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掐死在摇篮中的“周瑜军团”(1):盛极而衰的周瑜军团
序:
经过N多天的资料查阅以及潜水看帖,总算大体上搞清楚了孙刘联盟与曹操争夺荆州这一战役的来龙去脉。荆州争夺战虽然双方阵容豪华,仗打得激烈异常,然而颇具喜剧意义的是,这一战的结果没有产生出赢家:
老曹为避免两线作战而退保襄阳,自然是失败了。孙权急于独揽大权摆脱掣肘,自断一臂、误把刘备当成了韩信,费力不讨好更是失败。刘备虽然许得大诺、借得荆州,事后却一味强赖、不肯履约,始终名不正言不顺,终致东吴背盟、关羽授首,自己还被火烧连营,是亏到家了。这一段历史乃三家之丑事,是为《三国志》所不载,遂成千古疑案。三国鼎立时期各自粉饰,“统一思想”的政策一个比一个厉害;及西晋践祚,旧制承袭如依。然而陈寿是个老滑头,他深知这些貌似矛盾的史料背后,掩盖了什么样的真相;于是采取了一种“宁脱不文”(注1)的做法,通过三国三书的相互矛盾的印证,在“白色恐怖”之下硬是把真相一点不拉都交待了。(注2)南飞将详细阐述在下对于这个时期、如耀眼流星过幕的周瑜军团的理解和考证,希望大家努力拍砖,砖拍得越多,真相就越清晰~!
注1:我国古代按照“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的标准划分正史、野史,其实所谓的“质”意思是客观事实,所谓的“文”则是史官的主观想象。毕竟史官手头的史料也是有限的,在史料缺乏的时候,只能自己发挥想象力“文”一把。其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太史公虚构该下突围,所有见证这一幕的项羽军当事人都英勇牺牲了,后世绝不可能留下项羽斩将夺旗的最后表演。这一点清代考据家已经质疑(其实是那人没写过历史、不懂旧史的规矩)。但是太史公文笔实在太好,千载以来的读者都被唬得一愣一愣,所以《史记》虚构虽多还是无损于其名列二十四史榜首的超然地位。不过老陈之所以“宁脱不文”,还有另一层深意,请见本文最后一章。
注2:关于老陈治史的风格南飞在文末还要详加阐述。
正文:
第一编盛极而衰的周瑜军团
一、赤壁之战的总指挥
要谈“周瑜军团”这个话题必须先谈一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也是一团雾水,关于仗是怎么打的在下不打算详细辨析,南飞只想先明确一下此战的总指挥以及影响。按照《三国志》的记述来看,《先主传》、《武帝纪》和《吴主传》是各说各话。
老曹的传里根本没提到周瑜(注1);刘备的传则自始自终都是周瑜来帮刘备打曹操打南郡(注2);到了孙权传,刘备和周瑜的关系似乎又是平行的了,但周瑜的名字又尽量少提,直到建安十四年(209),才终于写了一句:“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注3)相信经过前面众多烟雾,很多人看到这里脑袋已经晕了,到底谁是军团总指挥?单从以上三主传的记叙来看,貌似是刘备挂了总指挥。遗憾的是唯有《山阳公载记》里面记载一段刘备出场的火烧纪录(注4)。
好在《三国志》之后的正史《后汉书》作者范晔是个非常直率的人,有什么想法通通写出来,不避传主讳(注5)。在他笔下,我们得以一窥赤壁之战的真相:“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确实是简单明了,次要人物通通省略。周瑜是赤壁一战的总指挥,自然也是紧接着追击曹操到南郡的总指挥;而客军作战的刘备,打赤壁的时候是支队,打南郡的时候自然也是。
那么刘备在赤壁一战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南飞以为,他是名义上的统帅。正如其后,刘备南征四郡的时候先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这个时候名义上的联军统帅就是刘琦。刘备、刘琦的关系相信大家很容易相通。
由此我们可以先总结一下《三国志》的特点。在魏蜀吴三国集团里只有胜利者的传记,记载的才是真实的事实和真实的逻辑——当然不排除夸功成分;而在失败者传里面,则是挖空心思掩盖真相。陈寿在这些人的传记里面,用的是省略和放大传主的手段;不过事情往往是存在的,不能说没有。再来分析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这件事。当我们把这件事放在孙刘联军的基础上考虑,周瑜军团打着助刘琦收复荆州的旗号,是完全合理的政治策略:在大义上,这是帮助盟军收复故土,是报家卫土延续。只有运用这种圆滑的政治策略,才能勉强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抗衡。打仗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义”字旗是可以与“忠”字旗对垒的。所以说“周瑜助先主云云”,也不能说就是错误的——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注6)了解这一个规律之后,只要逆向分析,就可以判断一场战争中谁才是主角;而失败者极力隐瞒的事实,必然是赢家的获胜关键。为什么唐诗咏赤壁者多,却几乎没有一首提到刘备?真相是遮掩不住的,只会被遗忘。这一条规律南飞将在下文的考证中列举更多的史料以佐证。
那么,以南飞的思路推理到这里,有个问题必须回答:为什么《吴主传》要极力淡化周瑜的作用?南飞的回答是:孙权打一开始,就极力限制周瑜的权力,力图避免再次出现他刚即位时被多方钳制、大事做不了主的局面。(注7)虽然孙仲谋最终成功了,但是吴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个饱含悲剧色彩的“周瑜军团”之兴衰,是本文讨论的中心。但本文的主题并不在哪一个人,而是解析在下眼中的这一段历史,以及由此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想。说到底,南飞也只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了一下陈寿展示给我们的历史而已。
在此给南飞所谓的“周瑜军团”下一个定义:以周瑜为领袖,经历赤壁、南郡两战自然形成的松散军团,其成员包括后来孙刘两国的精锐(名单见第十一章)。该军团众骨干的最大共同点是有志于争霸天下。其灵魂人物周公瑾在尚未表现出篡权野心时便突然死亡,该军团随之瓦解,分化为吴和蜀两大阵营。其原成员的命运也随之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
Ps:孙权与周瑜的关系先放一放,大家先待南飞阐述了赤壁战后的影响,最后再来考虑孙权为什么得到“勾践”的评比。(注8)
注1:《武帝纪》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㈠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救合肥。权闻□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㈡
