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一中国人,被印度当战神,战后毛主席说:你一仗,可保10年安稳

在中国抗战史这部由血泪凝结的史书中,记载了无数有勇有谋的抗战志士,他们为祖国尽忠,为人民尽义,个个都是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张国华就是其中之一。

1914年,张国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幼时因贫穷辍学,后来通过在夜校接受的有限的教育他逐渐了解了党。在即将满十五岁的那年,他将父母起的名字“福桂”改为了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的“国华”,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军旅生涯中,他多次立功,还亲身经历了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而他最著名的战役就是领导战胜了印度最厉害的王牌旅。

开战之前,刘伯承曾经告诫他和他的部下,这是和印度的正规军且号称是王牌军的部队作战,不是一般的边防警察,不能轻敌。而张国华也曾明确的表示过他有信心能打赢,那一次是我国军队第一次对战印度军队,以前两国从来没有交过手,所以互不知道根底,我国的领导人们心里也是忐忑不安。兵家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现在什么都不知道,这仗怎么打?所以有人就很好奇张国华为何有此信心。

张国华说了主要的几点,一是他们的王牌军再厉害也比不上国民党部队的精英,要知道他手下的兵可是打败了国民党181师的,战斗力绝对有保障。二就是印度很久没打过仗了,士兵们都处在懈怠的状态,而他们的士兵刚刚从战场上下来,还保持着昂扬的作战状态,一旦战争打响能很快的进入状态,三是当时的作战地点在藏南地区,海拔很高,印度士兵很有可能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但是他的部队已经在这里呆了一段时间了,能适应环境······这几点是很有说服力,能让人信服的。

在得到领导同意作战的决定后,张国华便立即回到了前线准备作战,他对这一战是抱了必胜的决心的,甚至连伤亡人数都规定了明确的数目。当他问侯杰能否在24小时内送50车炮弹到前线的时候,侯杰支支吾吾不应,说路况不好,确实,当年可没有现在的交通条件。但是张国华不管这些,他瞪起眼,说:现在是战时,一切都得为了前线,丝毫不给侯杰留情面。侯杰想尽办法,叫上足够的人手,找了很多骡子、马匹,踩着溜滑的雪地花了十多个小时就把炮弹送上去了。

张国华这种说一不二的性格大概也是他带领的部队总是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鉴于对敌军的情况不熟悉,上面要求张国华绝对不能轻敌,要把死猫当成老虎打,做到万无一失,不会出现因轻敌导致的失败。而作战方法上张国华和军委又发生了冲突,他主张直接打敌军的主力部队,扰乱对方的布局,军委则认为这种方法太过冒险,主张一个点一个点的打。两种方案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最后由毛主席拍板,说:“让他打嘛!打不好大不了重来!”于是,就这样定了张国华的方法。毛主席说张国华是前线的指挥,既然自己定了策略就让他打,毛主席敢信人,敢用人,我觉得这就是毛主席的个人魅力之一。

而张国华征得了毛主席的同意后信心更足了,找准时间就向印军发起了攻击,对方毫无防备,有的人甚至还穿着睡衣就被俘虏了。我方将士持续进攻,但是在前进的途中遇到了极为险阻的高山,攀爬翻越起来很困难,正巧张国华发着高烧,他的警卫员要用担架抬他走,被他坚定的拒绝了,战士们奋力作战,自己当长官的怎么能偷懒呢!他的以身作则也大大的鼓舞了士气,没有什么比军队上下团结一心更能增强战斗力了。

两天之后,号称印度王牌旅的这支队伍就彻底失败了,一名旅长达维尔准将被我军俘虏,另一名旅长辛格直接被击毙,张国华没有辜负主席的期望,真的用他自己的方法领导我军将士获得了胜利!而在为期一个月的自卫反击战中,我国将士依旧是大获全胜,敌军伤亡、被俘的人数有超过七千人,我方伤亡总共没有超过一千五百人而且没有士兵被俘。这让印度军方十分震惊,为了守城连交警也配发了军事装备,但是我国从来不是仗势欺人的人,没有在这种必胜的局面下去继续攻打他们国家,确定自己的领土安全之后就撤退了。

战后,毛泽东对张国华在中印边境一战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你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

从1962年至今,50多年了,中印边境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取得与这一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场战争,让张国华打出了名声,有印度军官甚至将他称为“中国的战神”!

文|峰揽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