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尼米兹级有多厉害?穿越回二战日军6艘航母都打不过它

一旦发现敌方水面目标,是不是就可以发动舰载机进行突击呢?还别急,还需要对发现的敌水面目标进行识别,为编队指挥官决定是否打击,以及派何种机型,多少数量进行攻击编组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就像中途岛海战和珊瑚海海战一样,双方航母编队指挥官手里都只有一次“投标枪”的机会,扔晚了和扔错了都回满盘皆输。

识别过程需要确定敌方目标是战斗舰艇,还是辅船,是对我有威胁的危险目标,还是对完成作战任务影响较大的重要目标,进而能够识别出敌方编队数量、舰艇种类、队形更好。

在不受电磁管制的情况下,一般由探测距离较远的p-3c或者e-2c发现可疑水面目标,然后召唤f/a-18战斗机或s-3反潜巡逻机接近到更近的距离,通过雷达、前视红外、甚至目视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目标,并将识别信息回传航母本队进一步判明目标。

如果有电磁管制要求,不希望暴露航母编队及其舰载机时,一般由岸基起飞的p-3c来进行雷达和电子侦察,然后召唤f/a-18或s-3。此时,这些舰载机为了不暴露舰载机身份和航母动向,必须关闭雷达,而采用前视红外、电子侦察和目视手段进行识别。

如果条件许可,前出的护航舰艇通过被动拖曳声纳获得的声纹信息,以及攻击型核潜艇获得的识别信息也是重要佐证,一起发送回航母。

在航母情报中心cvic,将迅速根据前方探测平台的初步识别报告,以及回传的侦察信息,对目标进行识别分析,形成情报产品,而且还要对情报产品的可信度进行分级评估。

l最高级为各方面情报、主被动传感器探测信息其被,且能相互印证,电磁和声纹信息与敌方特征数据库内容完全一致;

l其次是可信度比较高,即雷达等主动传感器可能不充分,但通过电磁和声学特征获得的信息与敌方特征数据库的记录一致,也与其他渠道的战略情报一致,能以较大的可能性判定敌方类型和属性;

l再次就是可信度较低,主动探测信息缺乏,电磁和声学信息也不足以识别和判断敌方身份,也无法与其他渠道情报印证;

l最低级别就是无威胁的,电磁和声纹特征被确认是无威胁的信号,各种接触均没有发现威胁,被判定为不是敌方。

编组出击

通过识别过程进一步知道了敌方编队规模、组成等完整信息,编队指挥官就可以确定对其打击的任务优先等级,从而确定参与打击任务的飞机类型和数量,攻击距离,携带武器的种类,飞机燃油加注量,掩护战斗机、电子战飞机和其他保障兵力的数量等等。

一旦明确了派出的攻击机群的编成,就可以跟航母的航空保障等部门提出具体的出动能力需求,进行资源分配,下达保障和飞行准备任务,根据当前可出动能力确定是一个大攻击波次就能完成,还是需要准备多个波次的打击,每个波次的编组和间隔时间。

尤其进行多波次打击时,要考虑到持续的制空权保障问题,这是跟单波次攻击的临时制空权需求很不一样的,需要投入更多的战斗机投入护航和制空任务,同时还要考虑前序波次可能的飞机和人员战损对后续波次的影响。

现代航母舰载机的性能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远非二战可比,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出动一个波次24架a-6e攻击机的总投弹量,比日军空袭珍珠港6艘航母出动两个波次242架次轰炸机的投弹量总和还多出8.3%。考虑到尼米兹的武器同日军航母性能有巨大的差别,如果穿越回二战,日军6艘航母都不是尼米兹1艘的对手。而且现代舰载攻击机在先进的雷达、导航、精确制导武器的帮助下,一次任务就能够攻击多个目标,但不要以为对海打击就更省事,因为有此带来的额外的问题和因素也更多了。

航母编队指挥官必须根据任务需求、目标的数量、类型和防御能力,安排相应数量和类型的攻击机力量。尤其进入冷战后期,电子战在攻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愈明显,一个完整的攻击波次就需要包括护航战斗机、攻击机、电子战机、预警机等复杂的组合。以确保在攻击第舰艇编队时,既要确保效果,也要减少自身损失。

具体而言,在一次大规模对海突击中,包括的编组包括:

侦察与标定组

由于敌水面目标在高速机动,而且发现我方侦察兵力后,可以预见攻击即将来临,都会进行机动规避和阵型调整,因此保持对敌方的侦察非常重要。这个任务一般由最初发现敌水面目标的侦察兵力,如p-3c、f/a-18、s-3b继续担任。此时不仅是保持接触,而且尽量确保探测精度,并持续不断向航母本队和攻击群提供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要素情报,这个过程一般被称为“标定”。

