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花园口决堤对于抗日究竟有多少效果
一、花园口决堤的确给部分日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从直接军事效果来看,花园口决堤的确对豫东地区的日军形成了威胁,突入豫东地区的日军,有一部分士兵和辎重被洪水淹没,有的士兵因伤病所累而被丢弃,还有一部分为中国军队所歼灭。同时,洪水迫使日军停止追击向西溃败的中国军队,给了国军以缓冲、休整和重新部署的机会。
1、决堤的洪水的确拦住了追击国军的日军,并给他们造成了很大困难
1938年花园口决堤时,向西追击中国军队的日军已经占领了开封、中牟并已经停止了进攻。6月9日花园口决堤后,12日,宽达数里的洪水包围了中牟县城,日军第14师团被困城内,他们只好以麻袋装土堵塞城门,等待救援。15日,黄水流经开封,侵占开封的日军即大规模搜集麻袋准备堵水,以防城内遭水淹,但仍有一部分日军溺死,同时由于交通阻断军需供应中断,其大炮与机械化装备基本上都失去了用途,他们在逃离时不得不大批丢弃。16日,黄水泛滥至尉氏县,集结在尉氏城西的日军第16师团被黄水阻隔。日军开始想办法营救因洪水受淹被困的各部。华北方面军“命令临时航空兵团全力以赴援助第16师团方面的补给。用运输机、轻重轰炸机在6月16日至24日之间,给两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等、合计六十一吨半。” 日军第16师团主力直到25日夜才渡过尉氏东面宽达600米的大泛滥地带,直到7月7日到达通许后才脱困。
花园口决堤
那么,洪水到底给豫东的日军带来了多大的困难呢?据黄水泛滥后开封居民亲见的日军惨状是:“败兵已陆续不绝,退回省城,状极狼狈,自由分住于本城东北各街户……,大抵裸身者十居八九,枪械等更属不伦。后闻黄水到时,驻军均在睡梦中,除被淹毙者外,存者均赤身逃出……后闻驻予西席家之敌军士言:我军共一小队,计百二十五人,现所剩只七人,官长均死,正留待改编云云。要之,是役敌兵死于水者虽不及万人,而军器等损失十之八九。又闻河边居民目睹者谈,全师团之机城化军器,过去时,计大炮七八十尊、坦克二百余辆、卡车数百辆,迨撤退时,仅轻型坦克一辆、卡车数辆而已,其他军械辎重,无一还者,足以知其损失之重大矣。至一部最前线敌军未道水淹者,被河道隔断,不能退还,则顺河东窜,至豫东永(城)、夏(邑)之境,始得返汴,数在六七千之众。此出自随军被抓夫役之口,殆也非虚。此后敌军至者,莫不先找黄河委会,对于河水必深加研究,益已成惊弓之鸟。……次晨八时,敌束装欲行……去后,予返家检视,该队所弃各物散于院内,极为凌乱.乃先将所余食品及布被等分赠郁居及仆役与帮忙各人,更在各房暗处发现各军士所遗弃之枪弹及其他不知名之军用品,聚之约有一筐之多。”(赵隐侬:《梁园沦陷前后》,《河南文史资料》第55辑)
对于洪水泛滥后的情况,日军士兵也有记载。据第16师团第20联队上等兵东史郎记述其在尉氏县遇到黄水的情况说:“湍急的浊流滚滚而来,冲走了一个个村庄。顷刻之间出现了一潭湖水。在南京战役时,我们遇到了火攻,现在又因遇到了水攻而奔逃。我们选择较高的地方。急急忙忙地跑向3里以外的尉氏城。……6月27日,每到傍晚,粮食就所剩无几了,每当旭日东升,我们就出去找粮食。与后方的联络完全中断的时候,一发子弹、一粒大米都不可能送来。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发子弹、每一粒米。香烟也全部抽完了。……我们到处转来转去找食物,旱田里开始还有土豆种,不过,没几天就被吃光了。把南瓜秧弄来煮着吃,但马上就被各分队抢光了。很快田地里没有一点可吃的东西了。洪水又切断了我们前后的道路,一连过了好几天,粮食都没有送来。十五六天之后,战斗机空运来了一些粮食,虽然只有一点点,但是肚子里总算填了些米饭。我们开始了行动,进行转移……敌人知道我们粮食不足、弹药缺乏,像饿狼似的穷追不舍。