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伐蜀的可行性报告
周瑜伐蜀的可行性报告(前奏篇) 版权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上面所载,就是周公瑾伐蜀之议,按吴书的说法,这个计划应该是因为周瑜的病卒而夭折,但蜀书中却有不同的说法: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而裴注中所引《献帝春秋》却又是别一番说法:孙权欲与备共取蜀,……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献帝春秋》的说法和前两者,特别是和《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说法是有矛盾的,相信这也是为何陈寿不引这一说的原因,因为殷观的建议是不接受联合伐蜀的建议而“赞其伐蜀”,也就是说,还是赞成孙权伐蜀的,但刘备这一边却以“新据诸郡,未可兴动”的理由不出兵,简而言之,就是阳奉阴违;反观《献帝春秋》的说法,居然要刘备放出“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这样的狠话,还要令手下各据隘口,颇有点你要伐蜀咱就翻脸的味道。
个人认为,《献帝春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说法是:“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这说明诸葛亮在入蜀前没有据南郡,而是督南三郡,并且南郡就是江陵,何来关羽屯江陵而诸葛亮又据南郡之说?可知《献帝春秋》之谬矣,故讨论周瑜伐吴一事,当以《三国志》所述为准。
那么很显然,周瑜伐吴的提议无疑是惊出刘备一身冷汗,如果让他成行了,只怕多半是要成功,刘备只能龟缩于荆南,或可自保,但绝无力逐鹿中原了。从“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可以看出,刘备一方本来有意同盟伐蜀,认为自己离得近,打下来蜀国的地盘东吴够不着,但殷观却深知刘备的实力不足以克蜀,和东吴合力伐蜀只会是给他人做嫁衣裳,所以才提出那个阳奉阴违的计策。当然,事实上孙权的确是没能伐吴,但没伐吴的真正原因到底是象殷观所说“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还是因为周瑜的死呢?我当然认为是后者,否则也不用有这费口水了,以周瑜之才略,曹操尚不放在眼里,何惧刘备乎?是以,若公瑾不死,定当越刘备而伐蜀,并且“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也充分说明了,周瑜是有意并且准备要伐蜀的。
这里还想就这个问题提一个看法:[page]我认为周瑜死是在孙权向刘备建议共同伐蜀之前,即——孙权是因为周瑜死了,所以才要求刘备配合他一起伐蜀的,否则根本不用联合刘备,可惜周瑜死了,而刘备又找借口不肯一起出兵,所以孙权也只好作罢。为什么说周瑜死在孙权联合刘备之前呢?我们可以从“瑜乃诣京见权……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中看出,周瑜是进京向孙权提出伐蜀建议,然后在回江陵做出征前准备的路上病卒于巴丘(即今岳阳)的,从提议到病卒时间应该不长,如果当时孙权就有意联合刘备,有可能会先让使者去看看刘备的意思,然后再和周瑜最后敲定出征方案才对,而周瑜回江陵就是要做准备出征了,可见当时没有联合刘备的意思,当然,也有可能是先准备联合刘备,刘备不肯,然后周瑜决定越刘备而伐蜀,结果在路上死了,但既然孙权在刘备不肯的情况下还要伐蜀,那殷观的计策岂不是没能奏效?一个没奏效的计策也能让人升迁么?所以我觉得周瑜死在孙权联合刘备之前更有说服力。网上有文说周瑜死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不知有何凭据没有,若真死于十二月,我的说法就可能不成立,因为孙权联刘备是在建安十五年,然后建安十六年刘备受刘璋之请入川,若周瑜死了才准备叫上刘备,有可能会拖到第二年。但三国资料留下来的很少,基本上就是三国志,三国志里没说周瑜死在十二月,不知这十二月之说从何而来,并且似乎没有冬天准备出征的吧,一般是春天或秋天出征,何况还是远征巴蜀,所以我目前为止还是坚持我的看法,我觉得周瑜当是死在建安十五年夏秋之季。
