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台北牛肉面:旅客品尝新鲜,老兵咂摸乡愁

文 | 江仙

第一次去台湾,行至古镇鹿港时,与当地一位大叔聊天。听说我从台北过来,他第一句没问我是否去了故宫博物院和101大厦,而是问:“你有没有吃他们的川味牛肉面?”我一脸茫然,心想,俺是在兰州见识过正宗牛肉拉面的,四川也去了不知道多少回。台北牛肉面,还川味?唯一想到的就是“康师傅”,实在不屑一顾。

今年第二次去台湾,怀着好奇心专程去吃牛肉面,才知道自己多么无知,错过了真正的经典。牛肉入口软嫩,丝毫不费牙,手工扯出的面条倒颇有韧劲。汤头呈褐色,散发鲜香,这是用牛腩熬煮三小时以上才有的成色。餐桌上摆着好几只汤锅大小的粗犷调料桶,盛着各式爽口小菜,有酸有辣,可以浇在面上拌。最精髓莫过辣油,是在牛油中加入辣椒和各种香料熬制,冷却成固体,颜色橙红,每桌必有满满一桶,供食客随意盛取。

回北京看了资料,才知道台北的牛肉面并非山寨,确实与大陆“同宗同祖”。

老家回不去,来碗牛肉面

1949年之前,台湾几乎没人吃牛肉,牛就是用来耕田的,退休后的老牛不忍杀,而且肉质也不适宜食用。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后,大批内地军人及眷属涌入,才把养黄牛、吃牛肉的习惯带到岛上。据说,牛肉面的发源地在军营伙房,其前身可能是成都的小碗红汤牛肉。许多伙房老兵退伍后开面摊维持生计,于是牛肉面扩展全台。

面条,牛肉,辣椒,都是与大陆故乡紧密相连的概念。最初的食客主要是“外省人”。老家回不去,吃一碗老家的热汤面,也许心里会暖和些。“外省人”主要集中在台湾北部,尤以台北居多,台北的牛肉面也因此最密集、最正宗。而位置偏南的鹿港小镇,居民多是三百多年前就迁来岛上的客家人,做面条没有雄厚基础,难怪鹿港那位大叔对台北牛肉面心向往之。

不敢涨价的牛肉面

台湾多山少田,没法大批量养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本地牛肉价格昂贵,不是人人都能随时吃得起牛肉面。后来台湾开始进口牛肉,牛肉面才成为最常见的早餐。现在在台北,一碗牛肉面平均价格约合十几块人民币,个别二十多。以笔者亲身体会,如此大块牛肉、大桶牛油、老火汤头,成本不菲,价格已经非常实惠。但哪家著名面店敢涨个五块十块新台币(约合人民币一两块),立刻就成为重大民生新闻,招来各种媒体曝光。看来,牛肉面价格控制不唯兰州独创。在台湾人看来,牛肉面是草根美食的代表,卖牛肉面的就应该是路边小摊或简陋小馆子,牛油就应该装在透明塑料杯、粗糙的陶罐里,换成高档的环境、涨了价,味道就不对了。

旅客品尝新鲜,老兵咂摸乡愁

吃完面,转到街角买一杯酸梅汤解腻。小摊招牌很引人注目:正宗北平酸梅汤。可以想见,最早把酸梅汤带到台湾的人,打出“正宗北平”的广告是为吸引思乡老兵,类似的还有如今台北街头常见的“正宗山东大馒头”。北平早已是北京,想念北平的老人也纷纷谢世,连大馒头也加糖加奶作了改良,但延续几十年的广告词约定俗成流传下来。就像牛肉面,一份流传世界的台湾著名小吃,但招牌上无一例外冠着定语:“正宗川味”。年轻人和外地游客,尝的是个鲜,而当年那些漂泊海上的外省人,咂摸的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