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中国远征军:缅甸抗日仁安羌智救英军留美名

1992年4月11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芝加哥卡尔登酒店,拜访了坐在轮椅上的中国抗日老将、前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编第38师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她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感谢刘放吾当年率部在仁安羌解救英军的义举。美国总统布什也致信刘放吾,感谢他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在半个世纪之后,依然受到英美国家首脑人物如此礼遇?这就是享誉中外的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缅语意为“油河”,是当时缅甸和整个中南半岛上最大的油田,也是缅甸战场中英联军油料的主要来源。对资源日益短缺的日军来说,石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日军抢在英军之前在仁安羌东、北、南三面设伏,在抢占油田的同时包围了败退的英军主力,英军向中国远征军求救。

中国远征军资料图

解救英军的任务落到远征军第66军新编第38师身上。新编第38师的前身是隶属财政部的税警总团,这支部队配备了清一色的美式武器。第113团团长刘放吾接到任务后,于1942年4月17日晚,带领1000人赶到仁安羌并完成攻击准备,第二天拂晓便展开攻击,至中午将宾河北岸的日军肃清。但转而进攻南岸时,遭到日军猛烈阻击。20日拂晓,113团再次向日军发动猛攻。担任主攻的第1营在团长刘放吾的亲自率领下,迅速涉水过河,登上南岸,与日军展开肉搏战。第3营营长张琦奋不顾身,冲在最前面,直至战死。至下午5时,第113团终于击溃日军,攻克整个仁安羌油田区域。趁日军溃逃之际,第113团首先将被俘的英军、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救出。接着,掩护英缅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等7000余人向北撤退。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给危急中的缅甸战局带来一线生机。英国官方将英军在仁安羌脱险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并将4月20日定为“光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仁安羌大捷后英印军继续向印度方向撤退,中国军队为其殿后。侵缅日军如潮水般反扑过来,在撤退过程中,中国远征军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遭到极其惨重的损失。

中国远征军资料图

1942年5月8日,电台传来日军占领密支那的消息,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内的退路被切断。此刻远征军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从人迹罕至的野人山原始森林撤退回国,二是跟随英军撤回印度。

中国远征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条路。两个半月中,第5军主力穿越纵深达200多公里的野人山区,历尽艰险,损失惨重。第5军是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的主力部队,入缅时全军3个师和军直属队共4.2万余人,在战斗中伤亡7300人,而撤退途中伤亡达1.47万人。撤离缅甸后,全军仅剩2万人。

1942年7月,昆明志舟体育场,上万民众在此举行隆重的公祭。公祭的英雄就是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野人山地区撤退途中,戴安澜身负重伤,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部队行动达10天后壮烈牺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将军举行了全国性的悼念大会。

1942年,对于中国远征军而言,浴血奋战却壮志未酬,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而言,则是一个传奇。这一年,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军队在异国他乡是如何不屈不挠地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以巨大的牺牲直接支援周边国家的抗日斗争,鼓舞了中外抗日军民的斗志。中国远征军首次出征缅甸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以血肉之躯换来的经验教训,为后来的缅北、滇西大反攻,为英美盟军在亚太地区的反攻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延伸阅读;名将戴安澜:抗日战死海外的第一人

在中华民族抗战中,戴安澜将军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身殉国,堪称“域外死忠第一人”。戴安澜,字衍功,号海鸥,1904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翌年参加了北伐战争。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

戴安澜将军像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已升任第73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台儿庄、中条山诸役。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1月,升任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奉命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月,毙敌6千,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 5 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各报记者在国内外报刊上报道大战经过,盛赞戴安澜师长颇具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度。

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请求,1942年初,中国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

冬瓜(亦称同古)是阻止日军北侵的重镇, 3月20日,日军向驻守冬瓜的第200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于当日晚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立下了 “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并宣布了如下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奋战,以少胜多,击毙敌军5千余人,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

美国政府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英国媒体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冬瓜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战壕里的远征军战士

4月21日,戴安澜奉命收复棠吉。24日拂晓,戴安澜率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将军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举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中国远征军纪念馆

然而,由于日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入中国军队后方进行围攻,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回国。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泰、缅老边区原始森林地带,条件异常艰苦,将士们无衣无食,每天只能以野草杂菜充饥,爬山越岭七十余日。

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部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惨重,戴将军在一个小平山坡上指挥夺取敌军阵地时,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肺部,血流如注,由于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5月26日,第200师进军至茅邦时,戴将军流尽最后一滴血,以身殉国,年仅37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