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该上将曾乞讨为生,过程惊心动魄,乞讨经历造就朝鲜战场一大功绩

1995年李聚奎上将因病去世,享年91岁,中央军委刘华清、张震上将撰文评价,云:“功高德也高”。

的确,李聚奎为人实诚、人品爆表,堪称将军中“圣人”,与之同时代的将领都称赞他是我军开国将军中的“将圣”。

众所周知,陈赓大将生性幽默活泼,喜欢开玩笑。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军衔前夕,陈赓故意捉弄李聚奎,他装出满脸遗憾的样子,对李聚奎说:“老李,你够到大将的资格了。我不够格,我在红军期间没有当到师长,唉,唉唉。”

当时授大将的人要求最低是红军时期的师长,李聚奎曾经担任过红一方面军一师师长。而陈赓在红军时期是担任师长的,是红四方面军红十二师师长,他这么说,是故意逗李聚奎。

李聚奎在1955年担任了我国石油工业部第一任部长,离开了军队,对自己是否授衔并不在意,却对老伙计陈赓的事非常关心,听陈赓说就因没在红军时期担任师长而无缘评大将,大感惋惜,连问陈赓还有没有什么补救措施。

陈赓一本正经地说:“老乡啊!别人都说你是老实人,过几天我给徐立清说,我当过师长,我是接替你的红一师师长。你就这么说。”

李聚奎听了陈赓的话,没有半点怀疑。改天,他主动找到徐立清,涨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陈赓是、是接我的师长一职。”接着强调说:“陈赓是老黄埔了,是毛主席的爱将。当年陈谢兵团是立了大功的。他不授大将谁授大将?”徐立清当然知道陈赓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红十二师师长,看到李聚奎脸红耳赤的样子,立刻明白这是陈赓的恶作剧了。

陈赓后来在徐立清嘴里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感动。

授衔那天,毛主席见到了陈赓,故意幽他一默,风趣地:“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我看蒋介石给不了你大将军!”

陈赓“啪”地向主席立正敬礼,然后正色回答说:“我的大将军可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我的。”

李聚奎的实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李聚奎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今涟源市龙塘镇新石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7岁就开始读书,在开国上将中算得上小知识分子。1928年7月,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李聚奎却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并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

他在第一次党小组会上就斩钉截铁地说:“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平江起义之后,国民党军队对起义部队疯狂“围剿”。起义部队处境危急。

有一天,部队退到一个叫白沙的地方,彭德怀集合部队讲话。突然,站在前排的一大队队长雷振球劈手夺彭德怀警卫员薛洪全手中的驳壳枪,扣动板机,要射杀彭德怀。危险出其不意地出现,大家都没有防备,全惊呆了。站在部队前面的李聚奎却反应奇快,一个虎跳,双手按住雷振球的肩膀狠狠往地上掼去,及时救下了彭德怀,扑杀了雷振球。

多年后,彭德怀授了元帅,大家都感慨地说是李聚奎从枪口下为我军抢回一个元帅。

每听到这些,李聚奎总是淡淡一笑,从不作任何补充,也不张扬。

李聚奎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前往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师,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李聚奎清清楚楚地记得:“毛主席穿一件不太干净的中山装,没戴帽子,一边讲话,一边吸烟,走过来,走过去,一口很随便的湖南腔,讲了许多革命道理。”

随后,朱德给红军官兵训话:“当红军要有三条,一不要钱,二不要命,三不要家,有这三条才能当好红军。”

对于毛泽东和朱德的话,李聚奎铭记终生。

1933年2月,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李聚奎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生俘敌师长李明。

战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高兴地将他抱了起来,高呼“红军万岁!”

当年8月1日,李聚奎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表彰,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9月,李聚奎担任红一军团第1师师长。短短一月之后,红军被迫长征,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负责带领部队在前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李聚奎毅然挑起重提,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

在大渡河,正是李聚奎的巧妙组织,产生了著名的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克服困难,打开北上通道,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建立了奇功。

强渡大渡河的红军十七勇士后来成为了家谕户晓的英雄人物,而强渡大渡河的直接指挥者李聚奎师长却鲜有人知。

有人劝李聚奎写一篇回忆录,李聚奎笑答道:“那场战斗,体现的是红军的战斗精神。多少年以后,也许我们许多人的名字都会被遗忘,而红军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却必将流芳千古!”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两河口会合。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会后李聚奎率领红一师随军团首长北上。

