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揭秘清代嘉庆年间的官场窝案:地方官贪污腐败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节选自《守成天子:喻大华评说嘉庆帝》,中国工人出版社



嘉庆十四年(1809 年)年初,嘉庆帝的亲信重臣、当年首先上折弹劾和珅的现任内务府大臣兼刑部侍郎广兴因为索贿数额巨大被嘉庆帝送上了断头台。

嘉庆帝告诫各级官员以广兴为戒,严格自律,遵纪守法。然而,嘉庆帝余怒未消,又一个惊天大案被揭发出来……

上年苏皖大水,国家拨款救济灾民,贪官污吏竟从灾民口中夺食,贪污救灾款中饱私囊,甚至杀人灭口,毒死了不肯同流合污的查赈委员李毓昌,酿成了罕见的官杀官大案。

这一大案是怎样被揭露出来的?李毓昌是个什么样的人?杀人者落得个怎样的下场呢?

嘉庆十四年(1809 年)五月中旬的一天,都察院向嘉庆帝报告了一桩刚刚受理的上访案。原来,去年江南遭遇水灾,朝廷赈济灾民,事后按例要检查地方的赈务情况。李毓昌奉命前去查赈,结果死在了淮安府山阳县。当地政府说是自杀,但李毓昌的家属认为是他杀,死者的叔叔李泰清向都察院喊冤控告。由于死者和被指控者都是国家官员,事关重大,所以,上报皇帝处理。都察院随即呈上了李泰清控告书的原件。

嘉庆帝立即打开控告书,快速阅读一遍,沉思片刻,拍案而起,说:此案疑窦甚多,必有冤抑! 嘉庆帝为何如此果决地作出判断?此案又是怎么一回事儿?这还得从头说。

官杀官之谜

李毓昌出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山东即墨人,字皋言,号荣轩,嘉庆十三年(1808 年)五月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随即以知县分发到江苏。到了江苏才知道,由于编制有限,无缺可补,所以,就在省城“候补”。

这年六月,苏皖两省暴雨如注,致使洪泽湖水位暴涨,结果运河决口,百姓家园被毁,没有葬身鱼腹的人流离失所,生活无着。清政府一面组织抗洪,一面下拨救济款项,赈济灾民。洪灾过后,清政府按例派查赈委员前往灾区,检查赈灾款物的发放情况。于是,这一临时性的工作派到了李毓昌的头上。

李毓昌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无权无势,靠着几十年的寒窗苦读,由秀才、举人逐级攀升,如今鲤鱼跳龙门——中了进士,跻身士大夫行列,对皇家心存感激,时刻要回报皇恩。他年富力强,满腹经纶,期待一展宏图,所以,接到委派以后,立即带着三个仆人,乘船北上,前往淮安府查赈。

李毓昌一行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八月上旬赶到山阳县,立即展开查赈工作。他白天走访灾民,晚上住在一个叫“善缘庵”的破庙里面。灾区的惨状震撼了李毓昌,晚上夜深人静,仆人睡下了,他却忙于整理材料和思考。他逐渐发现一个问题,山阳县政府领受了九万两白银的赈灾款,但实际受灾人口数绝对没有这么多,难道是地方官编造受灾户口数字,冒领赈灾款?第二天,李毓昌把放赈名单和领赈名单抽查核对,发现果然如此,心情顿时沉重起来。

山阳县知县王伸汉是陕西渭南人,是个官场的“老油条”,靠捐纳(买官)入仕,做过几任知县。王伸汉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一个捐班出身,除非有什么突出的业绩,否则,仕途基本上就算是到头了。升迁无望,索性胆大妄为,无所顾忌。此次放赈,他通过虚报灾情、捏造灾户等方式,从国家骗取了两万三千两白银的赈灾款,其中,自入腰包一万三千两,另外一万两用于上下打点。王伸汉熟悉官场潜规则,一开始对省里派来的查赈委员并未放在心上,各类的检查、考核他见得多了,省里的官员一开始都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待奉上大笔银子,肯定过关。王伸汉自然不会把李毓昌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新科进士放在眼里。

