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抗战中414位中国将领战死沙场为国捐躯

·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牢记悲壮历史,坚守世界和平。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有无数的抗日志士和将士为国捐躯,壮烈牺牲。有的资料表明,中华民族捐躯的将领至少有127位;也有学者考证,为国捐躯的中国军队将领有212位。近些年来,经海峡两岸学者努力,分别考证,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抗日将领共有414位。其中,中共武装力量将领206位,国民党武装力量将领189人,民众武装力量将领19位。

在国民党武装中,包括57名牺牲后被追认的将领。在国民革命军中,旅以上职务军官可被授予少将,全面抗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除极少数相应职务者被授予军衔外,大多没有被任命和授衔。也有学者考证,国民党军队殉职的旅以上军官为217位。公允地说,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军队和国民党军队殉职的旅以上军官大体相当,前者略多。

在189位殉国的国民党将领中,时为国民革命军军长,或上将或被追晋上将者有12位,按牺牲时间顺序,他们是:佟麟阁,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赵登禹,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师长;郝梦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饶国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集团军师长;王铭章,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军师长;冯安邦,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二军军长;张胥行,国民革命军第一战区长官部参谋长;陈安宝,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张自忠,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维源,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周复,国民革命军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李家钰,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

如果说,过去人们对这些英烈尚感陌生的话,那么,如今人们对他们的名字越来越熟悉了。现在,大陆抗战史学者也不讳言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作出的贡献,不讳言那些阵亡将士创造的业绩。张自忠是抗日将星中职位较高的一位。这位出生山东的热血男儿,早年曾参加冯玉祥部队,1933年长城抗战,时任前线总指挥。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中,先后任军团长、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省宜城率部对日军作战时,张自忠中弹殉国,时年50岁。如今,北京、天津、上海、济南、武汉等城市,均有以张自忠命名的街道。

对张自忠这位著名的抗战将领,中国共产党人充满了崇敬。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在百忙中专程看望了张自忠的母亲,向老人家表达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对抗日英雄张自忠的崇高敬意。过去,有人认为,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殉国将军最多,尤其牺牲的军职上将者,非国民党军队莫属。然而,如不带偏见地研讨抗日战争史,人们注定恍然大悟,原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中,为抗日献身的军职干部,已超过国民党。他们虽未被授予将军军衔,却是光耀民族历史星空的将星。

按牺牲时间顺序,共产党军队中,正军职以上干部18位,他们是:童长荣,东北东满游击队负责人;张文偕,东北革命军第四军政委;胡泽民,东北中国国民救国军副总参谋长;朴翰宗,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参谋长;夏云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王德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理琪,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李学福,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军长;李延平,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洪麟阁,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兼第—路军总指挥;祁致中,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汪雅臣,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魏拯民,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政委兼副总指挥;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兼副总指挥;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许亨植,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柴世荣,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

以上这些英烈,不包括曾任共产党军队中副军职、师职,按国民政府可追授上将的将领们。如:新四军著名抗日将军彭雪枫,1907年生,抗日战争中,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还有: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副军长张甲洲、抗日同盟军总指挥部参谋主任武止戈、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第一师师长杨太和,以及众多身为共产党员的军、师职干部和当时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干部。

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曾经追晋的陆海空军少将有57名,如:“八一四空战”英雄飞行员高志航、率八百壮士抗击日寇的团长谢晋元等。这些将军牺牲时,大都为国民革命军中团长或相当团长职务的军官。而众多八路军、新四军、抗日联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部队中,牺牲的团长和相当于团长职务的军官,却没有在追晋范围,这显然有失历史公允。从这一点上说,将抗日的国共军队旅以上军人视为将领,理所应当,恰如其分。

如今,海峡对岸的同胞,尤其是不持历史偏见的严肃史学研究人员,也这样坚持认为。在全民族抗战中,民众自发组织的武装力量发挥出巨大作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最艰难的日子,这些武装队伍或热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或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引领,在各地燃起抗日烽火,与正规军、游击队等一道,陷敌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人们不会忘记领导这些武装力量的先烈们。

