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清廷弃儿——台湾顽强抗日

第九节:台湾抗日

1895年3月20日,李鸿章在日本下关(即马关)开始与日方进行“和谈”;就在这一天,日本新编“南方派遣舰队”抵达台湾澎湖岛将军澳屿湾,准备攻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以加大谈判筹码。3月25日,日军攻陷澎湖,也从台湾人抵抗中预料即使《马关条约》签下来,全面接收台湾,会遭遇强烈抵抗。于是,任命桦山资纪为首任台湾总督,率领文武官员300余人接收台湾,并派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领的近卫师团作为台湾驻屯军,以加强接收台湾的军事力量。

4月17日,清日代表在《马关条约》上签字,4月25日,东乡平八郎率领的两艘侦察舰,开抵淡水侦察,准备登陆台湾。东乡平八郎发现淡水海面水雷密集,于是放弃在此登陆的计划。这幅日本宣传画《攻战沪尾图》,高扬日本国旗与海军军旗的吉野舰,只是在此侦察,并未在淡水登陆。4月29日,发生“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日本恐本土受到西方烈强的攻击,攻台舰队受命暂时返回日本。5月10日,清日双方在烟台换文,《马关条约》生效,“丢了辽东”的日本,不惜动武也要拿下台湾,于是,重开停了多日的攻台战事。

此时台湾,如清廷弃儿。5月25日,台湾官民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新政府拒绝向日本交接台湾。此时,台湾有绿营(汉军)十几个营,大约有5万人,兵分四路守台:北路统领为唐景松;中路统领为林朝栋、丘逢甲;南路统领为刘永福;后山统领为袁锡中。

6月3日,“做贼心虚”的日本派驻台湾的总督桦山和清国代表李鸿章之子李经芳,在基隆湾停泊的日舰横滨丸上,举行了原本准备在台湾岛上举行的台湾受渡仪式。第二天,即“名正言顺”地对拒不交出台湾的清军发起进攻,战斗在台湾北部第一大港基隆打响。

日军舰队在外海岸炮轰,一方面牵掣炮台守军,一方面以佯攻欺蒙守军。日军从瑞芳出击后,先进攻规模较小的沙元小炮台,不料该炮台清兵勇施放数炮后,竟全数阵前脱逃。接着其余三座炮台——顶石阁、仙洞、社藔炮台见状,也加入脱逃的行列。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四处炮台与大半个基隆。残余守军撤退到最后方的狮球岭炮台。日军在下午开始进攻狮球岭,一小队日军,趁机从右翼空虚处登上狮球岭,民主国的军队被迫弃防。随后,日军占领了基隆。

基隆失守后,北路的唐景嵩搭上德国商轮“arthur鸭打号”,从淡水逃往厦门;中路的丘逢甲带着将十万两银元的起义款,逃往广东嘉应。6月11日,日军进入台北城。民主国已群龙无首,惟独台湾出身的首脑们仍奋力抵抗。6月26日,台南拥立南路统领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大总统,设总统府于台南安平城大天后宫。

但由于以李鸿章为首的满清政府封锁大陆与台湾的交通,并断绝所有支援,台湾派使者沿海向各督抚乞助饷银,无人接应。守在台南安平城的刘永福只能孤军奋战《点石斋画报》曾以《倭兵大创》、《计沉倭舰》为题的多幅图画描绘了刘永福最后的坚守。报道称:日军既得台北,图谋占领台南,又怕刘将军,屡次劝降,刘将军屡拒。并在安平口内外设水雷鱼雷,伏击倭兵,击退日军的多次进攻,炸毁多艘日军战船。10月19日,日军大举进攻安平炮台,刘永福亲手点燃大炮,轰击敌舰。刘永福的炮兵死守阵地,场面壮烈。

10月20日,台湾民主国第二任大总统刘永福,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弃城,遂乘英国轮船塞里斯号,内渡厦门。台南民众推举英国牧师巴克礼为代表,请求日本军队和平进城。次日,日军占领台南。至此,仅存活150天的短命“台湾民主国”灭亡。

值得一说的是,甲午海战死难的清军官兵皆获得了清廷的表彰和抚恤;但留守台湾的清军,违抗清廷交出台湾内撤大陆的政令,结果为护台卫国而死的清军将士,未能获得表彰和抚恤,甚至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甲午悲剧在台湾又多了一层复杂的悲凉。

图1:《攻战沪尾图》是日本1895年出版的宣传画,画中高扬日本国旗与海军军旗的是吉野舰,但此次沪尾行动,只是侦察,并未在淡水实施登陆。

图2:《计沉倭舰》原载1895年出版的《点石斋画报》,此画描绘了刘永福在台南平安城最后的坚守。10月20日,台湾民主国第二任大总统刘永福,见大势已去,遂乘英国轮船塞里斯号,内渡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