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兴亡记

第一,历来农民起义,不论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逃不过一场帝王梦,这是一个解不开的历史死结。

(等级意识严重:封建等级:天王大轿64人抬,东王48人,两司马4人。百姓不得穿红、黄衣服,违者杀。天王是太阳、王后是月亮、副月亮。宣传“四海之内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定都后,将总督府、将军府占为王府,大兴土木,大批男女劳役,诸王均有千人以上的侍从,各王均有王府和六部。滥封王,1864,天国有2700个王。敛财,李秀成摊派寿礼费。许多太平天国官员以显示威风,讲究排场为能事,进出随从成阵,旗帜如云,华盖挡道,仪仗队3000人。)农民不是没有力量,但这种力量需要整合,没有人来整合,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大事,太平天国的历史再次证实了这个道理。

第二,拜上帝教教义不是什么高级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纯粹搞农民起义就好了嘛,非要扯上不伦不类的宗教大旗。水稻杂交都不容易,何况宗教和思想乎?)

第三,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这也是非常致命的一点。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八旗和绿营并没有打败太平军,太平军主要败在谁手里呢?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是文官出身,一介书生,却组织团练,而且把团练变为了正规军,成为太平军的头号敌人。

为什么?他其实代表了钱穆说的士农工商的士这一阶层,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士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力量,上至官员,治国平天下,下至乡绅,安抚乡里百姓,而太平军是对传统社会秩序和士人权威的挑战,尤其是秦始皇式的焚书,又毁掉孔庙,让很多士人出离愤怒。我们来看一下曾国藩写的那篇著名的《讨粤匪檄》关于名教的一段话。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

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大致道出了当时传统士人的心声。维护封建名教当然是我们反对的,但是太平天国对儒学不加分析的做法也过了头。

第四,对西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外国人都很兴奋,因为打着基督教旗号嘛,认为如果太平天国能代替清王朝,他们能获得更多利益。罗孝全:“没有想到他已成为叛军领袖!……我现在开始同情他们的斗争,并期待着重要的结果。天意十分奇妙,对外战争却出人意料地带来了中国的开放。如果目前的叛乱能废除中国人的偶像崇拜,为福音在他们中间的广泛传播开辟道路,那么,

这一结果将是同样的奇妙!”各国公使都派人接触,但是很快就发现,双方的上帝根本不是一个上帝。而且,太平天国也有天朝上国意识,对所有不平等条约一概不承认。美国公使麦莲就认为:太平军“既不信仰也不了解基督教”,他们“差不多完全是由无知的和不文明的内地人组成的”,“配不上文明世界的尊重”,我们不能从那里得到什么好处。所以,西方列强从开始的保持中立到后来转向支持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最有名的,华尔组织的洋枪队,常胜军。

补充一点:太平天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关键是,他催生了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倒逼清王朝不得不去变法、改革。所以,对于太平天国,我们既不能神化,也不能鬼化。他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地——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