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军事思想小析
公元207年,诸葛亮于《草庐对》中为刘备绘就了一幅充满希望和令人鼓舞的“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蓝图。草庐决策的战略思想主要是:1。 占有荆州、益州,奠定三分天下的立国基础,然后修明政治,蓄积力量,准备北伐中原。2。 为了孤立曹操,必须“结好孙权”组成反曹的统一战线。同时,“南抚夷越”、“西和诸戎”,搞好益州境内南中及西陲边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减少阻力增强助力。3。 利用“人心思汉”的正统观念,刘备“帝室之胄”的光荣身份,打出堂堂正正的“兴复汉室”的大旗,讨伐国贼曹操。4。 选择“天下有变”的最有利时机,大举北伐。荆州之军进向宛(南阳)、洛(洛阳);刘备亲率益州之师攻取关陇,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东出潼关,两路大军以钳形攻势会师于洛阳(东汉故都)。诸葛亮两路伐魏的战略思想是以历史及现实为根据的。就历史言,汉高祖刘邦即以汉中、巴蜀为根据地,底定三秦,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光武刘秀则奋起于南阳,昆阳一战大破王莽的主力,两帝最后俱能削平群雄统一全国。如果就现实情况而言,207年草庐决策之时,在一般人民心目中以“汉为正统”的观念还相当强烈,因而诸葛亮才会对刘备说:“届时大军北伐,“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自公元207年草庐决策以来,直到公元234年病逝渭滨为止, 在此27年中可以说都一直在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而奋斗不息。可是五次北伐空劳师旅,未能有太大的成就。可由于他在战术上的积极改进,“制阵图兵法”、“役木牛流马”等等。以致敌帅司马懿甘受巾帼夫人之辱,甚至还出现了“死诸葛”吓跑了“生仲达”的笑剧。所以,从战役上看,诸葛亮并没有失败。不仅没有失败,还攻取了武都、阴平二郡以巩固蜀汉北疆,并杀死了魏将王双、张郃,获得了小胜利。然而诸葛亮毕竟没有实现自己的夙愿而赍恨以殁。蜀地多崇山峻岭,故蜀军习于山林之地作战。可是一旦北上关陇,地形、气候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兵种方面,蜀军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而魏军则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因此,蜀军在北方平原地带骤遇剽悍战疾如飙风的魏国骑兵部队,往往难以抗衡。诸葛亮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遂在战术上多加考虑。史载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诸葛亮是一位公正的执法者,他认为法无偏私,不论贵贱亲疏俱应一律对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是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当然,在进赏罚黜陟的过程中,请托、说情之类的情况总是难以避免的。诸葛亮明确表态说:“吾心如秤,不能为人用轻重。”即自己要像秤那样公平,严格依照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功过大小,而不能为别人的意志所左右,畸重畸轻。
诸葛亮还注意斥兵的作用,在驻军防守之际,要在“高山树顶,令人远视”;在行军急进之时,“若渡水逾山,深邃林薮”,则须派“精骁勇骑,搜索数里无声,四周绝迹”,判明情况再定行止;倘使敌我双方已经临近,尤须加强戒备。诸葛亮深知指挥千军万马与敌人进行生死决战,维系军心士气的重要因素就是依靠严明的军纪。军纪不整,尽管人数众多,但疲沓松懈缺乏斗志,就不可能发挥坚强的战斗力。可是,这种军纪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完全取决于平时的严格训练。他说:“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换言之,将弱而兵强,仍能取胜;将强而兵弱,则难期必胜。在诸葛亮看来,战争能否取胜,主要依靠将良兵精。由于诸葛亮的严格训练,终于为蜀汉培养了一支纪律严明、素质优良的劲旅,这支十万人的大军作战勇猛,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甚至深入魏境分兵屯田之际,“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像这样纪律好、战斗力强的军队,在三国时确实是不多见的。
- 上一篇:关于姜维北伐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与蜀汉的没落:续《我为姜维平反》
- 下一篇: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