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密闻:备受阻挠 代表团曾遭遇暗杀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对新中国外交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时,为了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成为万隆会议的积极参与者。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排除万难:中国代表团如期到会
在世界历史上,万隆会议是第一次由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的亚洲、非洲国家发起和参加的大型国际性会议。但在当时,与会各国的情况复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存在差异,而且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作为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会议前后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参会前夕,中国代表团遇到了种种困难。
周恩来 资料图
4月11日,中国代表团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飞离香港后爆炸坠毁。机上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及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中外记者等11名乘客不幸遇难。事后经调查,这是台湾特务机关针对万隆会议,以周恩来为目标制造的一起政治谋杀事件。所幸周恩来由于应邀去仰光与缅甸、印度和埃及总理会晤,而未搭乘这一航班。国民党特务谋害周恩来的阴谋没能得逞。4月13日当晚,代表团成员陈毅副总理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得知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都十分关心周恩来和代表团的安全。然而亚非会议不能延期,促进亚非团结反帝的决心不容动摇,周恩来与陈毅商议再三决定仍按原计划前往。
“求同存异”:周恩来即席发言振聋发聩
在大会上,虽然绝大多数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和平友好的诉求,但有的国家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有的则表示了对中国的疑虑。会场的气氛越发紧张。周恩来决定放弃阅读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而将原稿油印散发,另做了一个补充发言。4月19日下午,周恩来登台讲话,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在发言中,周恩来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亚非国家求同和团结,并表示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周恩来充满智慧地进行阐释和解惑,用平等的态度来平息争论,赢得了各方的尊敬和赞同,一举扭转外界对新中国的偏见,会议气氛也产生了积极的变化。
“十项原则”:留下“团结友谊合作”宝贵财富
4月24日,经过与会各方7天的努力,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内容涵盖经济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方面。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十项原则,而这正是以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引申和发展得来的。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亚非国家作为新兴的重要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万隆会议确立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给我们留下了“团结、友谊、合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会后数十年的时间里,亚非国家纷纷取得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都源于对万隆精神的成功实践。万隆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至今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堪称亚非国家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造,成为当今世界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
周恩来因何事躲过了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
核心提示:“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谋害目标直指新中国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因为按照原定计划,周总理将乘坐该包机前往雅加达。所幸的是,周恩来因为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临时改变了路线,从昆明取道仰光到达雅加达。这些信息可以从缅甸总理吴努和周恩来的来往信件中查阅到,而当时这是属于绝密的,所以台湾情报机关一直以为周恩来会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
周恩来 资料图
4月24日,亚非各国政要将在印尼万隆市出席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同亚非国家领导人在万隆重温当年亚非领袖的“历史性步行”,共同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携手绘制共同发展的蓝图。
在中国人的记忆中,60年前的万隆会议是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国际盛会。会前,台湾情报机构针对中国代表团的暗杀行动令世人震惊;会上,亲西方国家代表激烈攻击中国,致使会议有夭折危险。在此背景下,周恩来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树立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并打破了中国所处的外交僵局。
“世界历史的新起点”
上世纪50年代,亚非国家和地区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饱受二战和殖民统治摧残的印度尼西亚率先提出召开亚非会议的倡议,并得到了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斯里兰卡)的支持。五国决定于1955年4月18日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
1954年12月,五国在印尼茂物召开会议,决定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万隆会议。次年2月10日,中国决定应邀参加亚非会议,由周恩来总理率团与会,代表团还包括陈毅、黄镇、廖承志、乔冠华、黄华等人。
要说中国那时面临的形势,用“险恶”两字形容绝不过分:台湾情报机构密谋在新中国搞破坏,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实行敌对和孤立政策。美国等不希望万隆会议开成一个反帝、反殖的大会,更不希望“共产党中国”在这个舞台上取得成功。
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不负众望,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树立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外交举动有效地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打破了中国所处的外交僵局。
