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揭秘西安事变千钧一发之际是谁背叛了张学良?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张、杨之所以发动“兵谏”,其主旨就是要阻止内战,一致抗日。同时,作为高级将领的张学良、杨虎城也深知自己的军事实力十分有限,难以与国民党中央军相抗衡。为了避免发生战争,捉蒋行动开始之后,在军事布置上,当时最吃紧的,就是尽快派军队守住中央军进陕的重要军事要隘——潼关。潼关是陕西东部的“咽喉”,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东北军尚有一个军驻守河北保定,即第五十三军,上将军长万福麟可称得上是张学良的心腹爱将。东北军还另有一个炮兵旅驻守在河南洛阳,即炮兵第六旅,旅长也是深受张学良倚重信赖的黄永安少将。当时,从洛阳以西直到潼关,并无中央军重兵驻扎。12日晨,张学良分别给保定五十三军的万福麟和洛阳炮六旅的黄永安拍发了密电,命令万福麟率部迅速南下,抢占郑州,卡断陇海铁路线;命令黄永安指挥所有驻洛阳的东北军官兵控制洛阳,“将洛阳机场监视,不准有一架飞机起飞,并将各银行关闭”。张学良两份密电的主要目的,都是想阻止中央军西进潼关,以确保西安城的安全。 接到密令后的万福麟权衡利害,拒绝执行张学良的命令,但他并没有马上向南京方面告密。直到第三天,即14日,万福麟才致电在南京的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原东北军将领王树常,请其向军政部部长何应钦转达他“拥护中央”的立场。而黄永安接阅张学良密令后,却迅速向中央陆军学校洛阳分校(简称洛阳军分校)主任兼洛阳警备司令祝绍周告了密。那么,黄永安为何这么快就背叛了一直信赖自己的张学良呢?

说起来,黄永安也算是张学良的嫡系之一。黄永安,字大定,1897年3月20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12年入陆军小学堂,后就读于吉林旧制中学堂。1918年考取保定军校炮科第八期,1922年6月毕业后即投效奉军,任炮兵第四团军士教导连教官。1924年黄永安入陆军大学深造,1927年毕业后参加了奉军攻取傅作义坚守的涿州城之战,并立下汗马功劳。1928年冬,张学良任命黄为东北军炮兵第二团团长。1933年,黄被提升为炮兵第八旅旅长(1936年该旅改编为炮兵第六旅)。就在西安事变之前两个月,张又把他从上校提拔为少将。张学良拍发密电给黄永安时,洛阳总共驻有东北军2个炮兵团和洛阳军分校的1个教导大队,而在洛阳城附近有中央军第四十六军的两个师,即第二十八师和第七十九师,东北军与中央军力量对比十分悬殊。

12日凌晨5时左右,黄永安接到了张学良发来的密电,始则震惊异常,继则犹豫不决。事情真是凑巧,黄永安原定12日下午5时,在洛阳北大街的万景楼饭店宴请祝绍周、警察局局长等洛阳当地的头脑吃饭。本来正是一网打尽的天赐良机,但黄永安是个怕老婆的人,他的太太叫李志全,刚与黄结婚1年多,也是东北人,其父曾是哈尔滨面粉厂的大老板,家资富有。李志全是北平师大的毕业生,能说会道,又是国民党党员,李早就对张学良的“左倾”不满(当时,富人对共产党多半没有好感),李志全又与祝绍周的太太十分要好,往来密切。此时,拿不定主意的黄永安把张学良的密电给老婆看了,李志全阅后大骂张学良无耻,并催促黄永安说:“张学良这样做不仅是犯上作乱,而且是以卵击石,你还犹豫什么?你怎么能听他的命令,还不赶快找祝绍周,马上把电报送给祝,以洗清干系。”

就这样,凌晨5点半左右,张学良发给黄永安的紧急密电自然就落到了祝绍周的手里。此份密电是南京国民政府获知西安发生事变的第一个确凿证据,这比南京方面知悉张、杨的全国通电声明至少要早12个小时。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为奖赏黄永安的“深明大义”,将黄永安晋升为陆军中将。不过后来黄即使官职不低,多半是不掌握实权的副职或高参类的闲职,一直到1952年10月在台湾退役。这其中的奥妙,大概是担心黄“既然能叛张,也能叛蒋”的缘故吧。

