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一战华工流血流汗却遭歧视,看了之后才知道中国强大多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英法两国政府的征召和中国政府的安排下,远涉重洋,作为苦力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为协约国集团的所谓文明之战贡献苦与力。
随着战争的演进,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仅仅1916年7月发生的索姆河之战,英军伤亡就达40万人。
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的协约国兵员锐减、劳力奇缺,难以为继,这时有人提出:“为什么不用中国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
北洋政府与法国达成协议,由袁世凯的心腹梁士诒控制的惠民公司专门负责招募及运送华工。英国人则利用其在山东威海卫的租借地,并利用教会网络,悄悄地在山东和河北两省招募中国人。
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选拔后的华工被集中在威海卫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等待乘船离开中国前往欧洲。
欧洲战场上,华工们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
然而,华工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比例的,1919年的英国议会会议备忘录也不得不承认:“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担当了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甚至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未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