——-这一篇主要是想澄清一下周瑜确实是有伐吴的计划,并且这个计划至少在周瑜死之前并没有因为刘备的态度而有所改变(我的观点是有周瑜在,可以无视刘备的态度,所以根本没有联合刘备,是在周瑜死后,孙权才联合刘备的)。下一篇将论证周瑜伐蜀的可行性,当然,我的观点是可行。
*****************************************************************************
周瑜伐蜀的可行性报告(论证篇) 版权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先看周瑜越刘备而伐蜀在路线上是否可行:我认为《献帝春秋》中所说刘备“不听军过”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周瑜败曹操之后,“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后来孙权以土地业备,也并没有把南郡完全给刘备,周瑜还是南郡太守,并且屯兵江陵。裴注所引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江陵和公安隔(长)江(南北)相望,而夷陵和武陵也是南北相对,周瑜在江北,刘备在江南,(这个江南可不是指现在的江南,现在的江南一般指当时的江东,三国志也有“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的说法,可见当时的江南的确是指荆南诸郡)所以当时的长江水道,刘备和周瑜共有,周瑜入川并不需要向刘备借路。——以上第一点,在路线上可行,并且不用看刘备的眼色。
再看周瑜伐蜀在时机和时间上是否可行:十四年……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十六年春正月,……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锺繇讨之。……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赤壁战败后对江东心有余悸,转而把目光投向了西方。曹操在扬州屯田,以作长久之计,这应该也是周瑜敢于伐蜀的原因所在,并且曹操建安十六年亲征马超,直到建安十七年秋十月才征孙权,建安十八年春才开战。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夏四月,至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周瑜的理由“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是站得住脚的,并且应该说在曹操无力也无心顾及江东时,趁机伐蜀是个好时机。
[page]从周瑜建安十五年准备伐蜀算起,直到建安十七年末十八年春曹操南征,中间有两年多近三年的时间,刘备取西川看上去从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九年用了三年时间,其实他真正和刘璋翻脸是在建安十七末了,前面的时间用来收买人心,到建安十九年夏天刘璋投降,不过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所以周瑜是有时间伐吴的,并且周瑜分兵后孙权在濡须口未必挡不住曹操,刘备在南郡和汉中两分兵力不也和曹操打了吗,何以东吴就做不到呢,所以周瑜伐蜀是有充分的时间保障的,甚至不需要顾及江东的防线。——以上第二点,周瑜伐吴在不但在时机上可行,并且时间上是有保障的。
接着看周瑜伐蜀在兵力和物资上是否可行:先看兵力:刘表据荆州尚带甲者十万众,孙权手里起码能拿出十万兵来,分三至四万给周瑜入川并不为过吧。并且由于刘璋当时重心都用在防张鲁,东面的防线比较空虚。所以后来刘备“留关羽镇荆州,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从三国志里这几个当事人的传记看,并没有太多的激战,可能也就张飞打江州时破颜严还算是那么回事吧,这充分说明当时从三峡入川没有多大的阴力。因为在真实情况下是刘备取了西川,所以我们还是再拿刘备来对照一下看。刘备取西川时一开始是“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这个数万人实在太过模糊,到底带了多少人呢?从“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和“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来看,刘备入川所带的兵力应该不会超过两万甚至更少些。其实刘备带来的兵越少,对周瑜越不利,因为这样他要面对的刘璋的军队就会更多些。但从刘备取西川来看,刘璋的军队战斗力显然是不能跟刘备和孙权的军队相比的。刘璋割据一州尚惧张鲁,实力之弱可想而知,所谓兵不贵多而贵精,周瑜若能领三四万人伐蜀,胜算极大。
