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风云录:唐生智自告奋勇誓死坚守南京
10月24日傍晚,我们一行四人访问了东安县芦洪市镇赵家井村的树德山庄,即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先生的故居。此次我是二度造访树德山庄,原以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这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会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展示,因为我在今年7月和8月参观过以抗战为主题的旧址和场馆,如忻口会战旧址、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地、老河口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旧址、山西省左权县马田镇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和八路军总部旧址等等,都在加紧装修,要赶在9月3日以新面目对外开放。而在9月3日之后,我又参观了新开放的长沙县影珠山长沙会战旧址,以及衡阳抗战纪念城和陆家新屋衡阳保卫战纪念馆,发现这些纪念地都很重视七十周年的展示活动。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我在此次所见到的树德山庄这个早就亟待维护整修的文物场所,还在缓慢的整修之中,未见新的气象,主楼二层展厅仍然是我一年前所见的样子,属于比较粗糙的陈列,其中关于唐生智上将的抗战经历,仅见二三百字的介绍: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唐生智积极帮助蒋介石抗战。他说:“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共产党不记前仇,与蒋合作,使我深受启发,决心摒弃前嫌,真心协助老蒋打日本。”
十一日,他不顾久病体虚,临危受命,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困守南京,与日寇作殊死战。他大义凛然,严正拒绝日寇之劝降,处惊不变,冒着敌机轰炸,坚守在百子亭指挥部不肯躲避,后在蒋介石三令五申催促下,才随最后一班部队撤离南京。别人说他蠢,他说:“世界上有些事也是要蠢人办的。”“湖南骡子始终是愿意做骡子的。”
唐生智将军
南京之战毙敌甚多,日寇疯狂报复,实行大屠杀,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奠定了八年抗战的思想基础。
南京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正面战场二十二次大兵团会战之一,其目的是保卫首都,表示中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延迟日军进攻步伐,使中国的主力部队能够得到整补。这场举世瞩目的重要会战,唐将军主动请缨,担任中国军队的总指挥,其动机决不只是帮助蒋介石抗战,其作用决不仅仅是拒绝日军劝降、不肯躲避敌机轰炸和最后撤离南京,其意义决不仅是作为湖南的蠢人当了一回骡子。
唐生智剧照
由于史料中对唐生智将军的抗战事迹正面介绍不够,由于一些人对南京失陷后日军进行大屠杀的真实意图和目的缺乏了解,致使网上出现了指斥唐生智将军为“千古罪人”的帖子。上面引述的树德山庄唐生智生平介绍中说,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是因为“南京之战毙敌甚多,日寇疯狂报复”。于是有人指责唐将军不该提出坚守南京的意见,好像中国军队不守南京,不在南京城下击毙许多日军,就不会有南京大屠杀发生似的。又有人说,唐将军既提出要坚守南京,就不该弃守,他的弃守,导致了日军的大屠杀。这就等于说,谁想做什么事情,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就一定要做成,如果失败了,你就要承担罪责。更有人说,唐将军不该截断军民的退路,导致城内留下了大批的军民供日军屠杀。这无异于说,唐将军有特异功能,早已预见到日军会在南京大开杀戒,故意把许多人留在城内,使日军能够多杀一些中国军民。凡此种种,都把矛头指向唐将军,似乎唐将军的南京抗战,是无功有罪了。
当然,也有人替唐将军辩护,指出守卫南京是蒋介石和军委会的决定,弃守南京也是奉委员长的再三指示,而不让部队过江,更显示了唐将军与南京共存亡的军心。
我在这里只谈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唐生智将军为什么提出要坚守南京?蒋介石为什么同意了这个意见?因为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如果拥有数百万人的中国军队,连首都也不守一下,就自动放弃,那么蒋介石和中国的军人,何颜以对国人,何颜以对世界?不守南京,放弃首都,中国政府会失去民众的信任,中国会失去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信任。那么,日军为何要在南京搞大屠杀?也是因为南京是中国的首都。
唐生智将军故居
中国抗战史上毙敌甚多的战役,决不止南京一役,日本的裕仁天皇,偏偏就选在南京搞大屠杀,那是因为在中国的首都来渲染极度的恐怖,影响会最大,效果会最好。他是想以南京的大屠杀来击垮蒋委员长和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一举瓦解中国人的抗战决心,促成中国的投降,从而彻底解决“支那事变”。所以,无论日军在南京城下死得多还是死得少,裕仁是一定会下令进行南京大屠杀的。南京大屠杀,不是日军指挥官放纵军纪的结果,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方面有预谋、有组织、有纪律的恐怖活动,甚至是在日军纪律部队的监督和控制下实施的。有些中国人还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任意地、想当然地解释南京大屠杀的成因,就难怪会有人不顾起码的逻辑,把南京大屠杀的罪名,戴在抗战英雄唐生智上将的头上。这种因果错乱的思维,导致我们得出许多谬误的结论。
唐生智遗孀和孩子
有一种人,读过一点史料,便以为可以坐到历史裁判席上,去评判千秋功过了,于是动辄说这个是“千古罪人”,那个是“万世功臣”,语不惊人死不休,就像孩童在游戏中说话,随性而发,既不负责,也不怕贻笑大方。如今是互联网世界,每个人都能随便在公共平台上发表意见,而发表这种草率的判词,很容易影响不了解实情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