我们后退一里,敌人就前进一里,可以说在战场上后退比前进更困难。士兵与士兵之间的联系完全中断了,中队长和小队长也找不到了。……不久我们就来到了一条大河边。这条河大约有3000米宽,十几天前这里还是农民们祖辈传下来的赖以生存的早田,还是成熟的高粱地。农民撑着小船或木筏在收割露在水面上的高粱穗。电线杆在水向上也只露个头。”(东史郎:《东史郎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此外,在中牟日军撤退的过程中,一些伤兵因行动不便,被就地处死了。据安庆福回忆说,他亲眼看见“日军像湿毛狗一样大批大批地逃跑,有几个伤兵不能跑了,就被他们的同伴绑在椅子上,一个个绑得像杀猪一样结实,在麦场上放着。不一会,他们身上就被浇上汽油,然后点燃木柴往他们身上扔,呼一声,火窜得老高,几个伤兵在椅子上哇哇大哭大叫,意思是还能为天皇效力。我还看见一些日本兵都低着头,不敢抬头看。也不知道这些被活活烧死的士兵是不是逃兵。”
2、国军趁着日军被洪水围困的时机,围歼了小股豫东日军并收复了一些失地
中国军队趁日军被黄水分割围困之际,开始对开封、中牟、尉氏地区的日军展开进攻,围歼了小股日军,收复了一些失地。国军的主要战果有如下几个:(1)、6月12日,突入到郑州以南新郑并炸断平汉线的日军第14师团骑兵团的一个挺进队被黄水遮断后路,全部被消灭。国军共俘获400余骑、150毫米口径榴弹炮4门和步骑兵若干。(2)、6月14日,孙桐萱的第12军第20师协同第24师攻击尉氏以西的日军第16师团主力。经数日激战,日军大部退入城内。此时城东已经形成深广的泛滥区,城内日军陷于绝境。27日经过数小时激战后日军弃城东逃。日军逃跑时,破坏了坦克、汽车、大炮和轴重,并遗弃了部分军马、枪支弹药。当日12时左右,尉氏被中国军队收复。(3)、6月18日,刘和鼎第39军的34师攻击中牟日军。日军利用已得到的救援材料渡水撤退,遗弃了大量的重兵器和轴重。日军在逃跑时,在混乱中有的被击毙,有的被水淹死。中牟县城遂于23日夜被收复。(4)、29日,西华日军被全部肃清。洧川的日军22日被迫从县城以西地区撤退。7月初,中国军队袭击太康日军,击毙百余人。13日,通许日军被全部击退。16日,中国军队收复太康县城。17日,中国军队又收复鹿邑。
由此可见,花园口决堤的确给追击国军的日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必须注意的是,从战果来看,中国军队趁黄泛的反击虽有收获,但无论从歼敌数还是缴获,都可以看出沿陇海路西进的日军整体上损失不大,大部分日军都得以保全并撤走。至于究竟有多少日军死于花园口决堤,至今尚没有准确的数字,常有人说什么“仅日军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这显然是夸大其辞,这个数字乃是第二军整个徐州会战战死的人数,并非死于花园口决堤的人数。
3、给日军华北和华中战场的沟通带来了一定困难
决堤除了给日军带来直接打击外,在整体战局方面也有一定的军事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此后中国战场被黄泛区分割,给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的相互呼应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比如由于黄河改道造成了淮河泛滥,津浦铁路和蚌埠铁桥被冲垮,给日军从华北运转兵力和物资支援华中战场增加了很多障碍。日军自己也承认黄河决堤后,武汉会战时“淮河沿岸浸水严重,作战行动十分困难。”