但是,李毓昌来到山阳,完全没有理会他这个“县太爷”,干脆住进了破庙,自己生火做饭,不接受县里的招待供应。王伸汉派衙役前去请了几次,李毓昌倒是来过县政府一趟,但是索要账册户籍,随后就回了驻地,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没办法,王伸汉只好枉驾屈尊,亲自出马。

王伸汉到善缘庵拜会李毓昌,一阵寒暄,宾主落座。李毓昌耐心听完王伸汉的奉承,就开门见山地询问山阳县的受灾程度和户口情况。王伸汉闪烁其词,吞吞吐吐,末了又夸夸其谈,委婉地说山阳县是小地方,很苦,全靠大人成全。李毓昌不为所动,态度冷淡,宾主话不投机,十分尴尬,王伸汉只好起身告辞。

王伸汉一无所获,十分沮丧。他拿不准李毓昌的真实意图,是真的铁面无私,还是卖关子待价而沽?凭着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他不相信他摆不平李毓昌,也不相信李毓昌真的能放过嘴边的肥肉不吃。正在满腹狐疑之际,他身边的随从包祥向他报告,查赈委员李毓昌的仆人李祥是他多年未见的老相识。王伸汉立即发现了突破口,指示做李祥的工作,搞清楚李毓昌的真实意图。

于是,包祥找机会跟李祥做了一次深谈。包祥从李祥口中得知了两个情况:第一,李毓昌确实有举报王伸汉冒领赈灾款的意图,正在整理材料。第二,李祥对主子李毓昌十分不满。原来,李祥以前做过几任官员的家丁奴仆,还是第一次侍候像李毓昌这样的东家。转投李毓昌之前也抱着发一笔的意图,不能说这是非分之想,这是清朝官场的惯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毓昌要是贪赃枉法,他手下的这些奴才也能跟着分一杯羹。李毓昌一共带来了三个仆人,不光李祥,顾祥、马连升二人也对李毓昌颇有抱怨,平日里管束又严,生活又苦,别说弄点儿外快,就连摆摆威风的机会也没有。放着现成的公馆不住,偏偏住进了破庙;不接受县政府的招待,非得每天拎着个破筐上集市买菜。这哪里是来查赈,分明是自讨苦吃。包祥又把自己平日里狐假虎威、揽权受贿的事儿一说,李祥羡慕得两眼放光,然后唉声叹气,自叹命苦。

包祥回去向王伸汉报告,王伸汉沉思半天,准备了一笔丰厚的款项,通过李祥转给李毓昌,争取让李毓昌回心转意。

夜深人静,李祥呈上了王伸汉送来的厚礼,不料李毓昌十分生气,他痛责了李祥一顿,末了,义正词严地说:“今年我参加殿试,皇上所命之题就是‘德本才末’,我李某人才疏学浅,但不敢欺君受贿,我要把这些情况一并上告!”

此时的李祥已经被王伸汉收买,第二天他借买菜之机来到山阳县政府,见到王伸汉,把李毓昌的立场一说,王伸汉又生一计,他试探地问李祥,能不能把李毓昌的揭发材料偷出来?

李祥稍加思考,表示偷出举报材料不难,但被李毓昌发现之后如何掩盖?更何况李毓昌还有一张嘴、一支笔,只要他想揭发,谁能拦得住?

