恰巧又有几发红军的迫击炮炮弹砸进川军增援部队的人群里,守军纷纷后退,红军突击队成功冲过桥头。在后面的红军此时已经用准备好的木板铺面桥面,红军大部队冲过铁索桥扩大战果,川军全部溃散。<br/>飞夺泸定桥的成功,首先说明红军拥有超强行军能力,组织能力和勇敢善战。其次是川军对于防御非常马虎,并没有在两岸桥头,修建防御工事。连桥头民房,都没有开设射击孔,就更谈不上组织火力严密封锁了。只是松垮的驻守在北岸木制楼房里。<br/>川军在当时的军阀部队中以待遇和武器差而著称。不要说处于贫瘠西康的川军第24军,就是驻防成都,重庆的川军精锐模范师,也是一样不堪。例如川军模范师廖海涛旅,对部队从来不发军饷,到处敛钱在成都,重庆修建大洋楼,在家乡购买田地。只是每隔几个月给士兵发半块银元,给军官2-5块银元。平时伙食费也不按时发放,就是发下来,团长,营长和连长还要克扣。<br/>部分士兵吸大烟,不过足瘾,不能行军,也不能作战。连长们的勤务兵都要背着鸦片,看到烟瘾范了的士兵,就给他们一小块,不至于掉队。士兵的服装不安季节发放,棉衣肯定是没有,就连棉背心都不是人人都有。<br/>士兵每到一地就翻箱倒柜找老百姓的衣服穿在里面。后来,军服破烂了,就直接穿老百姓的衣服,只是在头上扎上白头巾,背着竹背筐和步枪。被强拉的士兵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没有战斗常识,既不知道怎么瞄准,更不懂隐蔽身体,更不用说班排战术。<br/>士兵生病就沿途抛弃,由于部队缺额大,即沿途强拉民夫,将步枪打捆让其挑着跟着行军。<br/>由此可以看到红军与腐朽的军阀部队的差距。当红军集中全部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一起打向桥头时,川军就已经心理崩溃了。当他们看到红军突击队拿着自动驳壳枪猛烈射击,沿着铁索突破的时候,这些几个月发不到半块大洋的士兵,也就背着竹篓子逃跑了。红军是为了理想而战,川军只是为了混口红薯饭,这才是本质的区别。<br/>回忆者包括川军第24军参谋长王靖宇,川康第1师第1旅第56团营附梁骏范,川军第21军模范师特务团连长张劲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