二是黄泛区改变了一部分平原地区的地貌,增加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难度。这对中国军队来说的确是有利的,这一点蒋介石很清楚,就在花园口决堤当天,他在武汉接见外国记者时就说:“今后作战地域的形势,利于我而不利于敌。……今后战事,即将转入山地与湖沼地战,天时地利,均于我为有利;我之所利,即敌之所害也。”(《蒋委员长与外籍记者谈目前抗战形式》,《新华日报》1938年6月10日)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当时中国战场有利于日军的平原地带基本都已沦陷,未沦陷区多是山地和湖泊等复杂地形。
花园口决堤
三是花园口决堤的确对日军的进攻有迟滞作用,也有利于国军保住河南中西部不丢失,河南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在此后的七年中有力地支持了抗战,使第一、五战区在八年抗战中得以力拒敌军。抗战八年中国军光河南征兵就达221万人,仅次于大后方的四川省。
四是蒋介石将决堤罪责转嫁给了日军,的确加深了国人对日军的仇恨,带动了国人抗战情绪。
二、花园口决堤对整个抗日战局的军事作用被严重夸大了
从花园口事件发生时起,就不断有人为其辩护,甚至有人上升到了“挽救国家危亡”的高度。从现有的观点看,人们多认为花园口决堤对抗战有三大贡献:1、“阻敌西进,保障豫中、豫西及西北,功不可没”2、使得“通往武汉之最佳接近路线——平汉路在武汉会战中未为敌所用,反而须绕越崎岖难行、道路稀少之大别山区……换得最珍贵之五个月时间”3、使“我东凭汛区障碍,北连黄河天然地障,与敌对峙达六年之久”。然而,花园口对整个战局的影响真的有如此重要么?显然不是!
1、日军停止西进与花园口决堤基本无关
花园口决堤阻止了日军西进,这是许多人的共同观点。但从当时日军的作战计划和实际行动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日军攻入河南只是沿陇海路追击从徐州会战中撤出来的中国军队,其目的不在于扩大占领区。尽管日军在徐州会战中并没有达到“围歼在徐州集结的国军主力,及早结束侵华战争”的目的,但日军占领徐州后,大本营认为徐州会战基本结束,因而于5月21日下达命令:“一、越过兰封、归清、永城、蒙城、正阳关、六安一线进行作战,须经批准。二、华北方面军随着华中派遣军的南下,命令第二军占领徐州以南的津浦沿线。”遵照大本营的指示,华中派遣军各部大体在5月29日以前完成了集结任务。但是,华北方面军却不顾大本营的决定,于6月2日将第十四师团配属给第二军,并下达了向兰封以西地区追击的命令:“一、敌主力有开始向平汉线以西后退的模样。二、方面军决定首先向中牟、尉氏一线追击敌人。另外,令一部迅速挺进切断平汉线。”尽管如此,当第二军第14、第16师团推进到中牟、尉氏一线时,华北方面军在6月6日就已经下达了停止追击集结兵力的命令:“一、由于各兵团的果敢神速地急追,敌已溃乱,其大部逃入平汉线以西,开封亦已陷落。二、方面军决定将在陇海沿线作战的兵团,逐次集结在开封、杞县、亳县、宿县一带,准备下期作战。”而日军下令停止追击时,中国军队花园口决堤还未开挖。花园口决堤是在7日开挖的,9日才出水,而日军停止西进的命令在花园口决堤前3日就已经下达了。因此“日军进攻被花园口决堤阻止”的说法完全不靠谱。
二是当时日军根本就没有攻占郑州的计划。据日军华北方面军在1938年5月28日向第二军下达的命令称:“攻占郑州,不是本战斗的继续,要按另外命令进行,但不妨相机以一部占领开封(30日,另令攻占开封)。”而且,当时参加徐州会战的日军是八个师团五个旅团共23万人(一说30万人),如果日军真的想攻占重兵把守的郑州并控制陇海和平汉线的话,如此大的作战计划肯定不会只派出14、16两个师团五六万人来执行,更别提什么进逼西北了。
2、所谓日军占领郑州并沿平汉线进逼武汉只是国军将领的军事研判,日军当时并没此打算
