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南昌起义因一人反对险夭折,撤退时士兵逃跑过半

文|李维民

1927年在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大革命失败的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于8月1日凌晨举行,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3000余人,占领南昌全城。从8月3日至5日,在共产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起义部队2万余人,有计划、有秩序地撤离南昌。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这一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无疑是胜利的、成功的。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1927年7月12日,在大批共产党人遭到屠杀,大革命面临失败的严峻形势下,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由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主持,在汉口召开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成立了以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的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代行中央政治局职权,陈独秀从此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当时中央的意图是“集合我们的武力,依张发奎回粤徐图发展”。

因为在蒋、汪反共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张发奎,曾表示仍要“保护”共产党,不与共产党分家。在他的第二方面军三个军中,约有一大半是受我党控制和影响的部队,如叶挺指挥的第11军24师;第4军25师73、75团,第10师30团;贺龙指挥的第20军。这些部队在“东征讨蒋”的名义下,先后到达江西九江地区。7月中旬,中央派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赴九江,到上述部队中进行工作,以聂荣臻、贺昌、颜昌颐组成的前敌军委,也到了九江。

7月20日,谭平山、邓中夏、李立三、吴玉章、叶挺、聂荣臻等在九江举行碰头会,会议针对张发奎已勾结汪精卫,即将对第二方面军进行“清党”的情况,决定放弃联张回粤的计划,赶快将我党控制和影响的部队集中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立即将这一意见报告中央。谭平山将准备武装起义的计划探求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20军军长贺龙的意见,贺龙当即表示赞成。李立三、邓中夏赴庐山,向正在那里休养的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中共中央常委瞿秋白通报了九江会议的情况。在武汉的中共中央接到九江方面的建议,7月23日又听了瞿秋白的汇报。在武汉的几个常委和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均表赞同,正式确定了举行南昌起义的部署,指定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组成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此次武装起义。当时无论是共产国际、中共中央还是前敌委员会,指导思想还是像大革命时期北伐那样,以占领城市为中心目标,所以计划南昌起义后部队由江西进入广东,夺取广州,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占领出海口,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然后重新举行北伐。

7月26日周恩来到九江,27日到南昌,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紧张进行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这时,中共中央收到共产国际的电报,指出:“如果有成功的把握,我们认为你们的计划是可行的。”“如无胜利机会,则不可举行南昌暴动”。中共中央派张国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去前方,传达上述信息,并参与决策。

这时,张发奎已投靠汪精卫准备“清共”,形势万分危急。从南昌敌我力量对比看,我军处于绝对优势,有起义胜利的把握。但是从整个敌我力量对比看,我军只有2万余人,敌人则数十万计,原定起义部队南下广东的计划,是很难实现的。张国焘于7月27日到九江,30日到南昌,他对起义能否成功表示犹豫,主张极力拉拢张发奎,坚持“起义无胜利把握是盲动”。这一意见遭到几乎所有同志的反对,因为张发奎虽然还在玩弄两面手法,但其拥汪反共的面目已很明显。由中共独立领导的南昌起义,已准备就绪,如果停止起义,半途而废,必将带来更大的损失。张国焘最后表示服从多数意见,遂决定起义于8月1日凌晨举行。

八一起义胜利后,部队从8月3日起,分批撤离南昌,按原定计划南下广东。当时党对部队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还不健全,四面敌情严重,又加天气炎热,士兵逃跑和病倒的很多,部队减员严重。第11军第10师师长蔡廷锴在离开南昌后不久就率部离开革命队伍。起义军同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也受到很大伤亡。9月中旬,起义军由闽入粤,占领了大埔县之三河坝。决定朱德的第9军和11军25师留守三河坝,起义军主力向潮州、汕头挺进。9月下旬起义军先后占领汕头、潮州后,又决定周逸群率第20军第3师留守潮州,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11军24师和20军第1、2师,总共不足6000人,向揭阳、丰顺方向挺进。这些部队于10月初在敌人优势兵力围攻下,均遭到严重挫折,只有第11军24师的一小部分部队,在团长董朗等率领下转入海丰、陆丰地区,与当地农军会合;驻三河坝的起义军余部,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转入粤赣湘边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1928年1月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农军配合下,发动湘南起义,同年3月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1.2万人转战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等率领的赣湘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共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