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甲午大东沟海战后,李中堂“保船避战”错了吗?

李鸿章

在甲午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官兵浴血奋战、战斗到最后一刻,迫使日军企图围歼大清海军主力的计划破产,不过由于装备老化、长年得不到补充,最终还是元气大伤。此战之后,“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覆灭了。

关于这支水师的命运,直至今天,仍有许多人把它归结于李鸿章的“保船避战”,但真的是吗?

其实,在此次海战后,北洋水师的五艘战舰被击沉,主力定、镇舰虽在,但也和幸存的战舰一样,都已伤痕累累,整支舰队的战斗力值得商榷。而相对于损失较小、原本军舰总吨位就比北洋水师多的日本联合舰队,优势更明显。如果再次出战,结果大家自己想象一下。

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的创建者李中堂,当然不愿意看到这支耗费自己大量心血的舰队就此葬送,希望能多保留下一些战舰作为对日本的战略威慑,这就是“保船避战”缘由。希望损失惨重伤的北洋水师利用军港应对来犯的日本舰队,为日后的发展多保留下一些种子。这可能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这看似不错的策略为何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关键是战场上是瞬息万变的,李中堂并没有亲临前线,只是自己认为应该这样,并没有给前线将领更多的根据战场的变化来发挥自己的指挥才能。

我们来看看李中堂保船避战电报原文。

1894年9月28日,令丁汝昌“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后专在北洋各要口巡击,倭犹有忌惮也。”

1894年9月29日,再令丁汝昌“师船速修,择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张声势。”

1894年10月2日,又令丁汝昌速将“定远”、“镇远”修整出海,指出“此二船暂往来威、旅间,日运兵船必不敢深入,关系北洋全局甚大。”

1894年10月6日,电示丁汝昌:“鄙意出海可相机趋避,遥为牵制,彼运兵多船,稍有顾忌,当不敢深入也。”

1894年10月9日,电丁汝昌:“水师六船,何日出巡?须往来旅、湾之间,俾彼大队运船稍有牵制。”(《李鸿章全集·电稿》

1894年10月28日,电告丁汝昌“相机探进,不必言死拚。”

1894年11月6日,电示丁汝昌:“敌踪距旅若干里,旅本水师口岸,若船坞有失,船断不可全毁。”

1894年11月8日,又电丁汝昌:“旅顺警急,朝旨严催派兵往援,并令章高元八营渡海,唐仁廉赴旅督守。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成海,坐视溃裂?”

1894年11月22日,旅顺失守。11月27日,李鸿章电令丁汝昌等海陆将领:“旅失威益吃紧,湾、旅敌船必来窥扑,诸将领等各有守台之责。若人逃台失,无论逃至何处,定即奏拿正法。……有警时,丁提督应率船出,傍台炮线内合击,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损失。”

1894年12月25日,电丁汝昌:“昨早成山报:日兵轮一在龙须岛,有小火轮欲度兵上岸。……应速统现有师船赴龙须岛、成山一带巡探,如日船少,即设法驱逐,否则,听其由后路包抄,则威危,而兵船无驻足之地,弟获罪更重矣。”

1895年1月13日,又电丁汝昌等将领:“倭如犯威,必以陆队由后路上岸抄截,而以兵船游弋口外,牵制我师。彼时兵轮当如何布置迎击,水陆相依,庶无疏失。

1895年1月22日,李鸿章电令丁汝昌:“口外有无敌船?若敌船少,应出击,多则开往口门,与炮台夹击。

1895年1月23日,李鸿章电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拚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哪是一个优秀战略家应该做的事?

此外,被李中堂寄予厚望的大清陆军的表现也让人失望至极。当时,大清在朝鲜驻军从汉城一路败到国内。而国内的驻军也无法稳住阵脚,多处重要港口要塞失守。日军以海陆并进攻入了北洋海军最后的大本营威海卫,致使本可以振兴华夏的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不过,最后还要说一点。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人是倾全国之力来侵略中国,而主持大清作战的只是李鸿章一人。可以说是,李中堂一人对付全日本。

清政府内斗到这样的程度,北洋水师怎能挽回败局!

(欢迎关注号“新史记”:xsj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