8月中旬,在毛儿盖,党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告诉李聚奎,军委决定调李聚奎到红四方面军去担任三十一军参谋长。李聚奎非常不舍得离开红一方面军,不舍得离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周恩来便和他作了耐心的谈话,讲明了搞好一、四方面军的团结的意义。最后,李聚奎听从了军委的安排。

这一次工作上的调动,使李聚奎在一年之后成为了全军总数为21800余人的西路军中的一员。

西路军西征是红军史上一次令人心痛万分的惨败,基本全军覆灭。

时任红九军参谋长的李聚奎孤身一人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避开了敌人的搜查,在天黑后,才拖着伤脚从山上摸下,闯入了一个村子。

村子里一位身穿破羊皮筒的老乡拉他进屋,告诫他说:“马家军盘查得很紧,见到红军就抓,你必须换掉一身衣服。”

老乡家徒四壁,唯一“值钱”的就是自己身上满是破窟窿的破羊皮袄,但他还是脱了下来,给李聚奎穿上。

第二天,李聚奎走的时候,老乡还找来了一顶西北农民特有的毡帽子,给他戴上,再给他塞上一根棍子,成了个十足的“叫化子”样。

在一座小破庙里,李聚奎遇上了两个躲在那儿抽大烟的人。

这两个人自称是马家军的副官,要捉李聚奎。

李聚奎虽然看穿他们并不是什么“马家军的副官”,但自己孤身一人,脚又有伤,枪里又没子弹,虎落平阳,只好咬定自己不是红军,低声下气地求他们行行好,放自己一条生路,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二块钱给了他们。

那两人看李聚奎的确实没有什么油水可榨,就拿了钱走了。

离开了小庙,李聚奎沿路听说了马家军到处残杀红军的消息,便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一个偏僻无人的地方清理身上的东西。

他的身上只剩下一支空枪、一枚二级红星奖章和一个指北针。

为了不让枪落在敌人手里,他把枪拆散,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丢到草丛里;红星奖章则藏进了一个树洞;指北针是从俘获的敌师长李明手里缴获的,要找红军、找党没它判明方位可不行,李聚奎把它塞进皮袄的破洞里,沿着河西走廊北侧向东走去。每夜凭借指北针摸黑走上二三十里路,白天找个地方隐蔽起来。

就靠这个指北针,李聚奎在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红军、找到了党,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拍着他的肩膀,动情地说:“你是虽败犹荣!”

全国解放后,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由于敌机疯狂轰炸,昼夜封锁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线,致使志愿军的口粮和副食供应难以及时得到补充。而且即使有时得到补充,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饭,敌机发现哪里有炊烟,马上就会狂轰滥炸。加之战事紧张,战士们常常也来不及做饭。

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的李聚奎根据自己千里乞讨返回延安途吃讨来炒面的经历,提出了用炒面作为志愿军干粮的建议。

嘿,可真别说,这一招,就把天大的问题解决了。

彭德怀司令员让洪学智副司令员起草一份给中央军委和东北军区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因敌机破坏,昼夜不易生火做饭,夜间行军作战,所有部队对于东北送来前方炒面颇为感谢。请今后再送以黄豆、大米加盐制的炒面。”

一时间,“一把炒面一把雪,夺取战斗新胜利”、“打过三八线,凉水拌炒面”等等口号,成为了志愿军最流行的口号。

炒面很快就解决了志愿军的粮食问题。

分管后勤工作的洪学智副司令员激动地说:“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1951年6月,美国远东空军副参谋长达尔•阿尔其尔准将在谈到我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问题时,不无钦佩地说:“在朝鲜的美军司令官们经常说,他们希望在战争结束后,能会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共军的后勤部部长。”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时,李聚奎已经任石油工业部部长,脱离了军队,没有参评。但1958年,李聚奎又回到了部队,该给他评军衔了,但,应评什么军衔呢?这成了组织上的一个大难题。

比如说,谭政大将在红军时期就李聚奎的部下,当时李聚奎为红一师师长,谭政是红一师政治部主任、政委。而李聚奎从石油工业部部长改任总后勤部部长,作为总后部长,又有之前的资历,是完全可以评大将的。

但是,大将军衔数量不便再轻易增加。

没办法,总部准备派人去做李聚奎的工作。

谁也想不到,李聚奎先一步托人传话了:“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

毛主席看到了李聚奎任上将的报告大为赞赏。

这样,李聚奎最终成为了共和国的开国上将。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将军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弥留之际他将儿女们叫到了床前说自己的遗言:“我,一个老共产党员,一辈子为信仰奋斗,没有个人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