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最后时刻—天京保卫战
安庆失守,陈玉成被降职守庐州。不久,他又被迫放弃庐州北走寿州,不料却遭诱,最终被清军杀害。自此,太平军在皖北的防务瓦解,只能依靠李秀成等新开辟的苏浙地盘支撑危局。
天王洪秀全与随从在南京城,1864年,铜版画,法国画刊“le monde illustre”刊载。这是西方人描绘太平天国领袖及其随扈最为清晰完整的图画。网络图
1862年2月,曾国藩开始调兵遣将围攻天京。而此时李秀成全力正在进攻上海,与李鸿章淮军及洋枪队展开激战。
曾国荃率先出战,亲率大军陆续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等天京外围据点,直逼雨花台。与此同时,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贞干也率军赶到。
天京直接进入湘军的炮火射程内。
六百年风雨沧桑的明城墙。网络图
洪秀全完全没有料到湘军来得如此之快,一日内连下三诏催李秀成火速回援。
李秀成没办法,只得停止进攻上海,亲率二十余万太平军回援天京,拉开了天京保卫战的序幕。
当时,在兵力上,李秀成超过湘军数倍;装备上,太平军配备先进的洋枪洋炮。
雨花台湘军--李秀成首先想要消灭的敌人。
打得曾国荃胆战心惊,一度打算突围逃跑。不过太平军也屡攻不克,即使挖地道也失败了。
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湘军炸塌龙脖子城墙图。网络图
这一战,一共持续了四十六天,湘军伤亡数千,“惊心动魄,深虑难以持久”,只能凭重重叠叠的深濠坚垒进行顽抗。曾国荃面部被打伤,差点连命都搭进去,曾国藩哀叹“心已用烂,胆已惊破”。
由于彭玉麟水师冲破太平军包围圈,被困雨花台的湘军可以得到饷械兵员的补充。反而是李秀成的二十万大军既缺冬衣、军粮等,将士饥寒,部将领又不能同心协力。
李秀成只好下令撤军,入天京;而李世贤则率部退秣陵关。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洪秀全又命李秀成率军渡江袭击湖北,想再次围魏救赵。尽管李秀成极力反对,但又不得不执行。
湘军识破了洪秀全的战略意图,在太平军进入皖北后,坚守不出。太平军屡攻不克,且此时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十余万军队缺粮少衣,处境日艰。几个月后,李秀成只得率军东返。
但是,此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至三万余人,洪秀全又多次诏令李秀成回援。致使李秀成急于撤退,没有时间组织掩护,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的太平军非常多,最后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一万五千人。
不久,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兵折将两万余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 加渺茫。
更为紧急的是,太平军辛辛苦苦开辟的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至1863年11月,湘军攻占了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全部要点。
李秀成向洪秀全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拒绝了。
翌年3月,曾国荃部完成了对天京的合围。
1864年,清军收复天京。1869-1870年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来到南京,很多“被毁坏的街道空无一人”,他拍下一群苦力在寺庙旁劳作的照片,监工是一位身穿长袍的和尚。网络图
同年6月1日,洪秀全病死,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忠王李秀成摄政。天京人心动荡。
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制高点--龙脖子,并在上面筑炮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铺路。
李秀成见见状,在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企图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不料被识破。
半个月后,湘军完成攻城准备,齐集太平门外开始攻城,并用地雷轰塌城墙,攻入城内。
城内十余万人太平守军大部分战死,一部自焚,无一投降。不久,李秀成被俘,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
(欢迎关注“新史记”号:xsj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