王伸汉稍加沉思,咬牙切齿地说出了一个办法,李祥惊得目瞪口呆,王伸汉威逼利诱,李祥终于决定横下一条心,按计行事。并且,经过李祥的穿针引线,李毓昌的另外两个仆人——顾祥、马连升也被王伸汉收买了。

此时来山阳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李毓昌完成了他的使命,即将回省复命。临行,王伸汉设宴为李毓昌饯行。李毓昌本来不想出席,但经不住王伸汉的一再邀请,加上李祥等人在旁一再怂恿,李毓昌考虑到有些地方绅士同席作陪,也可借此了解些情况,所以,如约赴宴。酒过三巡,王伸汉决定给李毓昌最后一个机会,起身恳请李毓昌成全,李毓昌不为所动,王伸汉也不勉强,只是一个劲儿地殷勤劝酒,待宴会结束,李毓昌已经醉了。

李毓昌回到善缘庵,嚷着口渴,要喝茶。等了很长时间,李祥才端来茶壶,李毓昌喝了两口,觉得口味不对,放下茶杯,连吐了几口。李祥与另外两个仆人一起按住李毓昌,拿起茶壶一阵猛灌,然后心有余悸地观察着李毓昌的表现。

原来,这壶“茶水”已经下了砒霜,李毓昌被灌了半壶毒茶,趴在地上呻吟。三个恶仆面面相觑,等待李毓昌的死亡。但李毓昌呻吟不止,似乎一时还死不了。三个恶仆干脆找来一根粗绳,勒死了李毓昌。然后,挂在门框上,伪装成上吊自杀的样子。胆战心惊地熬过了一夜,天刚放亮,就呼喊着跑向县政府,报告说主人自缢身亡了。王伸汉煞有介事地领着衙役来到现场,经过勘察,出具了“实系自缢”的死亡证明,然后棺敛李毓昌,销毁证据,拿走了李毓昌的控告材料,又发给三个恶仆每人一千两白银,分别推荐往苏州、宝应等县政府担任衙役。

李毓昌毕竟是省里派来的查赈大员,死在山阳,地方政府对省里总要有个交代,不能光凭山阳县的一纸“死亡证明”就能了结,按例,淮安府也必须出具证明。于是,王伸汉求见淮安知府王毂,跪地直言相告,并奉上白银一千两,请求知府大人保全,事后还有重谢(后来又送了一千两)。王毂得知真相后,十分惊讶,但他终于利令智昏,胆大包天,居然接受了王伸汉的贿赂,出具证明并认可了山阳县的验尸报告。

揪出一窝硕鼠

一个月后,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前来山阳县接侄子的灵柩回籍。李泰清是个“武秀才”,在地方上也算是个“绅士”,不像一般的平民百姓好捉弄,他十分疑惑,侄子刚中进士,前程无量,哪里有自杀的道理?再看侄子的棺材已经钉死,家属没见最后一面,按说不应封棺,于是,追问死亡原因。王伸汉一再表示确实是自缢身亡。李泰清要找侄子的几个仆人询问究竟。王伸汉表示:“主死仆散,事之常理,我已推荐到别处谋生。”李泰清满腹狐疑,但王伸汉热心接待,十分殷勤,又赠送慰问金一百五十两白银,并一再宽慰李泰清,嘱咐尽快将侄子入土为安。于是,李泰清带着侄子的遗物和灵柩启程回乡。王伸汉把李泰清一行送上船,目送着扬帆远行,直到消失在视野之中,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嘉庆十四年(1809 年)新年前夕,经过千里跋涉,李泰清把侄子的灵柩运回了故乡。一家人围着棺材痛哭失声,想到当初离家赴京应考,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正当前程似锦之际,突然自缢身亡,人生际遇的起伏跌宕,真是变幻莫测。李毓昌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

转眼过了新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李毓昌的妻子强打精神收拾丈夫的遗物。突然,她发现一件蓝色羊皮袄的衣襟和衣袖上有血污痕迹,很显然,这是口鼻出血流到了衣襟上,再用衣袖去擦拭,结果衣袖也被污染了。既然是自缢,为何口鼻出血?又怎能抬起手来擦血迹呢?她一瞬间明白了,哭着大喊:“吾夫被人害死!”