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周恩来审时度势,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中国代表团制定了战略总方针: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这显然是一个以柔克刚的、唯一现实可行的、正确的战略方案。
还在亚非会议刚酝酿时,周总理就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闪电般地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亚非会议开幕前夕,他不是直飞万隆,而是特地绕道去缅甸同尼赫鲁等人再次会晤,正式达成中立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亚非会议上合作的君子协定,为以后的亚非会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议东道主、时任印尼总统苏加诺在会议开幕词中说:“万隆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起点。”
会前“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
为了参加万隆会议,我国向印度航空公司租了两架飞机,分别是“克什米尔公主”号和“空中霸王”号。根据安排,代表团分批前往印尼。
没想到,1955年4月11日却传来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克什米尔公主”号在印尼纳土纳群岛上空爆炸,代表团部分人员和随行记者遇难。原来,台湾情报机构在这架飞机经停香港启德机场加油时秘密安置了定时炸弹。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谋害目标直指新中国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因为按照原定计划,周总理将乘坐该包机前往雅加达。所幸的是,周恩来因为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临时改变了路线,从昆明取道仰光到达雅加达。这些信息可以从缅甸总理吴努和周恩来的来往信件中查阅到,而当时这是属于绝密的,所以台湾情报机关一直以为周恩来会乘坐“克什米尔公主号”。
随周恩来前往万隆的外交家黄华后来回忆,悲痛之余,周恩来告诉代表团团员,敌人搞破坏,恰恰说明他们害怕我们召开亚非会议,但是这种破坏吓不倒我们,搞外交也会有牺牲。
当时,周恩来在写给妻子邓颖超的一封信中说,文仗如武仗,不能没有危险。有这一次教训,“我当更加谨慎,一切当从多方面考虑”。
会上周恩来三次化解危机
在参加会议的29个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同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而美国希望根本就不要召开万隆会议,攻击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的领导权”,同时还用经济援助的把戏吸引亚非国家的注意力。大会第一天,伊拉克外交大臣贾马利就直截了当地攻击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意图挑起争论。整个会场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了。
周恩来临时决定把原来的发言稿印发给与会代表,并利用19日中午的休息时间,亲自赶写了一则补充发言。下午4时45分至5时03分,一共18分钟,周总理站在了万隆会议讲台上。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周恩来还热情地发出邀请:“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大家到中国参观访问。”话音刚落,代表们不约而同露出了轻松愉快的笑容,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印尼、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等纷纷离座,争相同周恩来握手。就连之前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的菲律宾外长罗慕洛都高度评价周恩来的讲话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示了民主精神”。最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发言中贯穿始终的中心思想——求同存异,实际上为与会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万隆精神”的主干。至此,周恩来以他的真诚和机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机。
两天的公开发言结束之后,万隆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这个阶段,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充当了第二次进攻的号手,当时锡兰的反共立场非常极端和强硬。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论争眼看就要剑拔弩张了。
但是第二天,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语调,委婉地说他昨天的发言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为什么他一夜之间在语气上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呢?人们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才从会议室里并肩走出来。随后周恩来发言称,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经在私下通过交谈彼此取得了谅解,虽然他无法同意科特拉瓦拉的某些观点,但他赞赏科特拉瓦拉积极的精神。周恩来就这样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设置的障碍。
随后中立国家与亲西方的国家为中立和结盟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当中立国领导人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得异常愤怒时,周恩来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宽宏大量地表示可以把有人不喜欢的“和平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将5项原则改为7项原则。周恩来充满和解精神的讲话再次平息了争论,使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会后万隆精神青史成佳话
万隆会议冲破重重阻碍获得成功非常不易,著名的“万隆精神”也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团结起来的亚非发展中国家第一次向国际社会发出了自己响亮的声音”,印尼总统大学副校长、国际关系学教授班尤这样表达万隆会议的价值。他说,1955年的亚非会议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有力地证明,亚非发展中国家只要团结起来,也可以冲破历来由大国、西方国家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
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董事、国际问题专家瓦南迪强调,亚非会议体现了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愿望,“参会国家社会制度迥异,会议中不是没有分歧,却能以大局为重,最终达成‘十项原则’”。
对于当年会议的主要倡导者、举办国印尼来说,万隆会议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有一段著名论述:“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身人面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万隆会议无疑是苏加诺理想的一个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