注2:《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㈡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注3:《吴主传》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
注4:《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注5:《光武帝纪》:更始遣侍御史持节立光武为萧王,悉令罢兵诣行在所。光武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自是始贰于更始。
注疏:这种话只有老范说的出来,太史公都没他直接——可惜他也因此而不得好死。
注6:《庞统传》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
注7:第二编第二章,在下将进一步诠释程普与周瑜的关系。
注8:请见第三编第一章。
[page]二、赤壁之后的局势
赤壁一役,老曹损失惨重,荆徐两地同时出现兵力空虚,叛者四起。不过江东集团的反扑严重过了头,建安十三年末,孙权、张昭、周瑜三军齐出,总兵力接近二十万(注1)。周瑜军团乘胜追击,进逼南郡,战略目的自然是横切荆州,夺取上游控制权。张昭进击九江当途(注2),孙权围攻合肥,战略构思也很清楚:合、皖是徐州南线战略要冲,而当途在淮河南岸,孙权显然打算先夺淮南,立东吴于不败之地,然后徐图中原;这也是符合“守江必守淮”这条军谚。
然而这个举动无疑又是狂妄的,单凭吴越那点地盘,除非所向皆克,否则粮食根本经不起攻城战消耗。再加上,文聘凭借涢水据守江夏(注3),正如一把尖刀,威胁着东吴两个主攻方向的侧翼。结果可想而知:张昭战败,孙权攻合淝逾月不下,周瑜包围南郡也久攻不下。对于江东集团来说,眼看就到春种时间,再打不下来就会耽误农时。而曹军呢?淮南方面,张喜的援军已经赶来,曹操也已率主力从邺城出发开向樵郡(注4);荆北方向,乐进和文聘已经从各自的防地带兵前来解救南郡(注5),甚至李忠都大老远从汝南带兵赶过来(注6)。显然两路不能并举,形势到了必须下决断的时候。孙权的抉择是:自己撤回去,全力支持周瑜围攻南郡。
Ps:赤壁之后,老孙的第一次大举北伐——也是机会最好的一次,就这样无功而返。建安十四年七月(209),老曹来到合肥,尽徙淮南之民,制造军事无人区(注7)。史称此役为曹操“一出濡须不越”(或者叫“一越巢湖不克”)。(注8)
注1:《刘馥传》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
《曹仁传》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
注疏:张昭的先头部队至少也有上万人吧,如此算来江东需要供给的部队已经超过十五万。
注2:《吴主传》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
注3:《文聘传》授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於长阪。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聘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
注4:《武帝纪》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注5:《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
注6:《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注7:《蒋济传》明年使於谯,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后济使诣鄴,太祖迎见大笑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
《吴主传》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注8:关于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凌云雕龙与在下的标准不同,她没有将这个战役算入。南飞将在第二编附录考证。这个事件非常之重要,除了本身的战略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是考证“周瑜军团”显赫一时的要点。在下将在第一编第九章详细考证这些。
[page]三、南郡争夺战之前周瑜军团的战略部署
周瑜围攻南郡的时机其实并不算很好。错失夺取合肥的最佳时机且不说,赤壁一战虽然打破了“曹公天下无敌”的神话(注1),但是经历累月对战、士卒也已比较疲弊,所谓“赤壁战胜之威”未必能对战事产生多大帮助。曹仁之所以能固守江陵一年之久,正是在战争之初便抓住这点,初战扬威、挫掉了周瑜军团的锐气(注2);征南将军的神勇表现,势必大大鼓舞了南郡众将士的士气,坚定了曹军守住城池的决心。由于江陵乃荆州军实所在地,南郡一战不克,则注定会演变成一场持久战。但是,由于孙刘联军控制着汉江流域所有水师,所以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曹魏面对关羽水军依然只能干瞪眼。(注3)主动权一直捏在孙刘联军手上,而这一点是后来南郡争夺战联军赢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不过,就此时来看,围攻江陵也有很大的好处。这一年春天,孙权便攻入江夏,杀掉黄祖,江东集团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南的江夏郡;而在此之前曹操甫得荆州便大败于赤壁,荆南的防卫根本没有时间重新部署;另外,由于赤壁前期刘璋请服、“始受征役,遣兵给军”,老曹打赤壁的时候自然把西线兵力都抽调过来了(注4)。正是乘虚直入之机。江陵南靠长江、位于荆州心脏地带,江陵一围,再取夷陵,有长江阻隔,则北军无法救援荆南四郡,而且此时还可以调用荆南四郡的钱粮“以充军实”。(注5)只要作战顺利,西线的粮食暂时还不成问题——以后再打南郡或许就没有这个好处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江东集团倾国出征,军粮问题更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总指挥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一举攻克江陵,先派一员大将拿下江南诸郡作前线基地,无疑是当务之急;同时,无论打不打下江陵,分水军溯汉江而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既可以保护主攻南郡部队的侧翼,又可以阻击敌援军。(注6)然后再派一将轻军掩袭夷陵,破曹仁犄角之援,阻江北之兵,成合围之势。从《周瑜传》来看,刘备集团的行动虽然完全没提到,但战事就是这样部署的。(注7)当然,这一切需要考证。