很多人在谈及花园口决堤前的军事态势时,都认为日军的战略目的之一就是要攻占郑州并控制平汉线,以便沿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之所以做出此类判断,原因有二:(1)、当时几乎所有的的国军将领本来就对日军沿平汉路南下抱有极强的戒备心理,而当是日军的沿陇海线追击日军的进攻方向又强化了中国军事当局的此种判断。比如徐州会战后期,1938年5月2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部长徐永昌致电第1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皖北鲁南作战推移,判断敌必乘我皖北鲁南撤退,一面行猛烈超越,一面沿陇海线向西追击突进,企图攻略郑州,转窥武汉。”同一时期,国军统帅部在对武汉作战的指导方案中也说:“敌人打通津浦线后当以郑州及武汉为其作战目标,且判断其侵袭郑州及武汉之路线约有三:……待陇海一路占领郑州后,再沿平汉线南下取信阳、武胜关……攻武汉。”时任第一战区长官部参谋长的晏勋甫后来回忆时说:“如果我军此后不能确保自黄河南岸起经郑州至许昌之线,不惟平汉铁路郑汉段的运输和联络线将被敌遮断,而且此后敌人南进可以威胁武汉,西来亦可进逼洛阳和西安,最后由西安略取汉中,进而窥伺我西南大后方。”(2)、国军截获的日军情报也加深了国军将领的这种判断,6月10日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给蒋介石的电报说:“据报敌拟分四路会攻武汉,与我作最后决战。并预计在本年底将战事结束。一,攻取郑州,沿平汉线南下……”决堤之后的1938年6月19日,李宗仁收到的一份松井石根提出修改进攻武汉路线建议的日军情报称:“黄河决堤,皇军受意外挫折,余意补救军事困难,得两项孤立武汉战略:(1)郑州急不能下,可调主力军利用平汉、道清路之便,在黄河北岸之温县强行渡河,以最大之努力抢占巩县两重要据点,东向背击郑州,与中牟、开封我军集结西向,或迫陕州(即今日豫西陕县),策应运城、平陆,我军集合此四路日军,以占领西安为最大目的,截断西北与汉口方面之敌一切连络为止点。”这些情报恰恰印证了国军将领事先的担忧,因此几乎所有的国军将领即便是数十年后仍然认为当是日军是想沿平汉路进攻武汉。后世的很多学者同样持此看法,并以此为基础认为花园口决堤阻敌居功甚伟。
花园口决堤
那么,日军未从“最佳接近线的平汉路”进攻武汉,是否是因为花园口决堤呢?事实上,日军会沿平汉路南下武汉只是国军将领的担忧和情报判断,从当时日军的作战计划和作战行动来看,其并没有攻占郑州的打算,更没有控制整个平汉线然后南下武汉的计划。据日军战史记载,1938年4月上旬,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在研究汉口作战的计划时,开始确曾“计划以1个军沿平汉线南下,1个军沿扬子江进攻。但由于考虑到沿平汉线作战,及该方面敌情等缘故,需要很大兵力,而且华北治安不良,抽调兵力也有困难。因此,这一计划被推翻,改变计划,决定以主力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北面地区,以1个军沿扬子江进攻……这个方案除节省兵力外,还利于华中派遣军统一指挥作战。”从当时的情况讲,日军如沿平汉路进攻,就要保障以平汉路为后方补给交通线的畅通,这必需有大量兵力,这对当时已经兵力不足的日军来说是很困难的。由此可见,早在国民党决堤放水之前,日军就已经决定不从平汉线南下进攻武汉了。
花园口决堤对日军进攻武汉的方向到底有没有影响呢?有!据日本战史记载:“黄河决口,使得淮河泛滥,作战军主力若利用淮河水运前进,实为困难,因而确定主力沿扬子江前进。”花园口决堤的确促使日军将主攻方向从淮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但这跟平汉线又确实没什么关系。
3、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并没有因花园口决堤而推迟
还有一种说法是花园口决堤“使日军华中派遣军被阻挡于黄泛区以东”,从而为武汉会战赢得了5个月时间,使中国军队有充足的时间备战。那么事实真的如此么?