他们主要有:徐达三,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八路军司令;田霖,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司令;白子峰,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副总司令;景振卿,东北民众救国军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邓铁梅,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张锡武,黑龙江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司令;孙永勤,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军长;苗可秀,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参议;唐聚五,东北游击司令等。

这些众多将领的姓名,人们十分陌生,甚至闻所未闻。令人感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可谓每个公民耳熟能详。然而,人们却不知道,最早参与创作《义勇军抗日军歌》的词作者,是两位同胞兄弟、民间抗日将军:孙铭武、孙铭宸。

孙铭武、孙铭宸,分别于1889年和1894年生于辽宁省清原县。“九一八事变”当天,孙铭武目睹国耻,失声痛哭,面见东北军黄显声将军,要求抗战。黄显声面对国民政府不抵抗命令,痛心地说:“我是坚决抗日的,可我要执行命令,你可回去组织民众,组织义勇军抗日!”在黄显声的帮助下,孙铭武变卖家产,购置枪支,策动辽宁地方武装,与弟弟孙铭宸组织起了义勇军。

1931年10月,起义前,他们二人在自家的孙家大院,创作了《义勇军抗日军歌》:“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战斗。”这支由孙氏兄弟领导的队伍,开始只有四百多人,但很快发展到千人,其战斗足迹遍及辽宁、吉林的新宾、清原、柳河、通化、桓仁等地。

1932年1月,因寡不敌众,孙铭武等20多将士,被包围于柳河杀害。孙铭武为儿子留下遗言:“父今为国而死吾子必继父志,父死九泉瞑目矣。”孙铭武牺牲后,孙铭宸率部与敌激战3天3夜,部队被打散后,他赴北平,在救国会帮助下,重建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后在天津被捕,敌人用尽酷刑,孙铭宸大义凛然,惨遭日军杀害。但愿今后国人,在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记得这两位《义勇军抗日军歌》最早的创作者,他们用生命与热血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414位将领中,据不完全统计,有20多名将领面对强敌,宁死不屈,慷慨赴难;有40多名将领在与日军血肉搏杀中,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他们都以壮烈之举,书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七七事变”后,中国掀起全面抗战,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将军是佟麟阁。1937年7月,在北平南苑保卫战中,佟麟阁率部与日军短兵相接,遭敌机轰炸英勇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为纪念佟麟阁,将原来的北京市宣武区国会街,改为佟麟阁路。然而,多年来,许多人不知道,自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第一位牺牲的将领是滕久岳。滕久岳殉国前曾任陆军上海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牺牲时年仅33岁。滕久岳,1919年,毕业于贵州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历任黔军排长、连长、营长。黔军曾被人谑称为身不离烟枪、火枪的“双枪”军,滕久岳对旧军阀部队时有不满。1926年,毅然脱离黔军,赴广州投奔国民革命军,曾先后任中央军校潮州分校教官、潮州警备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后调任十九路军。

1932年1月28日,日军借口保护侨民,向上海闸北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猛烈进攻。驻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抗日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的率领下,和上海市人民—道同仇敌忾,奋力抵抗。2月4日上午10时,日军集中飞机24架、军舰13艘,向吴淞要塞中国守军发起进攻。顿时,吴淞变成一片火海,中国守军阵地布满丈余深的炮弹坑。此时,滕久岳坚守阵地,指挥炮兵猛烈反击。—枚炮弹片击中他的左臂,鲜血流淌不止。卫兵请他暂时离开危险的阵地,滕久岳大声喊道:“我辈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速还炮杀敌!后退者枪毙!”他的话音未落,敌炮弹片炸掉了将军的右手,穿透胸膛,将军当场壮烈牺牲。

滕久岳殉国后,蔡廷锴悲愤写下“血战吴淞”条幅,以志英灵,激励将士。1984年,政府批准滕久岳为革命烈士。历史似有巧合。在抗日战争中,首位殉国的将领是国民党军队的,而最后一位牺牲的将领却是共产党军队的。后者就是身为中国共产党员的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桂干生。桂干生原名桂本宏,河南罗山县桂店村人。他出身贫苦,17岁投身鄂豫皖地区农民运动,任赤卫队队长。