注1:《程昱传》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周瑜鲁肃吕蒙传》: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
注2:《曹仁传》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注3:这是老曹赤壁大败,烧船奔命造成的。
注4:个人以为这正是西线重镇夷陵兵力匮乏的原因,以致甘宁千人夺城。
注5:《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注6:这一点南飞会在第五部分“南郡争夺战”中详加阐述。
注7:《周瑜传》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㈠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page]四、考证周瑜军团的战略部署
从《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来看,曹操乌林败后、刘备可能已经出兵南下四郡之际,刘巴才被派去“招纳长沙、零陵、桂阳”(注1)。所以刘巴回不来的原因,跟刘备已得三郡关系不大。南飞以为重要的是甘宁拿下了夷陵,联军进而合围江陵,才是刘子初北归路被截断,只能绕广西入四川的原因(注2)(古代消息传递全靠役马,情报往往会延滞很长时间)。对这一点的战略分析已经可以说明,刘备不是乘周瑜包围南郡无暇南顾的时候去攻占江南四郡的,而是周瑜率主力作为刘备侧翼掩护他南下江陵的(注3)。这个时候周瑜军团虽然先进攻了江陵城一次,但还没开始包围江陵,两军尚在“与仁相对,各隔大江”的对峙过程中。直到刘备拿下荆南四郡,周瑜才派甘宁去“前据夷陵”,这个时候曹仁尚且可以分兵派出数千步骑反包围甘宁,可见合围尚未形成,“兵未交锋”(注4)。这里吴录记载了刘备提议的一个从夏水围攻曹仁后路的作战计划,不过没有写这个计划实行的结果怎样。只有两点可以明确,第一、刘备这个时候已经回到江陵前线;第二、这个作战计划没有达到“仁闻吾入必走”的效果,不过此举对于掩盖甘宁偷袭计划,麻痹、牵制曹仁起了多大作用,尚待进一步考证。(注5)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吕蒙传》对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第一句便是:“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貌似先围南郡然后才有还袭肃、支援甘宁等事件。(注6)然而对比一下《甘宁传》,事情的经过便很清楚了。在那里,陈寿写的是“攻曹仁于南郡,未拔”(注7),正好佐证了《曹仁传》里面曹军初战夺气的记载。南飞以为,《吕蒙传》此言只是总起一句的概述传主经历,因为单就“围曹仁于南郡”这件事来看,吕蒙也参加了援救甘宁的行动,而不是仅仅蹲在那里围城。另外,这里出现一个关于《三国志》写法非常重要的问题:陈寿写传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有时会因为总述将事件提前描述一笔。这一点南飞在第二编第三章论证孙皎接替程普督夏口的时期还要说到,暂不表。
周瑜初战不利,立刻转移到江南与曹仁对峙。等到刘备分队平定荆南之后,先派甘宁偷袭夷陵,然后让刘备带队从夏水潜入江陵后方,分散曹仁的注意力。然而待到曹仁派出五六千人反攻夷陵的时候,拥有“数万众”的周瑜军团却出现了“诸将以兵少不足分”的情况,这又是为什么呢?在此南飞简单推算一下:赤壁一战后孙刘联军大约有五万;第一次分兵沿汉水而上的水军部去掉一万人马,而打下的荆南四郡至少又要留下万把人镇守平乱,甘宁、刘备再带个几千人走,周瑜的大本营实际上只剩下两万多点兵。曹仁派出五六千人攻夺夷陵,周瑜亲自救援至少也得带上万人,才可能在一日交锋中便将曹仁援军“所杀过半”、完成速胜。这一点在《吴主传》中亦得到佐证(注8)。另外,长江沿线其他地方应该也要留兵布防。这样算来,大本营里便只剩下一万人左右¬;——可能还不到,所以诸将的顾虑也是正常的。但是吕蒙很清楚,曹仁要渡江过来进攻大本营只能临时征集竹筏、船只,所以即使所留兵少,以凌统之才拖延十天也是办得到的。
注1:《刘巴传》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㈡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㈢先主深以为恨。
㈡零陵先贤传曰:曹公败於乌林,还北时,欲遣桓阶,阶辞不如巴。巴谓曹公曰:“刘备据荆州,不可也。”公曰:“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
注2:《零陵先贤传云》: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还京师。
注3:
注4:此例至少可以说明,刘备南下四郡和周瑜攻江陵这两件事之间的时间差很短,发生在老曹退回襄阳之后不久。从《零陵先贤传》来看,此时曹操尚不知道刘备南下四郡,否则也不用吹“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这种大牛。事实上,此时关中诸将已经成为曹魏不可忽视的后顾之忧,不拔除隐忧无以全力南下。而此时周瑜已经驻扎在长江南岸与曹仁对峙,完全有余力南下和刘备抢夺四郡;因为曹仁的江陵城已经没有什么水军了,有长江天堑在,曹军的步骑优势发挥不出来。
注5:《吴录》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人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注6:《吕蒙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淩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注7:《甘宁传》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
注8:《吴主传》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
《吕蒙传》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
[page]五、南郡争夺战
周瑜军团主力追至南郡的同时,有一支部队却沿汉江北上,一直活跃在汉水流域,给增援的曹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关羽水军。(注1)
这一时期,《三国志》乐进、文聘、李通等好几个人的传记里面都提到关羽,甚至有击走关羽的记录(注2),然而就是没有人能消灭这个幽灵一样的关羽水军。《李通传》对此的记载很有意思:“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为什么乐进文聘这些大将都不敢冲得太快,就他一个人敢于“勇冠诸将”“以迎仁军”——不过最后死在路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乐进文聘进有所忌,而李通则是豁出去了。为什么他们打得这么辛苦?