其实日军早在1937年底攻占南京后就已经开始研究进攻武汉的问题,并于1938年5月底制订了作战准备方案:“华中派遣军在6月中、下旬占领安庆,做好以后的作战准备。……6月底将第二军转属于华中派遣军,再加上第十三师团,担任沿淮河作战。”6月1日,日军命令第六师团南下攻占安庆,并命令波田支队协同海军溯江攻占安庆。波田支队于6月12日3时在安庆东北岸登陆,接着于当日攻击安庆,13日将安庆占领。而直到1938年6月15日日本大本营在判断“苏联在此时不能参战”,并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东,就能支配中国”后,才在御前会议上“决定了进攻汉口的作战”。而当时,花园口决堤的洪水也就刚刚给中牟的日军造成麻烦,这怎么可能成为影响日军大本营决策的因素呢?三天后的6月18日,日军大本营发出命令指出:“大本营准备以初秋为期攻占汉口。”7月4日,第二军归华中派遣军序列并组成新的第十一军。8月22日大本营发出攻占汉口的命令。
由此可见,日军完全是按花园口决堤之前所计划的时间完成进攻武汉的作战准备的,对武汉发动进攻也是按照决堤仅10天之后发布的时间进行的,可见,日军并没有因为花园口决堤黄水泛滥而改变或推迟进攻武汉的时间,也就根本谈不上决堤为中国军队保卫武汉赢得准备时间之说了,更别提什么“换得最珍贵之五个月”了。
4、中日两军长期沿黄泛区对峙主要原因是日军兵力不足和军事上无必要,而非黄泛区阻挡
对花园口决堤的军事效果,另一说法认为“黄泛区造成了天然的屏障,使得国军依黄河与日军对峙,日军在之后的六年中未能越过新黄河一步豫中、豫西得以保全”云云。事实上,这种说法显然不靠谱。中日军队之所以隔黄泛区对峙,使得国军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陕西等国土6年未被侵占,根本原因是日本兵力不足无力攻取且无军事上政治上的必要,并非是花园口决堤的功劳。
首先,由于兵力不足,从1938年开始日军除了发动武汉会战想迫使蒋介石屈服外,在其他地方都采取了守势,根本没有扩大占领区的打算。比如1938年7月31日参谋本部对武汉会战的定位是“摧毁蒋政权的最后的统一中枢——武汉三镇……对配置于该地防御线上的敌方兵力,尽力给予重大损害,以迫使国民政府屈服,及时地结束这次事变(即侵华战争),而不是占领所有的地区。”因此,参谋本部明确规定在华日军“以后竭力限制战局的扩大,采取紧缩持久的阵势……河南省黄泛区以西的地方,概予放弃。”1938年12月6日,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更是决定:“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而将占领地区划分为以确保治安为主的治安地区与以消灭抗日势力为主的作战地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豫中、豫西及陕西等地才得以保全。
其次,是否进攻郑州和豫西,完全视日军战局需求而定。比如1938年6月18日武汉会战前,日军为了牵制河南的国军防止其南下增援,就曾命令“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应就策应华中派遣军向汉口作战,研究并准备以一部兵力向郑州方面前进牵制敌军的作战。”同时为了不至于使华北战场扩大,以便集中兵力应对武汉会战,在8月22日武汉会战开始当天,大本营又明确规定:“华北方面军不得越过黄河及黄河汜水地区进行作战。”
再者,如果军事上有必要,黄河和黄泛区根本挡不住日军。比如,1941年,日军第35师团为策应长沙会战,仅以5个步兵大队、3个骑兵大队,于10月2日强渡黄泛区水障,10月4日即攻占郑州。再如1944年日军发动的豫中会战,其第12军第17师团于4月17日由中牟强渡新黄河(即黄泛水障所形成的),19日即占领郑州,仅30多天就攻占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所在地洛阳及豫中地区。