标定任务风险较高,因为此时多半你已经暴露,敌方在规避的同时会想尽办法消灭和驱逐标定兵力。为此,担任标定任务的一般是f/a-18等有一定机动和自卫能力飞机,e-2c这样的高价值平台还是躲起来的好。另外,最好是多架标定飞机轮流担任,相互掩护。最后,指挥官要掌握结束标定的时机,毕竟攻击群已经在在路上,标定机适当时候可以撤离。

引导与空中指挥组

空中的引导和指挥任务,一般由e-2c预警机负责,将攻击群引导向目标海域,将战斗机引导向敌空中目标,保障对该作战空域的空中管制,转发航母编队本队与攻击机群的之间的信息和指令。

补充侦察组

为了进一步确定敌目标的位置和其他情况,航母编队一边还会派出补充侦察群来进一步侦察,确定最新的目标位置、动向、编队组成、识别重要目标,并将获得的数据及时发送给途中的攻击机群领队,并保持跟踪,直到攻击机群进入攻击空域位置。他们的职责跟标定组有点类似,只不过标定组很早就派出去的侦察兵力,而补充侦察组是随着攻击波次起飞的。

战斗掩护组

一般由舰载战斗机担任战斗掩护任务,负责掩护攻击航线和攻击区域的己方攻击机,消灭和牵制敌方可能的战斗机。由于机型都是f/a-18,敌人难以识别,在确保制空权的情况下,还可在目标区还可担负佯动和牵制任务,减轻攻击机的压力。

主攻组

主攻组就是有携带反舰武器的攻击机组成。具体投入的攻击机数量要看目标的多寡和防御能力而定。二战期间,美国海军航母编队以“全甲板攻击”战术而出名,力求一次出动尽可能多的舰载机对敌方航母编队实施雷霆一击,确保摧毁。时至今日,航母编队依然强调集中优势的空中攻击兵力,采取多机种协同作战,对敌方实施饱和打击,予以摧毁。

早期是a-6e、a-7这样的专职攻击机,以及s-3b等。现在舰载机联队一水儿的f/a-18“大黄蜂”系列,使得编队指挥官的战术灵活性大大加强,每艘航母有4个f/a-18中队,可以灵活决定其中担任攻击任务和担任空战任务的飞机数量,而不像以前那样固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得敌方识别主攻组和战斗掩护组的难度大大增加,防不胜防。最后就是扔完反舰导弹和炸弹的f/a-18即刻恢复战斗机身份,不再像专职攻击机那样任人宰割。

佯动组

为了保障主攻组的攻击奏效,还会组织佯动组,对敌方编队实施佯动和欺骗,吸引和分散对方舰艇编队的防空火力和舰载战斗机力量,为攻击群创造条件。

但佯动群和攻击群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佯动组往往也是由荷枪实弹的战斗机、攻击机或者电子战飞机兼任,或者本身就是第二攻击组,一旦在情况有利时,变佯攻为主攻,出其不意是很正常的。

防空火力压制组

防空火力压制组主要负责对付敌舰艇编队中防空能力较强的防空舰,主要武器是“鱼叉”反舰导弹和“哈姆”反辐射导弹组合使用,在主攻组的攻击机群进入阵位前,扫清敌前出的防空哨舰和掩护幕兵力,为主攻组打开一个或多个缺口。由于面临较强的防空火力,需要更多的机动规避,一般除了导弹外,不携带笨重的炸弹。

电子战组

电子战组顾名思义,就是ea-6b或者ea-18g这样的电子战飞机,尤其后者完全能跟上主攻组的速度,直接为攻击机提供掩护,在其即将进入敌方舰艇编队雷达探测范围之前,负责通过释放电子干扰,压制和欺骗敌方对空传感器、武器,干扰敌方战斗机、舰艇间的通信。必要时通过携带的“哈姆”反辐射导弹进行硬摧毁,掩护攻击机群的突击。在攻击完毕时,还要负责掩护攻击群的安全撤出。

其他保障组

此外,为了增加那些重载攻击机的作战半径,会视情安排加油机为攻击机群进行空中加油。对陆打击一般会得到联合行动的空军或其他盟军的大型空中加油机支援,而对海打击往往只有海军自己,此时ka-6d这样的舰载加油机就是唯一能依靠的了。以前航母上搭载的4架ka-6d能为9架攻击机加油。但现在只剩下f/a-18的伙伴加油方式了。

至于搜救直升机等其他常规的保障兵力就不提了。

总之,越是打击敌方大型编队,如航母编队,需要出动的兵力就越多,不仅包括攻击机队的规模,还包括保障类飞机的数量和规模,有时候能占整个攻击群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