惧其粮道被断,归路被截也。只要关羽水军还控制着汉江流域,外围援军一旦深入就有被两路夹击包饺子的危险。(注3)
其实对比一下楚汉争霸时彭越的作用,就很容易理解关羽的作用了。彭越也是项羽打过来就跑,等主力走了又上来骚扰“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後粮於梁地”。(注4)荆州水军大都在赤壁给烧了,剩下的全在刘备那里,所以没人能解决关羽水军——关羽也犯不着吃掉谁。是以江陵虽然粮多,外围诸军还真没办法解围,只能眼看着江陵守军日益疲惫损耗。所以在“相守年余,所杀伤甚众”之后,曹仁最后只能“委城走”(注5)。
此次战役以周瑜军团大获全胜告终,赤壁点将之初孙权制衡周瑜的企图彻底破灭。南郡再挫曹军之威,周郎的个人声望上升到顶点。
注1:有人对此处的“关羽水军”提出质疑。诚然,这个书上没写过。但是,如果“关羽绝北道”的时候率领的不是水军,那么就有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诸葛亮结盟孙权时夸耀的“水军精甲万人”,当由何人统帅?难道由东吴托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不言自明。
注2:《李通传》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乐进传》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郡山谷蛮夷诣进降。
《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注3:至于关羽有如此战功,本传里面为什么却只有“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这几个莫名其妙的描述,南飞留在下面一章阐释。
注4:《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独将其兵北居河上。汉王三年,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後粮於梁地。汉四年冬,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项王闻之,乃使曹咎守成皋,自东收彭越所下城邑,皆复为楚。越将其兵北走穀城。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馀城,得穀十馀万斛,以给汉王食。
注5:《吴主传》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
[page]六、荆南四郡的归属及战果分配
仗虽然打得漂亮,但战果如何划分却是个大问题。刘备打下四郡之后,黄盖直接接手了武陵太守之任——当然肯定是孙权批准了的,总督四郡军政,诸葛亮负责征调三郡钱粮供给前线。而与此同时,赵云封偏将军,取代赵范做桂林太守(注1);原刘表中郎将、曹操行裨将军黄忠送人质给刘备,从此跟着左将军打天下(注2)。种种迹象都表明,荆南四郡的人事已经大变样,不可能像老曹刚接手荆州的时候一样大家“仍就故任”。事实上,刘备掌控荆州之后,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太守都不是原投降的那个人。(注3)
为什么周瑜军团要这样分配任务呢?南飞以为,这是总指挥周瑜的意思,黄盖之领武陵,是在为伐蜀做准备。
当然,黄盖是不是在这个时期当的武陵太守,甚至于是不是担任武陵太守,都需要进行考证,这个留在第十章再来。南飞想先讨论一下周瑜军团的部署。如果要讨伐西蜀,周瑜已经据有南郡总部,甘宁驻扎前线据点夷陵;武陵郡作为进攻侧翼和后勤补给中枢,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安定该郡是首要任务,必须派遣一个军政能力甚强的人坐镇后方“足食足兵”,前线胜利才有保证。从本传描述来看,黄盖无疑是最佳人选,军政全能而且办事效率够高。在鲁肃、甘宁这两个力主“西蜀战略”的东吴重臣已经一前一后落到位的情况下,周瑜军团没有理由不提早进行准备工作。从东吴一方来看,表面上已经万事齐备、只待一声令下。
但是,这种局面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却纯是费力不讨好。坚决抵制是刘备的唯一选择。(注4)
刘备虽然依附于孙权,但毕竟孙刘是联盟关系而不是东吴的附属,战果分配不能按部下标准处理——东吴根本没资格给刘备加官进爵,只能分地盘;而整个南郡争夺战刘备集团功劳甚大,周瑜自作主张划给刘备的油江南岸地显然与之不称(注5)。刘备起初兵少无粮还能忍耐,然而立营公安之后,荆楚之士、各路将领纷纷来投,赤壁之后叛曹的庐江雷绪更是一次性带来部曲数万口(注6);这点地盘显然已不够安民了,而周瑜的伐蜀计划更是将刘备一生宣扬的大义旗帜撕个粉碎——没的忍了。但此时刘备集团已被绑定在周瑜军团之中,只能共进退——否则断你粮。(注7)周刘两人矛盾激化,除了火并,自然只有各自上京找孙权这一种解决办法。这局面正是孙权最乐于看到的。
注1:《先主传》: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㈠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
注2:《黄忠传》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注3:分别是零陵太守郝普,长沙太守廖立。赵云之后谁是太守不知,但肯定不会是叛逃的赵范。
注4:《鲁肃传》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
注5:《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鲁肃传》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江表传》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注疏:封赏盟军这么大的事情孙权竟然没有过问,以致于后来两人都跑到京城来告状,周瑜军团的势力确实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没办法,连老孙预设的牵制力量老程普都被同化了,此时唯有刘备尚能与之抗衡。从以上四处引文可以看出,共同点是“刘备寄寓”,地盘狭小才是“池中物”。所以南飞以为,南郡争夺的战果刘备集团仅得到公安一地,荆南三郡的赵云诸葛亮只是临时负责军政——一时间抽不出那么多人。至于江表传中“荆州数郡”的说法,南阳等汉江以北荆州本来就不在孙刘手中,自然借不了荆州全境。
注6:《先主传》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
注7:很多网友对“周瑜可以断刘备粮”这一点表示反对,南飞在此简单论证一下。首先,从长阪兵败到赤壁相持的几个月里,刘备集团自身的粮草只有关羽水军装载的给养以及刘琦从江夏带出来的粮秣,因为江北江夏早在赤壁之前就被文聘接手了。且不论这点粮够号称两万人马外加江夏百姓的刘备集团吃多久;孙子兵法有云:“一家出战,八家供给”,不管赤壁之后沿汉水北上的关羽部,还是南下四郡的刘备部,没有大片根据地不可能抽得出这么多运输人员。更何况,围攻南郡的东吴集团正横亘在关羽和刘备之间。客军作战的刘备集团不可能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此说可以从《鲁肃传》中得到佐证:
《鲁肃传》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
[page]七、孙刘密谋,周郎将星殒
刘备和周瑜“上京告御状”这件事情历来为孙刘两家隐事(注1)。对于刘备集团来说,从名义上看,这件事情把有名无实的同盟关系给坐实了,说出来刘备集团成了名副其实的“附属”。汉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还不算什么(注2),受周瑜指挥又因分配不公“找老大打官司”,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很严重了。再来说东吴方面,孙权急于夺周瑜的权,把荆州大权直接“借给”刘备,结果上了恶当。且不说后面的阴谋,事后怎么看都是这都是一件蠢事,更加提不得;多年以后老孙依然把这个错误牢牢扣在鲁肃头上(注3)。至于曹操方面,则完全不知情,买卖达成之后老曹才闻报蓦然笔落……所以按照为“传主讳”的原则,《三国志》对于这一段历史只有寥寥几句,留下巨大的细节空白。但是,陈寿是个老滑头,他有办法在保全历史英雄的同时兼顾历史真相。(注4)
鲁肃传明言:“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我们知道周瑜是事实上的原都督,程普实际上已经成了他的副手;刘备如果督荆州这两人要么归刘备管,要么挪地方。大家注意,和赤壁一样、又是“惟肃劝权”;也就是说,其他人要么反对,要么没有明确表态。我们知道反对的人至少有两个:周瑜、吕范(注5)。