再看物资:刘备取川时因为得到了刘璋在葭萌关的物资作为给养,所以粮草不成问题,周瑜在这方面当然是不如刘备那么好办,但绝不该成为一个大问题。如果周瑜能够速进,那么等于是抄了刘璋的后路,而刘备却是正面与刘璋作战,这是周瑜的优势。在刘璋主力用来防备张鲁和镇守成都一带时,周瑜若趁势拿下涪陵、江阳、巴郡和广阳四郡,补给就不成问题。也就是说周瑜其实并不要带太多的粮草,而是可以就地补给,那么江陵有没有周瑜出兵所需的基本的物资保障呢,当然是有的,曹操取江陵就是因为江陵有军实,赤壁战败后周瑜所获的物资绝对是充足的,虽然因战火损失了不少,但刘表十几年积累的成果是足够支撑周瑜伐蜀的。——以上第三点,周瑜伐蜀在兵力和物资上是有保障的。
最后看看周瑜伐蜀的最大威胁——刘备、曹操刘备此时已经南平四郡,并且刚刚和孙权结姻,在政治上处于两难,一时找不借口翻脸,所以对于东吴伐蜀的建议也没办法一口回绝,周瑜入川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周瑜如果打了胜仗了,刘备感觉西川将离他而去时,极有可能派兵袭取南郡,切断周瑜的退路,我想所派之人非关羽不可,因为当时刘备手底下的人基本上全在长江以南,只有关羽一军驻江北,所以关羽动手最方便。是不是会上演另一出袭荆州来还真不好说。但既然是为周瑜打算,当然就要尽心了,周瑜向来对刘备等人有戒心,并且南郡受到曹操的压力,所以南郡非得派重兵把守不可,这样一来,东吴等于是三分兵力,还好周瑜只将三到四万人进取西川,以孙权十万兵来看,分两到三万守南郡应该是可以的,刘备平南四郡之后手上也不过三四万人吧,当时吕蒙已经成长起来,并且鲁肃也在,程普(就快死了)、黄盖(也快死了)、韩当、蒋钦也都健在,东吴的人才储备正处在最强的时期,固守南郡应该不成问题。
曹操虽然把目光投身了西面,但毕竟他是建安十六年才西征,并且十七年还征了孙权,说明亡江东之心不死,那么在周瑜伐蜀时他是有可能,甚至是有极大的可能是要挥师南下的,如果是出合肥,则没有太大的问题,孙权水军占有较大优势,又是在濡须口亲自领军抵抗,应该能够固守。若是曹操再出襄樊,事情就比较麻烦一点,孙刘之间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的复杂关系,曹操应该是能看得,但赤壁之战的阴影有可能会使曹操难以选择这个方向,如果他真的兵出襄樊,周瑜应该是不得不回援。不过极有可能赶在曹操之前,就拿下涪陵、巴郡一带了,等于在西川建了个根据地,以后再找机会完全吞并西川不迟,何况曹操早晚是要解决马超的问题的。——以上第四点,即政治因素是否会导致外部势力进行干预,结论是极有可能,并且会对周瑜的行动造成牵制,这就看周瑜入川后的战况了。
不妨来想象一下周瑜的伐蜀之战吧:周瑜出峡谷之后迅速攻下涪陵、巴郡应该不成问题,然后可派一将领一万兵南征,自领大军北上进取巴西,则益州已在囊中矣。周瑜入川其实只要打两到三场大一点的战斗就差不多了,巴郡颜严是要打一下的,不过规模不会太大,主要是取巴西,攻占葭萌关,这是最关键的一战,可以称得上是决战了,拿下葭萌关然后就可以回军一路攻打涪城、潼梓、绵竹、雒城,然后进围成都。其实只要拿下巴西,接下来的战斗就好办了,因为占领了益州的大量地盘,补给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慢慢打也不要紧,其实以周瑜赤壁之战败曹操的威名,刘璋只怕早已闻风丧胆了,兵临城下,岂有不降之理。
这是理想状态,比较糟糕的是:周瑜以鲁肃镇江陵,程普守江夏,领军于建安十五年秋七月或十六年春兵出峡谷。天下大有两分之势,曹操以夏侯惇守长安,以李典、乐进守合肥,令曹仁、张辽前据襄阳,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或夏四月,自领大军再次亲征荆州,周瑜时已下涪陵、巴郡,分吕岱一军南下,令诸葛瑾于巴郡督办粮草,自领大军准备挥师北上,闻操已至宛城,急令吕岱回军,以吕岱、诸葛瑾守巴郡,自领大军回南郡,孙权亦亲自领兵至柴桑,刘备??#¥#·@·#¥%……
当然还有许多种可能,就不啰嗦了,不过我想,最差的可能就是: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谢谢观赏,欢迎各位拍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