1929年,桂干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队伍,先后任红军九十二师营政委、团政委、师政委,1937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桂干生作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高级参谋,跟随师长刘伯承挺进太行山。是年冬,他带领三十多名干部,在冀西地区的的敌占区奔波,组建抗日武装八路军一二九师游击队,成为这支游击队的首任支队长。桂干生指挥的游击队伍,在铁路沿线破坏敌铁路,袭击敌据点,摧毁敌寇运输线,很快,冀西便成为太行山抗战的坚强堡垒。

1940年5月,桂干生调任新九旅旅长兼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在当年7月的6天时间里,他指挥的部队对敌作战21次,毙伤敌人数百之众,创造了平原地区伏击战的经典战例。在“百团大战”中,桂干生所部隐蔽运动到敌后,一举歼灭日伪军一个中队。1945年7月8日,就在抗日战争接近胜利之际,桂干生在从延安前往大别山的征程中,在同蒲铁路线上,与数千名日伪军遭遇。在这次激战中,他为掩护同志,不幸中弹,经抢救无效,于翌日壮烈牺牲。

刘伯承、邓小平闻知噩耗,痛惜不已,称桂干生是“战功卓著的一员骁将”。四从日寇占领东三省,直到“七七事变”,中国展开全民族抗战,近7年时间中,除滕久岳将军牺牲于上海吴淞、武止戈将军牺牲于当时的河北顺义、民众救国军副军长赵四川和民众救国军参谋长王殿臣牺牲于河北遵化外,其余41位抗日将领,均将热血抛洒于白山黑水间。

据日军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军在中国东北伤亡人数达17.2万人,主要被东北抗日武装歼灭,如:东北抗日联军、民众抗日救国武装力量。此外,日军承认,由于东北地区抗日武装的存在,致使侵华日军60万部队难以出关。抗战前两年,中国军队有104位将军在战场献出生命,这段时间里,中国将星殒落最多,可见战争程度之惨烈,抗日决心之坚决,率先垂范之英勇。这些牺牲抗战将领中包括赵一曼,她是其中的唯一女性。

抗日战争初期,河北、山东、山西、上海、热河、江苏、江西等地,是对日作战的重要战场。山东、山西是中华将星殉国较多地区,据有学者统计,分别有23位和18位将军捐躯;在保卫江苏和上海战斗中,分别有9位和8位将军殉国。在“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坚守长达3个月,重创日军,歼敌多达4万人。

上海,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将领牺牲最多的大城市,有8名将军献身。黄浦江波涛永记中华将领英名:黄梅兴、蔡炳炎、杨杰、秦霖、庞汉桢、官惠民、吴克仁、吴继光。国民革命军团长谢晋元等“八百壮士”扬名天下,固守上海四行仓库4天4夜,以英勇行动鼓舞全国抗日烈焰。如谢将军诗中写道:“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可惜的是,谢将军没有死在日寇手里,却于数年后死于叛徒、汉奸手中。

在南京保卫战中,7位抗日将军血洒金陵。守卫南京城光华门的少将易安华所部,在缺少炮火支援下,接连打退日军疯狂进攻。光华城门后被炸开,日军蜂拥而入,易安华浴血坚守至深夜,终寡不敌众被三面包围,仍不退缩,直到头部、右臂、腰部多处中弹英勇牺牲。国人在秦淮大地上无法寻找其遗体,但是将军英魂却永驻钟山,长眠江城。

在南京保卫战中,国民革命军中将萧山令、高致嵩,少将朱赤、姚中英、李兰池、司徒非,以不同方式壮烈殉国。南京陷落了,但是中华民族魂魄没有殒落,将军鲜血,唤醒了中华民族觉醒。山西的“忻口保卫战”中,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0万将士,以血肉之躯,慷慨赴死,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国民革命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奉命指挥中央兵团,镇守忻口附近的南怀化。