周瑜的计划大家想必都知道:软化加瓦解(注6)。刘备少年时就喜犬马、美衣服,后来沦落到荆州没事还要编编牛毛帽子玩,可谓玩心不泯(注7);周瑜和刘备并肩作战一两年,把他好玩的本性吃透了。这一手相当毒:刘备颠沛流离那么多年,没条件去享受、一直压抑着;如果突然放开去享受生活(注8),很难说一代枭雄会不会腐化堕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大家想想看,老孙拿着周瑜这份“架空刘备方案书”,心里会想些啥?搞掉刘备,东吴便再没人能与周瑜抗衡,那么,下一步又是哪个?(注9)
刘备、周瑜各自告状(注10),孙权又是怎样处理的呢?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周瑜先回去,还是刘备先回去?南飞倾向于刘备先回去。(注11)孙权在处理这起纠纷的时候耍尽了阴谋。首先,孙权虽然不肯把刘备扣留了,但周瑜要求回去就打刘璋,孙权是答应了的;(注12)其次,刘备要求督荆州,从事后来看孙权也是答应了的(注13)。也就是说孙权在同一时期答应了两件完全矛盾的事情。因为如果刘备总督荆州,打不打西蜀,怎么打?都要经他部署,他不同意肯定打不了。事后孙权要求伐蜀,刘备两度推托、硬是不干,即是明证(注14)。但是周瑜要打,这也是孙权首肯了的。虽然公瑾于何时回到荆州还有待考证,但基于以上历史事实,南飞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周瑜必须在回到荆州前死去;否则,孙权和不了稀泥。(15)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这样书写的:周瑜正好“病卒”在回去的路上,时年三十六岁。摇篮中的“周瑜军团”,随即灰飞烟灭。(注16)
注1:喜剧得很,当时孙权所在地就叫“京”,咳咳……天意弄人啊。
注2:《先主传》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
《周瑜传》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
《程普传》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
注疏:治公安就是治理公安,这句话又是刘备地盘小的一个旁证,程普一个江夏太守也能治沙羡。公安还不能算县,起初连个县衙办公地都没有,刘备只能在那里先立个营。
注3:《吕蒙传》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注4:这里再一次用到了南飞总结的规律:失败者极力隐瞒的事实,必然是赢家的获胜关键;由于“借荆州”整个事情没有大赢家,所以此公案整体模糊。不过真相依然被陈寿暗示了出来——请见注释13。南飞以为老陈留下大量空白有其深意,其中一个好处就是,后人补注的时候定会添补大量史料,孰是孰非不用自己拍棺定板——免得将来再被别人翻案。至于别的好处,且看第三编最后一章详解陈寿的手法。
注5:《吕范传》曹公至赤壁,与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后迁平南将军,屯柴桑。
注6:《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注7:㈡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注8:如果孙权同意扣留刘备,玄德没有选择的余地。深入敌后、性命捏在别人手上,不想玩也得玩。
注9:周瑜向来是东吴说一不二的关键先生。孙权掌权之后,主要依重他来对抗张昭、秦松为首鸽派。官渡后送质和赤壁投降这两件大事,孙权都是靠周瑜的有力支持才能抗住压力坚持到底。赤壁、江陵大捷,张昭一党威望大损;而周瑜的声望连上两个台阶,孙权如何能彻底回绝周瑜?
注10:《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先主传》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注11:《江表传》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㈡山阳公载记曰: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
注疏:周瑜、刘备闹翻,自然不肯同路。由于伐蜀计划严重损害刘备的利益,所以按常理来看应该是刘备先出发,周瑜紧随其后;注释10《周瑜传》的叙事顺序也是这个意思。结合《江表传》和《山阳公载记》来看,刘备见了孙权一面立刻就溜了,孙权还要乘飞云大船去追他。先发,停留的时间又很短暂,使南飞相信,刘玄德应该是先回去的人。
注12:《周瑜传》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㈠时年三十六。
注疏:周瑜让孙瑜留守蜀地,自己和“孙权”坐镇襄阳,相当于让孙权搬过来给他当副手坐镇后方。也许在周郎眼中,孙权始终只是个小弟吧。
注13:《江表传》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注疏:刘备走得太急,听到些风声、情况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心中一直有疑问。孙权和他密谈的话既然完全没涉及到周瑜的阴谋,那么谈的必然是荆州事务,刘备不失时机把这个话说了:“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南飞以为,这句话说到孙权的心坎儿里去了。至于他俩商量了些什么,南飞下一章分析。
另外对于这个问题网友shinbade提出一个假设:有可能是周瑜死后,孙权才对刘备承诺借荆州给他的。南飞以为通过对下面这则史料的分析可为一驳:
《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㈠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周瑜病困……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㈠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
从引文的记述来看,陈寿将“借荆州”这个事件放在周瑜死前,并直接插述了其重要性(又见此人滑头之处)。而周瑜死后鲁肃即刻前去江陵并了他的兵和奉邑——也就是说,之后他一直不在孙权身边。那么从《三国志》来看,鲁子敬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只能在刘备上京,鲁肃人还在此地的时候,也只有这样孙权才能在事后把责任都推给鲁肃。此后《三国志》及裴注里面没有一处史料提到孙刘再度商谈“借荆州”一事,只有江东各将防区变动的记载。以上种种可为孙权耍两面派之证。
注14:《先主传》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
《献帝春秋》:孙权欲与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於操。今暴师於蜀、汉,转运於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於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於沧海,观兵於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注15:《周瑜传》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㈠时年三十六。
《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㈠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注16:第二编是讨论这些成员的专题。
[page]八、借荆州公案
周瑜死后,“借荆州”在鲁肃的一手策划下紧锣密鼓的进行。第一步,将程普调至“南江夏”当太守(注1)。第二步,将长沙一分为二,划出一个汉昌郡,鲁肃统领原周瑜手下将领屯陆口(注2)。第三步,交割荆州各郡地给刘备,(注3)完成吓呆老曹的“借荆州”壮举。
不过从《江表传》的记录来看,这么个天大的国策,孙刘两巨头大概只用了几个小时不到都谈成了。(ps:果然年少哪知世事艰……)相比周瑜的吝啬,刘备这次是赚大了;兴奋之余思虑难免不够精密。孙权附加的一系列条件想必老刘都满口答应了。(注4)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还荆州”?
