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二战时期希特勒进攻苏联的真正动机,在这里

“二战”期间,莫斯科战役是德国在地面上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标志着闪电战的终结,靠着这一战术,希特勒和他的国防军曾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半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正是在苏联,希特勒作出了第一个命运攸关的决定。从政治层面上看,最初进攻苏联的决定大概才是所有决定中最为致命的。因为现在我们的对手空前强大。在无边无际的东方,我们再也无法轻松取胜了。

(图)希特勒和军官们

对于这个新对手,我们有很多领导人都大大低估了。一部分是出于无知,因为他们当中一些人既不了解苏联民众,也不了解苏联军队。许多指挥作战的高级军官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在西线作战,从未参加过东线的战役,他们对苏联地理因素以及苏联士兵的顽强将要带来的挑战一无所知,但却忽视了专家的警告。

拿破仑曾经说过,加入军队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这当然不完全正确,拿破仑皇帝喜欢夸大其词。但是一位将领的才智至少有一半是用来应付意料之外或者不可预测的情况的,而另一半则是对常识的掌握以及细致的参谋工作的,这个说法则是正确的。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只有在对相关人物进行了解后才是合乎情理的,否则便难以讲通。

本部分内容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我的个人笔记和回忆。1942年1月之前,我是冯•克鲁格元帅的参谋长,他负责指挥前线中部战区的第4集团军。我还可以查阅第4集团军冯•温斯科夫斯基(von wienskowski)少校在此期间所写的战争日志,这是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但在讨论莫斯科战役之前,我觉得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战争的背景以及这一场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

(图)希特勒在阅军

希特勒与东线

1940年1月,希特勒的私人副官施蒙特(schmundt)将军告诉了我他最近与希特勒就苏联问题的几次谈话。我当时记录下了与施蒙特的谈话内容。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冬天,那时候苏联还是一个友好的中立国家,希特勒对于苏联的态度可以做如下总结。

1918年奥匈帝国的分裂意味着俄国的世仇以及欧洲对抗东方的传统堡垒已不复存在。魏玛共和国10万人的军队也无法对俄国构成任何威胁。然而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苏联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即使在和平时期军队数量也超过100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加强军备。这一切均发生在1935年德国重新武装之前,因此不能够被视为苏联对希特勒恢复征兵制的回应。那么,这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到底有何目的?希特勒只有一个结论:斯大林想要征服整个欧洲。现在德国国防军是苏联红军和欧洲之间唯一起作用的屏障,因此希特勒认为,消除来自东方的危险并将逐渐渗入欧洲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赶出欧洲是德国的使命。他一直密切关注着这方面的事态发展,并准备在必要时采取行动。

正如我所说的,这便是1939年至1940年冬天希特勒的态度。必须意识到的是,希特勒并非一个现实的政治家。他从不将政治视为对某个明确目标清醒的追求。对他来说,政治是个梦,而他这个梦想家忽视了时间、空间,也忽视了德国的有限力量以及德国在这个星球上只是一小块地方的事实。我们可以猜测,波兰战役后不久他的梦境便已被东线占据了。他甚至有可能在这个梦中看到辽阔的东方领土就像几个世纪前那样,实现了现代的“日耳曼化”。而他的梦里没有出现的是无尽的平原、破败或者根本不存在的道路、巨大的沼泽和广袤的森林、散布在各处的贫困村庄,还有最重要的,坚忍顽强的苏联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只是西线的一名列兵,对于东线的战事状况一无所知。

(图)保卫列宁格勒

在波兰、挪威、法国和巴尔干半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后,希特勒深信自己可以像打败其他对手那样轻松打败苏联红军。很多人都向他发出了警告,但希特勒对所有这些警告都置之不理。1941年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东线作战的冯•伦德斯泰特元帅曾询问希特勒是否明白进攻苏联意味着什么。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和他的总参谋长哈尔德(halder)将军也向希特勒发出了劝告。此外劝告希特勒的还有肯斯特林(kstring)将军,他在苏联生活了数年,对苏联以及斯大林的情况都非常了解。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希特勒就是不相信他们。

在1940年的夏天,希特勒第一次认真计划对苏联发动进攻。

他的动机有两个:

一是在苏联进攻德国前先发制人;

二是为德国过剩的人口抢得生存空间。

此事只有级别非常高的政府或军队的领导人才能知晓。

这一计划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德国与英国之间是否能够实现和平,对此希特勒仍然抱有希望。希特勒明白,只有西线安全时,他在东线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两线作战最终都会给德国带来灾难。但是当英国拒绝与纳粹德国议和、最基本的条件已不具备时,希特勒却没有放弃他在东线的冒险想法。他坚定地调转船头,驾驶着这艘德国巨轮径直驶向了灾难的暗礁。

他政治上的决定是在1940年秋天莫洛托夫对柏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作出的。莫洛托夫提出了苏联对巴尔干和其他地区的若干要求,但这些要求都被希特勒粗暴地拒绝了。尽管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合作“瓜分”了波兰,但苏德两国政府并没有实际性的接触。两国之间的关系礼貌而冷淡,并建立在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基础之上。然而苏联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关系要更糟。一年前苏联进入芬兰时英国几乎要对它宣战。现在希特勒决定完成英国的未竟事业。作出了这一致命的决定后,德国便已注定要输掉这场战争。

▌摘自《远去的胜利:德军前线将领二战回忆录》,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授权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