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抗战中大刀军整连仅4人生还:与桥共存亡
导读:29军老兵吴江平记得,7月28日这天,刚拂晓,30架日军飞机盘旋于南苑上空,弹坑累累,土柱冲天,硝烟弥漫。这是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的总攻。再次提起卢沟桥和南苑空袭,吴江平睁大深陷的双眼,情绪激动:“当年突围的时候,他们都死了,就倒在我旁边”。<br/>1937年7月7日下午,永定河卢沟桥边的一阵神秘枪声,揭开了一颗侵略的野心。<br/>从这天起,一个民族做出了最后关头的选择:抗争,乃至牺牲。<br/>一寸山河一寸血,驻守北平的29军,挥舞大刀重夺铁路桥,在卢沟桥区域与敌决战,下定“愿以此桥为坟墓”的决心。同时,全国各界声援不断,对前线给予了各种支持。<br/>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荣维木看来,尽管卢沟桥事变后,29军弃守卢沟桥,撤离宛平城,但这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是衡量战役成败的标志。8年抗战的特点就是敌强我弱,节节后退,以空间换时间,做持久抗战的准备。<br/>这场战争最可贵之处,是真正触动了国民党下定抗日的决心,国共双方达成共识,全民抗日热潮形成,局面从此大不一样。此后国共合作、战区划分、八路军改编等都一气呵成,民族凝聚力形成。<br/>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成为东方首个站起来抗击法西斯国家侵略而进行战斗的战场,阻止了日军的北进,牵制了其南进。<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5C/D3/5CD344203D02CC0E037FD5020E7F8294.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火药味,一直掉进村民躲藏的地洞里。<br/>日本兵走了后,乔德林去查看自家的庄稼地和菜地,棒子地都齐刷刷被机枪扫射打倒了。一处种植山药的三角地里,躺着一具血肉模糊的身体。<br/>村里游手好闲的“麻头”想从这具遗体上摘走带有金链子的怀表,被一旁看护的卫兵喝退。<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C3/68/C368EDBCBEBCA127983AB54EA5A45D56.jpg" class="cont_pic" alt="卢沟桥抗战中大刀军整连仅4人生还:与桥共存亡"/><br/>后来这只怀表被带到了佟家,作为佟麟阁的遗物,由其子佟兵一直保存,直到文革时遗落。<br/>曾任军训团教育长的张寿龄曾回忆,说得到撤退命令后,佟和他立即决定,命令三个大队利用青纱帐的掩护,分路撤出南苑,都不准走大路。<br/>佟麟阁率部在抵达大红门附近时,与一股流窜的日军突然遭遇,不幸遇难;同样牺牲的,还有第132师师长赵登禹。<br/>吴江平成了幸存者。<br/>撤退途中,他发现一个日军机枪手在一山包上用三挺机枪,控制三个方向的扫射任务。他在机枪声中从后面悄悄爬上去,一刀砍下了对方的脑袋。<br/>78年之后,燕郊一所养老院2楼的房间里,吴江平正在午睡。<br/>他已经102岁了,眼窝深陷,张着嘴,喉咙里发出空气进出的声音。<br/>因为患有严重的帕斯金症,全身萎缩,吴江平的手指蜷成一个畸形的拳头。这几乎是能寻访到的历经卢沟桥事变的最后一位老兵。<br/>见有人来,他会缓慢地抬起右手,抬到和肩膀齐平的地方,再不能动时,他就低下头,往手的方向凑。<br/>他的护理解释说,吴江平在用自己失去控制的身体,向来人行军礼。<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