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战牌”在中国古战场出现过吗?是否真的顶用呢
《说岳全传》中,岳云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少年英雄,他的出场,非常有意思:
说,岳飞和金兀术各率大军相持于牛头山上,战事陷入僵局。金兀术为速战速决,派军师哈迷嗤回国搬勇猛过人的金蝉子前来助战;又派部将薛里花豹冒牛皋之名前往岳家庄,企图诱捕岳飞家眷,逼使岳飞投降。岳飞的儿子岳云一下子就识破了金兀术的奸计,和岳家庄众少年奋起抵抗,杀了薛里花豹。得知牛头山军情紧急,岳云率岳家众少年奔赴牛头山,看到了父亲在营帐前挂出的免战牌,大感不忿,挥锤击碎了免战牌。岳飞为了整肃军纪,下令将岳云斩首。时值金蝉子又来叫阵,宋军连日来都败在金蝉子手下,无人敢应战。这种情况下,岳云请求父亲让自己戴罪立功,提锤上马,和金蝉子大战三百回合,最后奋起神威,一锤将金蝉子打落马下,大获全胜,解了牛头山之危。
这个情节充分地展示了少年英雄岳云的神勇盖世、天下无双。
但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岳飞在营帐前挂出的免战牌是个什么玩意?这个牌牌是岳飞独创还是古已有之?抑或历史上从来没有、只出现在戏曲小说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得从中国古代战争规则说起。
三皇五帝的事多出自神话传说,不能当作历史。从西周共和行政第一年算起,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有系统文字记述时代,中国算是进入了“信史时代”。
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就应该从这儿算起。
在西周初年,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制定了一套完备而严谨的典章制度和礼节仪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成为调整社会生活的根本规范。
公元前722年,北方少数民族犬戎攻入镐京,周平王东迁,西周灭亡,进入东周。这个时候,尽管诸侯坐大屡抗王命,但大家都是“兄弟之国”、“甥舅之国”,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共主”,周礼仍然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尊王有朝聘礼,外交有会盟礼、战争有军戎礼。
国学泰斗钱穆先生说:“当时国与国间交涉往来,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一切礼文来维系。”
这里,就说一说战争中的军戎礼。
这个时期的战争参与者都是贵族,身份最低的也得是一个“士”。所谓“战士”一词就因此而来。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参战的,这些人只能参与战争的后勤保障工作。所以说,这是贵族的战争,必须讲究贵族礼仪、贵族风范。
比如说,战争的开始,必须经过宣战环节。您要打仗,可以,但必须先发布宣告,先礼后兵,禁止不宣而战,绝对鄙视偷袭一类行为。
宣战的程序是这样:先是向对方宣布绝交,然后派遣使节到交战方请战,交代清楚之所以要交战的理由,约定日期会战,共同选择一处比较平坦,比较宽阔的土地作为战场。
派使者到敌方请战,这对后世来说,不啻于送使者上屠宰场。但在春秋时期,使者都是很安全的。因为大家都恪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信条。而且,使者代表的是国君,杀了使者等同于杀国君,势必会引起公愤,招致天下唾弃。
如果请战通过,则战争就会开始;但请战没通过,那么战争就打不起来。
由此,免战牌就在这个环节诞生了。
当然,有人会奇怪:人家来请战,您有拒绝的可能吗?
有的。那时候讲究的是“师出有名”,这战争不是说打就能打,其中明文记载的限制就有“不伐丧乱”、“不加丧,不因凶”、“禁灭同姓国家”等等,即不允许乘敌国国君去世或闹灾荒等重大变故之际发兵攻打,国君同姓的国家不能互相攻伐。
另外,在战争中,无论哪一国的国君,都会得到敌我双方战士的尊敬。
比如说,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军主将郤至在战斗中三次遭遇到了楚王,他二话不说,立刻跳下战车脱帽行礼。看见对方行礼,楚王也不能没有表示,让大臣赐一张弓给郤至。郤至当然不能接受,只是行了三个肃拜之礼,然后找楚将对决去了。
这个时期的战争主要在于迫使对方屈服、或报仇雪恨、或争霸、或宣示国威。形式类似于一种竞技,目的不是消灭对方,吞并其土地、夺取其财富。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楚将子玉就这样对晋文公说:“让我和您的将士打斗游戏一番,您在车上慢慢欣赏就好了。”(原文是“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直接把战争说成了尚礼的游戏。在宋文公十六年,楚庄王围困宋国都城五个月,城中粮尽,宋国国相华元出城拜见楚军主将子反,说,你们不能再围困下去了,我们没有粮草了,认输了。子反于是向楚王报告,夸张地说,城里面饿死了很多人,百姓析骨而炊,易子而食。楚王听了,鼓掌说,行了行了,我们剩下的粮食也不多了,收兵!