由于刘备和孙权是怎样谈妥的没有任何记录留下,南飞只能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推测。从后来东吴两番讨要荆州、和刘备的无限期拖延来看,刘备当时大概是满口答应孙权有了新地盘就归还全部荆州,但是没有定死具体情况——比如占领西川后归还荆州。于是,孙刘开始了延续数年之久的扯皮(注5),彼此越来越不信任,最后终于发展到东吴背盟。
南飞以为刘备上京的初衷并没有指望到能挤掉周瑜独领荆州,他还是非常担心有去无回的。结果事情的发展大大超出他的预料,喜出望外之际本就很难顾及周全,更何况会谈时间还很短。荆楚士民们乡土情固然没有被他们的领袖刘备考虑到,但南飞以为,这只能说明刘玄德在这个方面也只是一个寻常人。样样都超群出众的人几千年都出不了五个,刘备不是其中之一也很正常。
Ps:本文到此暂时告一段落,后面两章是对这个时期的几大事件进行的考证。
注1:《鲁肃传》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
《程普传》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先出诸将,普最年长,时人皆呼程公。性好施与,喜士大夫。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
《文聘传》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聘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
Ps:江夏问题我在第九章孙皎部分还要论证。
《吴主传》黄武二年,封石城侯,迁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后又加都督之号。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杨贼,破之。会病卒,子综袭侯领兵。其年,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淫乱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㈠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
注疏:南飞所谓“南江夏”,并不是“长江以南江夏郡”的意思,只是为了区分曹魏控制的“北江夏”方便叙述而已。北江夏自刘琮投降,一直在曹魏手中;孙权多年后还在打的石阳,即是曹魏北江夏郡前线据点。
注2:如今的益阳旅游册说,陆口的意思是陆贾山之口——光听名字就可以想象此处的地势之险要。陆口横断资水,翼蔽湘水,据此则可虎视长沙余部、桂阳、零陵等荆南三郡地。一旦孙刘翻脸,东吴便可席卷三郡之地,长江以南无可抗拒。(这样上流危胁就大大减小了)此即诸葛亮所谓“东惮孙权之逼”。
注3:这一点可以由后来诸葛亮与东吴复盟签订的盟约之具体来反证孙刘始盟借荆州的模糊——复盟之始魏国的土地便已经被非常彻底的瓜分了:
《吴主传》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兗、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造为盟曰:“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於董卓,终於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么,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昔共工乱象而高辛行师,三苗干度而虞舜征焉。今日灭叡,禽其徒党,非汉与吴,将复谁任?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宜先分制,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是以春秋晋侯伐卫,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义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副之天府。天高听下,灵威棐谌,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凡百之约。皆如载书。信言不艳,实居于好。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
注4:《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㈠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汉晋春秋》曰: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注疏:《三国志》及裴注中直言东吴借地给刘备的记述也不是一两处,而且都是以荆州为单位,反倒是只有“专美江东”的《江表传》说的比较客观。毕竟襄阳、南阳以及“北江夏”还在刘备手中,但从鲁肃的话来看,借给刘备的地盘不止三郡是肯定的。
《吕蒙传》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注5:《鲁肃传》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一)
㈠吴书曰: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注疏:关羽和鲁肃扯皮的话细细分析起来很有意思。关羽先讲赤壁有功,其实是在强调孙刘本是同盟关系,你们这样无视同盟对等关系“来欲收地”很过分,同时又暗含了刘备集团在南郡争夺战功劳更大的这一下步说辞。不过鲁肃的反驳更高一筹,首先一句话“不然”便否定了关羽的定位,将刘备集团降格为附属——这大概也是东吴集团的共识。然后直斥刘备不讲信用,最后还夹头夹脑的教训关羽不尽忠义劝诫刘备。关羽在这种情况下再提南郡功大,那也是在东吴周大都督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第一句话双方就无法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而且词锋还被压制住,老关自然无以答,没人来搅局还真下不了台。
[page]九、考证“借荆州公案”
“借荆州公案”是《三国志》的一大谜团,比赤壁之战更难考证。然而经过上面的分析,南飞已经从全国大势以及《三国志》的叙事结构上论证了“借荆州”之说成立的合理性。本章主要论证孙刘两方对荆州的支配度。
首先是东吴一方。周瑜的封邑:下隽、汉昌、刘阳、州陵;其中州陵在南郡,汉昌、刘阳、下隽都在长沙郡(注1);而程普的食邑沙羡在江夏郡,甘宁的屯扎地在夷陵。由此可知,周瑜在世时东吴对于荆州南郡、长沙、江夏三郡的控制力是确定无疑的。我们已经可以说,刘备南征夺得荆南四郡,至少并不全由本集团控制。南飞的观点是,这些地盘是由“周瑜军团”统一控制的。论证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论证黄盖是否担任武陵太守,及其时间。