在赴战场前,郝梦龄留书家人,表示“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牺牲”。战死之前,他在日记中写道:“回忆先烈缔造国家之艰难,到现在华北沦落日人之手,我们太无出息,太不争气了。”郝梦龄,也许是最没有豪言壮语的将军,但是,他在战场上的壮烈之举却让后人刮目相看。面对日军猛烈的火力封锁,郝梦龄亲自率众冲锋,不幸身中数弹,当场壮烈牺牲。和他一起牺牲的还有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麟、独立第五旅旅长郑连珍等抗日将士。

在抗日战争中,有3位中华将星血洒异国土地。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英联合赴滇缅作战。卫立煌、杜聿明麾下的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展开血战。战斗中,戴安澜、胡义宾、齐学启3将军殉国异国土地。戴安澜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靠前指挥,其副官受伤,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随后,日军迂回包抄,戴安澜部深陷重围,撤退中突遭伏击,双方激战两天,戴安澜胸腹两处中弹,以身殉国,年仅38岁。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中华民族中流砥柱。正面战场频频失利,大好河山惨遭沦陷,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等中共麾下武装,以及千百万民兵和人民群众,成为打击日军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就没有抗战的最后胜利。身为共产党员的将星们以身许国,写就民族解放壮丽篇章。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新四军师长彭雪枫、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均是殉国抗日将领中杰出代表人物。

然而,人们未必知道,在牺牲的中共将领中,有八成年仅二三十岁。其中,最年轻的周树东,年仅19岁。1918年2月5日,周树东生于山东平度县一个贫苦家庭,7岁随父母来到珲春,1930年考入当地中学。“九一八事变”后,他受组织派遣,参加了当地起义的旧军队,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他在东北人民革命军二团任政委。1936年2月,周树东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师师长兼政委。

在率部与敌周旋中,他巧妙伏击日军,击毙日军第二军管区副司令石川隆吉少将以下60多人。随后,成功甩掉日伪数千人部队的堵截,进入临江,解除当地两个伪军武装,摧毁敌军兵营,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1937年4月,周树东率部进入吉林安图,截击敌伪运输队,利用复杂地形与敌精锐“讨伐队”周旋。战斗中,敌人遭受毁灭性打击,但是,周树东不幸中弹,光荣牺牲。

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身为共产党员的青年将领至少有168位。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是共产党员青年将领杰出代表之一,牺牲时年仅27岁。他1913年6月14日生于吉林敦化,原为小学教员。“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加入抗日救国军。1933年,他成为中共党员。此后,长年转战在白山黑水之间。1940年12月8日,因被叛徒出卖,他的部队被日军团团包围。他率领部队与日军战斗到最后一刻,愤怒的眼睛瞪着日本强盗。残暴的日军用战刀挖掉了他的双眼。陈翰章大骂日军:你们可以挖掉我的眼睛,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眼睛将看到你们灭亡!

恼羞成怒的日寇割掉他的舌头,可陈翰章仍直挺身躯决不倒下,直到日军砍下了他的头颅。日军原想将陈翰章的头颅送回日本请赏,但终于落空。后来,陈翰章将军的头颅存放在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供国人瞻仰。至今,东北地区流传着歌颂他的诗歌:“镜泊湖水清亮亮/一棵青松立湖旁/喝口湖水想起英雄汉/看见青松忘不了将军陈翰章。”

在身为共产党员的年轻抗日将领中,有9位原为朝鲜籍的英烈。按牺牲时间顺序,他们是:朴翰宗,24岁,生于朝鲜,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参谋长;李红光,25岁,生于朝鲜,曾任东北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韩浩,30岁,出生于朝鲜,后随家人迁移中国,曾任东北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李敏焕,23岁,出生于朝鲜,曾任东北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李福林,30岁,出生于朝鲜,曾任东北抗日联军哈东游击司令员;金根,34岁,出生于朝鲜,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金正国,24岁,出生于朝鲜,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柳万熙,23岁,出生于朝鲜,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许亨植,33岁,出生于朝鲜,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第三路军参谋长。

本文来源为我们爱历史专栏作家博客:中天飞鸿

我们爱历史合作伙伴:龙泉止戈刀剑厂,若你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陈师傅号:lqzgdj

看历史解密,请搜公众平台历史文学作家专栏(号:lswx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