三、蒋介石笃信黄泛“阻敌西侵”,命国军保证黄水泛滥
尽管从当时的客观效果上看,所谓黄泛区阻敌西进的说法并不靠谱,但当时军事决策的国军高级将领不可能完全掌握日军情报,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日军作战意图和作战能力,因此他们根据日军动向和情报,几乎都笃信日军不能西进皆因黄泛区所阻,因此,保证黄泛区洪水泛滥并以此消耗日军成了国军的法宝。
1、蒋介石多次命令国军保证黄河决堤口不断流,此后国军还多次决口消耗日军
花园口决堤后,中国军政当局根据军情变化的态势,不断修理、疏导花园口决口与豫东地区的各种河沟水道,想充分发挥黄水的地障作用,威慑和牵制日军。中国第1战区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以黄治敌策略是:“(一)不使溃口断流,亦不使溃口集流。(二)东坝头以下之缺口听其自然,俾泛水分散成滩,使敌军重兵器不易运输,阻敌西进。(三)加强花园口溃口西坝头,设法相机挑溜分入故道,破坏敌方之新汴铁路联络运输之企图。”直到1940年2月7日,蒋介石还致电黄河水利委员会令其维持花园口决口和黄泛区现状:“(一)查黄泛所以阻敌西侵、屏蔽宛洛,而大河北岸数十万国军之后防补给及陪都外围翼侧之安全,胥赖此保障,故依军事第一,胜利第一之原则,不能以民生关系分疏黄泛归槽,减少阻敌力量;(二)且黄水泛滥就现有形势已将三载,沿泛居民或已迁徙,或已习于沿泛围筑堤垛保护田亩,无复当年痛苦,如使黄水再改流,反使人民重遭流离之苦……基于上述对豫、皖黄泛应维持现有形势。”
花园口决堤
由于坚信花园口决堤对阻止日军进攻的作用很大,在后来的抗战中,只要有机会利用决堤威胁日军,中国军队是绝对不会含糊的。比如1940年5月,第一战区“泛东游击队”阮勋在西华郭屯决开新黄河大堤。1943年8月,同福喜部在太康、通许等地两次决堤十八处,逼使水流东去,压迫日伪的占领区域。1943年10月2日,薛广汉决新黄河东岸中牟至大康11处,宽7500米,仅杞县境内就淹没了100多个村子。在1944年日军开始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时候,中国军队在扶沟、西华、淮阳三县主动决堤十余次。1944年9月,大陆交通线战役期间,第一战区“泛东挺进军”耿明显、张公达部在太康决堤两处,以后又曾四次决堤,用来阻止泛区以东的日军过河策应平汉线上的日军主力。可见,战时为了消耗敌军,决堤成了家常便饭,但从效果上来看,很难说有多大作用。
2、日伪军也常用黄河决口来给国军制造麻烦
当然,不但国军会决堤,日、伪军也因为兵力不足,经常会利用黄河水力打击的中国军民。1939年7月间,日军为防止黄河水回归故道,保护通过故道的汴新铁路,决定扩大花园口口门。其趁进犯花园口之机,在1938年的决口处以东另挖一个口,当地人称之为“东口门”,东西两个口之间相距100多米。1939年之前花园口以下黄河故道尚有20%的水流,日军决口后,自1940年起,故道呈现断流状态。到1944年8月大水,两个口合而为一,最后花园口决口宽达1460米。1944年8月16日,日军同时在西华和商水两个县掘开黄河大堤,宽度分别达到五十和八十米,直到两个月后方才堵合。
结语
尽管花园口决堤给部分日军带来了一些麻烦,但从客观的军事效果看,其对整个抗日战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那些所谓的“功不可没”之说,显然与事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