所以说,尽管史书定义了“春秋无义战”,但春秋期间的每场战争伤亡数目一般都不大,无怪乎清人顾炎武在研究春秋的战争后说:“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车战之时未有杀人累万者。”
战争中还规定了“兵以鼓进”、“未成行列不击”、“不杀俘虏”等作战原则。
正是由于有了“兵以鼓进”原则,才会有曹刿论战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高论。齐鲁两军对垒,齐军击鼓要开始攻击,但鲁军没有击鼓回应,那么齐军就不能发起进攻。
不过,春秋末期,宋襄公严格遵守了“未成行列不击”的战争规则,一定要等对方摆好阵势才开打,结果吃了大亏,遭到了国人的指责,这只能说是规则已经被其他人玩坏了。
至于“不杀俘虏”这项,内容极其宽泛的,捉到了俘虏,不能杀,还要提供吃喝、礼送出境,程序太麻烦。所以,在战斗中能不捉俘虏就不捉,直接驱赶他们走就好。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了,四散奔逃。其中,一辆晋军战车在败逃过程中陷进泥坑里,马也不听使唤。在后追上来的楚军也不能装作没看见,只好跑过来帮忙,帮晋军修好车轭,再继续追赶。可晋军战车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没几步又坏了。楚军只好不厌其烦地帮他们修好,然后再追。但追了到五十步就遵守规则不追了。吃了败仗的晋军不忘调侃一下楚军,说:“我们晋国很少打的败仗,对逃跑没什么经验,还是你们楚国人对逃跑比较在行。”
不难看出,贵族战争的原则就是:点到为止。
钱穆先生因此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使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大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
话说回来,既然免战牌出现在崇尚礼义的春秋时期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在以杀伤对方来目的的后世残酷的战争中还有没有出现的可能呢?
还是有的。
岳飞挂免战牌的事虽然出自于戏曲小说,但与岳飞挂免战牌类似的情节在历史上还是屡见不鲜。
比如刘备东征,遇上了一天到晚龟缩在营寨里的陆逊。史书虽然没有明确交待陆逊挂没挂免战牌,但刘备只能干瞪眼地跟人家干耗。
本来,对这样一场敌我双方都倾力以搏的大战,如果彼此都是有备而来,都对胜利充满信心,就会同时追求缩短战争周期、减少战争消耗的目的,一般情况下,两军相遇就会列阵对打。
但因有一方觉得自己战力不足或者有某些其他的战略意图,就采取通过“免战”的方式来拒绝出战。
当然,另一方可以单方面直接进攻。
但在古代的攻防战中,往往防御的一方会比较占天时地利的优势,军营一般都会根据地形地势建设,而军营的外面会密密麻麻插满鹿角尖刺,在尖刺后面,撒满棘藜,再配备有弓弩手,盾牌兵,长枪手……这一层层密不透风的防守,在双方军力对等的情况下进攻的一方很难达到预期的战争成果。
反过来,营寨扎得不好,下场就会很惨了。
上面提到的刘备,久攻陆逊不下,为了避酷暑,移师到密林中结营,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尽了争天下的赌本……
营盘结得结实,就拥有了挂免战牌的资本,无惧敌人的攻击和挑衅,牢宾地掌控着战争的节奏。大唐开国,李世民在高墌城外就扎稳了营寨,以“免战”的方式避开了西秦薛仁杲的锋芒,让战争的发展方向始终按照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进行,从而夺取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