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从赤壁大战谈智囊团如何发挥作用

赤壁大战失利以后,曹操放声大哭,说道,假如郭嘉郭奉孝还在,不至于让我这样啊。曹操智囊团的一堆谋臣专家均面露羞愧之色。因此否定曹操智囊团其实不公正,因为荀彧程昱等大腕都分析过形势,进献过忠言,只是自我极度膨胀,整天幻想天下归心的曹操没听进去罢了。与此有可比性的是遭遇火烧连营的刘备,把以诸葛亮为首的智囊团搁置一边,自作主张,一意孤行,结果赔了老本,要在白帝城托孤。

还是回到赤壁大战,现在看来,决定当时天下三大军事集团前途命运的不是士兵的数量,不是城池的多寡,也谈不上民心的向背——最得民心,连大撤退都带着老百姓的刘皇叔恰恰是最弱势的一方!——造成天下三分鼎立局面的,正是领导人的性格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囊团。

论人才之多,有“谋臣如雨”之称的曹操,开起大会来,营帐里肯定是站得相当拥挤的。既有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言不发的徐庶,还有摆乌龙的蒋干,连庞统都充当外援,客串登台献了一个居心叵测的连环计。实在让人很难相信,被后世评价很高的智囊团核心群体荀彧、荀攸、贾诩、程昱为何不坚持己见,一味顺从曹公的意志和敌人的意志,搞得英年早逝,压根不知赤壁大战为何物的郭嘉俨然成了胜负的关键。

江东才俊自然高产牛人,但是以张昭为首的孙权智囊团其实是一个以投降主义为本的酱油团。多年以后,孙权称帝,冷淡地说道,如果听了张公的话,现在还在曹操手下讨饭吃呢。智囊团少数派鲁肃匆忙拉来了尚未获得西蜀班底,只有一根擎天巨柱的刘备智囊团要害人物诸葛亮,飘然过江,舌战群儒,充分验证了关键时刻,一言兴邦的大智慧大梦想确实是存在的。当然“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件事靠的不是妖术,而是问计于民,来自向当地渔民的诚心请教,不然黄盖就不是诈降,而是自投罗网了。

追思古今,令人感慨之处万千。智囊团的作用,从古至今,其实谁也不敢轻视。只不过一个智囊团的巨大胜利,往往就是与之敌对的另一个智囊团的惨痛失败。这是托付身家性命的较量,可不是现如今,学了大量西学回来,搞嫁接搞特色,搞不可能独立的独立思想。古人讲功成、身退,唯愿安静地凝望田野。现在是越老越值钱,明明精力不够也要指点江山。若说失败了要杀头,可能现代智囊团们都要纷纷解散了。毕竟时代变了,什么门生故吏满天下的士族豪门早已烟消云散,只有人人挤破头想加入的官家和垄断利益集团傲视群雄,也只有他们能将智囊团有效组织起来。留给民间智囊团的只有一条夹缝,好比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尚且躬耕,再有志向,也只能睡大觉,醒来还嫌太阳走得太慢。

昆明智囊团打算选聘公认的高层次专家和领军人物,特意指出聘请在昆两院院士作为特邀专家。换在三国时期,有点刘备招降郭嘉、贾诩之意。假如刘备也搞一个请海内外大才报名参加刘氏智囊团的举措,可能徐庶要说,刘公,你胡闹!为何?姿态不对,毕竟求贤若渴并非面试公务员,你有选聘杰出人才的信心,人家也有不来的权利。官渡大战中,许攸叛逃袁氏智囊团,曹操闻之,叫做“倒履相迎”。如果他拿腔做调,来一个,许攸?谁啊?来人,考查一下他的专业技术再说!估计是要坏事的。当然,现在是水货太多,人人经天纬地,用起来是哭天喊地,不慎重不行。而且真正符合选聘条件一系列“尖端”词汇的重点人群,能空闲着准备为这么遥远的昆明效力,不能不让人心存疑虑。所以我估计,这是一个以省内专家学者为主要用餐人士的盛宴,也不排除兼职前来打秋风的。倒不是说真才实学之士矜持,而是参加海选实非长项,何必一脸热望,非要为昆明出谋献策。

不过考虑到赤壁大战这样的场面,也只是区区几位智囊活跃的舞台。曹操人多,都在凝望雄才大略的主公舞剑吟诗;江东人也多,只起到了吵昏孙权脑袋的作用。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一位高士,就足以发挥千军万马的作用。摒弃表面的东西不看,实质上是昆明跨越式大发展需要各种专才,而不是准备等各种专才到位,为我们提出跨越式大发展。昆明智囊团可能早已确定了核心,再发挥一下黄忠的余热,补充一些孙乾、简雍、麋竺,一个不留神,法正马良他们来了就更加令人喜出望外。

我们网民的智慧就在于一场东风,在于一个个默默无闻的渔民,一点都不知道,其实自己掌握着令曹操这般高高在上的猛人都会突然摔下来的秘密。虽然今天我们在网上埋头捕鱼,自说自话,但谁也说不清楚,天上什么时候掉下来一个诸葛亮,非常诚恳地问你,“仁兄,关于这个冬季的天气,你怎么看?”

你一定要比诸葛亮更严肃,反问他,“你怎么现在才来啊?”<!--pipad begin--="">!--p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