从黄盖本传来看,黄盖的活动范围及其宽广。除了武陵郡的叛乱,益阳有山贼他也去平讨,活像坐镇后方的军区总司令:这也许是因为“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地处武陵和长沙的交界处,蛮夷或许只有一部,但是星罗两郡。(注2)但与此同时邻近的郡赵云、诸葛亮半点平叛的记录也没有(包括野史中都没有)。南飞以为,从“周瑜军团”的角度来看,很容易理解这里的分工不同:黄盖主管军事,诸葛亮督调三郡粮草。武陵郡作为日后伐蜀的根据地,此时自然要囤积粮草,建立完善的补给制度。
辽东管宁提出一个观点,说黄盖可能是长沙太守;武陵蛮夷攻击的本就是长沙郡的城邑,所以黄盖后来又去益阳解围。南飞以为这种观点有两个问题。首先,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来看,蛮夷跨郡作乱使用的是“寇”、“入”或者明确标出“某地蛮入某地界”,只有描述本郡蛮夷叛乱,才只使用“攻”一个字。这是本地太守平定本地叛乱的专门用法(具体史料论证见注3)。其次,如果黄盖担任的是长沙太守,考虑到本传里“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以及早在建安十五年孙权已经将长沙一分为二,鲁肃以划出来的汉昌太守率大军屯扎于陆口的历史事实(就在益阳城北,直到吕子明白衣渡江东吴一直有万人常驻),就算长沙贼犯傻也用不着黄盖赶过来平讨。而这个时候刘备已委任廖立为长沙太守,黄盖又当谁的长沙太守呢?如此推导下来,唯有刘备甫得四郡之时。呵呵,如果是这样,黄盖仍然是以周瑜军团骨干的身份担任的太守,南飞没有必要再作论证,偷个懒~
再来考证黄盖担任武陵太守的时间。南飞将这个时期锁定在三个时间段里担任武陵太守。第一是周瑜军团刚打下南荆州时,第二是吕蒙席卷三郡的时候,第三是吕蒙攻下荆州后;其间的所有时期东吴都不可能跨过公安管理武陵郡。南飞将首先论证第三种情况不可能在哪里。从《孙皎传》来看,孙皎比黄盖后死是肯定的。(注3)而黄盖的传里有如下记述:“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注4)建安二十四年秋天关羽水淹七军,吕蒙抓住关羽的时间在当年十二月,而并掉黄盖兵的孙皎正死于这一年;因此黄盖不可能在建安二十五年及以后的春夏两季去平定“武陵蛮夷反乱”。而建安二十年吕蒙袭取三郡的第二种情况也不可能,因为此后孙刘罢兵武陵明确西属刘备(注5)。再结合周瑜去世在建安十五年,黄公覆担任武陵太守的时间、只能在建安十三年冬赤壁战后的第二年(AD209年),与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孙权分割长沙郡之间(注6)。
注1: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将汉昌、下隽等县建为汉昌郡,郡治在今平江县金铺观,这是岳阳市建郡之始。黄龙元年(229年),分孱陵县南部今华容县一带置南安县,并撤消汉昌郡,改汉昌县为吴昌县。后鲁肃在此修巴丘城。从地图上看,吴昌县在今平江南三十余公里;巴丘,位于岳阳市;下隽,位于今天岳阳以东的通城。(以上内容GOOGLE来的、仅供参考,由网友shinbade提供)。考虑到周瑜这四个食邑县先后传给鲁肃、吕蒙,南飞估计包括“南江夏”,这几个县都在汉昌郡范围内。
注2:《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B769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注疏:从引文来看,汉朝对诸南蛮的划分是按各州郡界限为标准,在长沙境内就叫长沙蛮,在武陵境内就叫武陵蛮。
注3:《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肃宗建初元年,武陵澧中蛮陈从等反叛,入零阳蛮界。其冬,零阳蛮五里精夫为郡击破从,从等皆降。三年冬,溇中蛮覃兒健等复反,攻烧零阳、作唐、孱陵界中。
顺帝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书,以蛮夷率服,可比汉人,增其租赋。议者皆以为可。尚书令虞诩独奏曰:“自古圣王,不臣异俗,非德不能及,威不能加,知其兽心贪婪,难率以礼。是故F155縻而绶抚之,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先帝旧典,贡税多少,所由来久矣。今猥增之,必有怨叛。计其所得,不偿所费,必有后悔。”帝不从。其冬、澧中、溇中蛮果争贡布非旧约,遂杀乡吏,举种反叛。
永寿三年十一月,长沙蛮反叛,屯益阳。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众至万余人,杀伤长吏。又零陵蛮入长沙。冬,武陵蛮六千余人寇江陵,荆州刺史刘度、谒者马睦、南郡太守李肃皆奔走。
注疏:从前两段引文可以看出澧中、溇中就在武陵境内。
《后汉书•;孝桓帝纪》秋七月甲申,平陵园寝火。桂阳盗贼李研等寇郡界。武陵蛮复叛,太守陈奉与战,大破降之。陇西太守孙羌讨滇那羌,破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于是以右校令度尚为荆州刺史,讨长沙贼,平之。又遣车骑将军冯绲讨武陵蛮,并皆降散。军还,贼复寇桂阳,太守瘳析奔走。武陵蛮亦更攻其郡,太守陈奉率吏人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降者二千余人。至灵帝中平三年,武陵蛮复叛,寇郡界,州郡击破之。
《黄盖传》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注疏:从后三段引文可以看出,武陵太守陈奉击破武陵蛮夷的记载与黄盖平定武陵蛮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只写太守,而不说是哪里的太守。《孝桓帝纪》里那段记载与其后的“陇西太守孙羌讨滇那羌,破之”更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武陵太守平定武陵蛮夷,是约定俗成的事,不用特别指出。
注3:《宗室•;孙皎传》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禽关羽,定荆州,皎有力焉。建安二十四年卒。
注疏:凌云雕龙曾提出东吴史上有两个“黄盖”这个问题,南飞以为不足以反驳。如果三国时期有孙刘两家都有个关羽,我们是不是也要怀疑“绝北道”和刺颜良的是两个人呢?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三国志》是面向后来没读过三国这段历史的人们看的,而不是写给历史学家们看的。绝大多数读者都不需要知道三国历史上有几个黄盖,只需要记得火烧曹军那个就行了。所以南飞可以说,如果《三国志》里面只写到一个黄盖,那么书中所有与黄盖相关的文字应该是同一个黄盖。
注4:《黄盖传》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注疏:巴、醴、由、诞四地查无所指,望高人示之。
注5:《吴主传》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注6:《吴主传》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