西安事变后宋美龄为何力保张学良免遭杀害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犯下了弥天大罪的张学良,除了张学良为他坐稳天下立有大功之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就是宋美龄的全力保护。“夫人是我的保护神。”在张学良看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他,是因为有宋美龄的“保护”。

张学良曾说:“西安事变后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他(张学良)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蒋先生原本是要枪毙我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后来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国的驻华公使johnson写的,他写道:宋(指宋美龄)对蒋先生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离开台湾,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宋美龄既然这样不管不顾地保护张学良,不让张学良死,蒋介石权衡利弊,最后只得顺着宋美龄的性子,把张学良一直留在人世。毕竟,宋美龄不但是他蒋介石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他老蒋与美国打交道的喉舌。况且,张学良虽然活着,但被软禁着,仍然逃不出他老蒋的掌控。

张学良,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左起)

这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宋美龄为什么要拼尽全力甚至不惜冒着与蒋介石决裂的危险来保护张学良呢?这就要说到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那种非比寻常的情谊了。

宋美龄认为,蒋介石是能够算作英雄的,但他有时未免有些心胸狭隘、喜好猜忌,若与张学良敢做敢为的豪气和率真相比,张学良显然应该属于更高境界的英雄。而在张学良的眼里,宋美龄是“绝顶聪明”且“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的优秀女性。

张学良在此后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里曾明确说:“如果夫人事变之前就在西安,也许不一定会发生西安兵变。”宋美龄以一柔弱女子竟能挽狂澜于既倒,这究竟是为什么?学界的一致看法是,出身的相似,年龄的相似,通英文、受过西方教育的相似,使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有着比与蒋介石之间更多的共同语言。

后来有人索性大胆猜度:张学良对宋美龄公开的高度赞赏,以及宋美龄对张学良超乎寻常的关心爱护,除了性情的相投之外,是否还带有一种精神上的相恋?

这可以从张学良的日常通信中略窥一二。张学良逝世后,留存信件有四大箱约500多封,这些信函包括他与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蒋经国、陈诚、杨虎城、戴笠、端纳及其他人的往来信札。值得注意的是,500多封信函中,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私人通信最多,总数约在百封以上。查阅、品味这些信件,可以清楚看出两人之间的诚挚感情。

信函中,宋美龄一直称呼张学良为“汉卿”,张学良则始终称宋美龄为“夫人”,并且自称“良”。张、宋的书信交往,宋美龄的去信多以英文写就。从两人往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宋美龄非常关照软禁中的张学良,尤其体现在生活上,常送一些日用品、礼物给张学良。有一次,宋美龄念及张学良眼睛不好,特送他一盏从美国带回的台灯。宋美龄习惯的是用英文通信,每逢张学良身体不适时,却能细心、周到地以中文去函,而她其实并不擅长中文书写,只是为了病中的张学良不至阅读英文时劳神,才自己费心用中文书写。这种体贴还体现在宋美龄得到友人赠送的新鲜巧克力时,必定转赠一份给张。

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使原本信佛的张学良,在漫长的幽禁岁月中,经宋美龄的劝导,终于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宋美龄希望信仰基督能够帮助张学良远离政治,并以此排遣心中的愤懑不平。

张学良获得自由后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句话可以看做是两人之间柏拉图式情感的真实写照。宋美龄本来是一个权力欲望强烈、善于作秀的政治女性,只有在与张学良这位性情耿直、豪爽的东北硬汉的交往中,才显示出她真挚、细腻的女性情感。

2001年10月,张学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消息传到美国,与“少帅”交往70多年的宋美龄悲痛不已。已行动不便的她,随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追思礼拜与公祭。追悼会上,辜夫人将一束署有“蒋宋美龄”的十字架鲜花,置于“少帅”灵前。

张学良终于平安地离开了人世,再也不需要宋美龄的保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