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揭秘旋风部队:杜聿明眼中最难对付的中共军队

编者按:《湘潮》发表文章《第四十集团军:“旋风部队”》,文中记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集团军“旋风部队”的称谓的由来。第四十集团军的前身为东北野战军(此前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这支部队因英勇善战、战术精湛,在战斗中被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视为最难对付的一支部队,被他称为“旋风部队”。现对该文摘编如下:

“旋风部队”的称谓始于1946年的东北战场,是由国民党军最先叫出来的,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集团军的前身——东北野战军(此前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

曾任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韩先楚(左)、政委罗舜初(右)

最早的说法出自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杜聿明“调离”东北,离职时说过一句话:“在这里,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

后来,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出任东北行营主任。陈诚到东北后,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声称“六个月内消灭东北的共军”。韩先楚指挥的第三纵队,和兄弟部队一道,围法库,打彰武,活捉了国民党军新编第五军军长陈林达。陈诚离职时,在日记中写道:“韩先楚是很难对付的‘旋风司令’,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他的部队。”

再后来,卫立煌接替陈诚经略东北战场,也曾指挥部队与三纵交手,他说这支部队“动作之快,如同旋风般”。再到后来,东北的国民党军第四绥靖区司令长官兼新编第六军军长廖耀湘,被第三纵队俘虏后,当面对韩先楚说:“韩先生,三纵……解放军的‘旋风部队’就是阁下指挥的,领教了,领教了!”韩先楚却不以为然,说:“什么‘旋风部队’?还不是你们嚷嚷出来的。”这也应该是战场上的对手第一次当韩先楚的面称呼其率领的第三纵队为“旋风部队”。

1942年8月,以八路军山东纵队机关为主,组建了鲁中军区,辖第一、第二、第三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1945年8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三、第四师和警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旅。1945年11月至12月间,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鲁中军区所属山东解放军第三师、山东军区警备第三旅先后进至辽宁辽阳 、鞍山地区 。

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起来的。194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由山东军区第三师、山东军区警备第三旅和先期进入辽宁沈阳、本溪地区的原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的第二十一、第二十三旅等部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程世才为司令员,罗舜初为政治委员。下辖第七、第八、第九旅,共2.6万余人。

第三纵队先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等战役战斗。1946年冬,国民党军趁我军在南满落脚未稳之际,企图将我军赶进长白山高寒山区冻死、饿死、困死,而后进犯北满。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与友邻部队一道,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绝地求胜,采取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方针,在临江、通化地区浴血奋战,连续击退国民党军3个主力师的4次猖狂进攻,粉碎了敌人“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企图,一举扭转了南满和整个东北战局,改变了南满和东北敌我力量对比,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发动辽沈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旋风九日”首披露遇刺情节

讲述邓小平首次访美历史纪录片《旋风九日》,于5月15日在中国内地全面上映。据悉,该片揭秘了1979年邓小平访美9天全过程,也是第一次将他险遇刺杀这一惊险情节搬上大银幕。

1979年1月29日上午10时,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为邓小平举行欢迎仪式,卡特首先致欢迎词。

邓小平访美 资料图

就在卡特演讲接近尾声时,记者群中一个戴红色贝雷帽的女郎突然尖声喊叫,几名白宫特勤局保镖冲过去将狂呼的女郎抱住。

邓小平访美 资料图

就在特工们忙着阻止闹事女郎的时候,从记者群中又蹿出一个穿黑皮大衣的高个男子,他越过警戒线,一边朝讲台上的邓小平冲去,一边从衣袖中抽出一把短刀。

邓小平访美 资料图

一名白宫特勤局保镖马上向这名男子猛撞过去,高个男子被狠狠撞倒在地,随后冲过来3名保镖将他架走。

正在演讲的卡特看到这一情形只稍微停顿一下,便继续发表欢迎词。

站在一旁的邓小平则默默地望着面前的人群,脸上始终带着安详的微笑。

在休息室中,阻拦刺客的保镖在包扎伤口,刀刃在这名保镖左臂上端靠近肩头处划开一道约两寸长的口子,但不算很深,流血也不多。

当问起刺客是什么人时,保镖回答男的是三k党,女的自称是革命党,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杀手,只不过想闹点事出出风头。

他们是记者,有白宫签发的合法采访证。不过在严格的检查下,这名刺客又是如何把刀子带进来的却没有答案。

邓小平访美 资料图

 

邓小平访美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