[page]十、刘备集团“集体无作为”的建安十四年
为啥陈寿的《三国志》本传里对南郡争夺战中打得火热的整个刘备集团,都略而不计呢?偶在第五章简单提了下关羽在南郡争夺战起到的重要作用,现在南飞来解释为什么老关这么重要的功绩陈寿居然一笔也没提到。其实原因南飞在第六章注释6里面已经分析了,刘备集团虽然打得很不错,但是在这个战役中,刘备集团基本上隶属于周瑜军团,功劳越大越丢脸。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不独关羽,连刘先主传记写的都很简单,一句“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然后是“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再后就是“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没了。(注1)可以说什么都没写。然而最诡异的还是赵云的传记。
张飞传里一笔没写也就算了,赵云传里老陈居然大动剪刀。《云别传》中赵云“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这么重要的升职履历居然整个被删除了,而且还一删就是俩个(注2),可以说这是《三国志》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为何老陈宁可给后人留下平定荆州之后赵云“一夜飞升”的印象,也不愿添上完整的一笔呢?南飞以为,只有一个可能:周瑜打下南郡后,直接将赵云撤换了。也就是说,刘备封的偏将军领桂阳太守还顶不住周瑜一个委任(也有可能是孙权的,但决不会是刘备的)。从赵云日后兼领“留营司马”来看,刘备入蜀之前,子龙已经不在桂阳。如果是刘备将他从桂阳调回来监视公安夫人城了。以老陈的习惯,势必会如张飞传一样写几个诸如:“后转在南郡”之类的字(注3),然而《赵云传》里没有。同理,老陈既然没有把孙夫人列入《二主妃子传》,自然也不会提“留营司马”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那么,为什么诸葛亮督三郡粮草又保留着呢?南飞以为,诸葛亮作为结盟使者,而且身份特殊(注4),从建安十四年直到他入蜀都是后方“足食足兵”的总负责人。除了张飞传比较含糊,其他人的传都是将诸葛亮和关羽相提并论,孔明地位超然可见一斑。(注5)
最惨的还是老关,一生最出彩的两次战役,一次最后以失败告终,另一次说到底是为别人做嫁衣裳。(注6)本传里最大的亮点反倒成了“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除了显示出武勇天下一绝,首功还得算到荀公达头上,郁闷啊~!以至于现在怀疑老关“徒有虚名”之说甚嚣尘上。但历史是公正的,数百年后的晋书依然对“万人敌智勇”津津乐道,事实总还是事实。(注7)
随着周瑜辞世,彻底独立的刘备集团迅速绽放夺目光芒。十年间三分天下,魏、蜀、吴鼎足而立。然而原属吴国的周瑜军团成员,却滑向另一种命运。
注1:《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注2:《云别传曰》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先是,与夏侯惇战於博望,生获夏侯兰。兰是云乡里人,少小相知,云白先主活之,荐兰明於法律,以为军正。云不用自近,其慎虑类如此。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注3:《张飞传》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
注4:诸葛亮和鲁肃缔造孙刘联盟,政治主张又非常接近;鲁肃去世诸葛亮还专门为他“发哀”,可见两人关系不一般。再加上他老哥诸葛瑾也是孙权的心腹,诸葛亮两边都吃得开也在情理之中。
注5:《诸葛亮传》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赵云传》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诸葛亮传》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张飞传》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
《关羽传》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注疏:以上史料至少可以说明一件事:赵云完全隶属于诸葛亮管辖,张飞地位高些,但不及诸葛亮权重。对此老易还特意拿他自己虽受于右任赏识(于公也是美须髯),但不敢直呼“胡子”,来说明诸葛亮晚辈而权重与关羽关系融洽而平等。
注6:用南飞总结的那条规律来解释,依然迎刃而解。诸位看的这里大概可以感到南飞的理念:三国志没有矛盾之处,只有后人尚未搞清楚的文字。
注7:抄录几条南北朝时期推崇关张的史书片断,以表南飞所言不虚:
《晋书•;刘遐传》:值天下大乱,遐为坞主,每击贼,率壮士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
《晋书•;苻生载记》:骁勇多权略,攻必取,战必胜,关、张之流,万人之敌者,则前将军、新兴王飞,建切将军邓羌,立忠将军彭越,安远将军范俱难,建武将军徐盛……
《晋书•;李流载记》:至蜀,赵廞深器之,与论兵法,无不称善,每谓所亲曰:“李玄序盖亦一时之关、张也。”
《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张昶,凉国之旧胤;张穆、边宪、文齐、杨班、梁崧、赵昌,武同飞、羽。
《宋书•;檀道济传》: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
《南史•;薛安都传》:及鲁爽反叛,遣安都及沈庆之济江。安都望见爽,便跃马大呼,直往刺之,应手倒。左右范双斩爽首。爽世枭猛,咸云万人敌,安都单骑直入斩之而反,时人皆云关羽斩顔良不是过也。
《南史•;文惠太子传》:而武人略阳垣历生、襄阳蔡道贵,拳勇秀出,当时以比关羽、张飞。
《魏书•;杨大眼传》: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魏书•;崔延伯传》:宝夤大悦,谓官属曰:“崔公,古之关张也。今年何患不制贼!”
《陈书•;萧摩柯传》:及将战,明彻谓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以上为网友冒牌赞助)
[page]十一、“周瑜军团”成员
“周瑜军团”里精英荟萃,名将云集。先列出如下简表,然后南飞将在下一编按照自己对于这个军团演变的理解依次介绍。
名册:
领袖:周瑜
骨干:程普、孙瑜、黄盖、吕蒙、庞统、甘宁
部将:韩当、凌统
绑定的刘备集团主要成员:刘备、关羽、诸葛亮、张飞、赵云、黄忠、魏延
Ps:大家玩过游戏都知道,这是绝对的豪华阵容。曹军不过曹仁、陈矫、牛金、乐进、文聘、李忠几个,怎么可能守得住南郡?建议擅长做剧本的筒子尝试一下。
- 上一篇:曹操墓引发“隔空论战”,争论背后隐藏利益纠葛
- 下一篇:三国中的大老粗将军——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