李泰清本来就怀疑侄子死得蹊跷,现在看到血迹,立即作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请来乡邻见证,开棺验尸。打开棺材,只见李毓昌脸上被涂满石灰,这是山阳县掩盖真相的举动,但客观上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再加上死的时候是冬季,现在刚开春,所以,李毓昌的尸体并没腐烂。家人洗去石灰,见李毓昌面色青紫,颈部有明显的勒痕,以此断定李毓昌死于他杀。

怎么办?李毓昌的夫人哭得死去活来,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决定找政府申冤,但是,找哪个政府呢?找山东省?此案发生在两江辖区,跟山东省毫无关系。找江苏省?淮安府已经出具了自缢而死的证明,难保不会官官相护。李泰清横下一条心,决定越级上访,直接上北京喊冤。于是,李泰清来到北京,嘉庆十四年(1809 年)五月中旬的一天,擂响了都察院门前的那面大鼓。鼓声一响,衙役立即开门,官员升堂审理,收下了呈词。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一看案情涉及现任职官,人命关天,立即上报嘉庆帝。

在开头说到,嘉庆帝一看呈词,立即断定此案必有冤情,因为嘉庆帝发现了一些疑点:

第一,“李毓昌在县署赴席,何以于回寓后遽尔轻生,当夜自缢?其事已不近情。”嘉庆帝认为李毓昌没有自杀的动机,说他死于自杀,不合情理。同时,嘉庆帝怀疑李毓昌的死与王伸汉的这次宴请有关。

第二,“山阳县知县于李泰清领柩时,送给路费银一百五十两,未必不因情节支离,欲借此结交见好,希冀不生疑虑。”嘉庆帝认为王伸汉一个七品芝麻官一年的俸禄才四十五两白银,凭什么一下子送给李泰清一百五十两银子的巨款?显然带有安抚的目的,由此看来,李毓昌的死亡与王伸汉有关。

第三,王伸汉“又将李毓昌长随李祥荐与淮安通判、马连升荐与宝应县二处,李祥等不过同僚厮役,何以俱代为安置周妥?其中难保无知情同谋、贿嘱灭口情弊。”嘉庆帝意思是说,王伸汉本来没有义务为李毓昌的仆人安排工作,既然做了这样周密的安排,他们很可能是一伙的。最后,嘉庆帝推断:“此案或系李毓昌奉差查赈,认真稽核,查有弊端。该山阳县畏其揭报,致死灭口,亦未可定。或其中另有别情。案关职官身死不明,总应彻底根究,以期水落石出。”嘉庆帝命令山东巡抚吉纶将李毓昌的灵柩提到省城检验,又命令两江总督铁保将淮安知府、山阳县知县、山阳县的衙役、李毓昌的三个仆人押解到山东审理。嘉庆帝明显不信任两江当局。不过嘉庆帝随即改变主意,他连山东省也信不过,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指示把这些犯罪嫌疑人全部送到北京,交刑部审办。

由于嘉庆帝亲自督办,此案进展神速。一方面,李毓昌的尸棺被护送到省,等待检验。与此同时,淮安知府王毂、山阳县知县王伸汉先后被撤职押解来京,包祥及李毓昌的仆人李祥等三人次第落入法网。在庄严的刑部大堂,经过几天的隔离审讯,原山阳县知县王伸汉供认“向李毓昌商量虚增户口不允,欲行禀揭,因而谋害”。接着,李毓昌的仆人也如实招供。此案的来龙去脉与嘉庆帝最初的判断完全一致。

嘉庆十四年(1809 年)七月中旬,嘉庆帝陆续作出决定,原山阳县知县王伸汉贪污赈银两万三千余两,且谋毒李毓昌毙命,判处死刑,以斩首的方式处决。王伸汉任所、原籍的财产一律没收,其子发配乌鲁木齐(因其子未成年,没有立即执行)。王伸汉的随从包祥同时被处死。李毓昌的三个仆人李祥、顾祥、马连升判为凌迟处死,在李毓昌坟前执行。后来,嘉庆帝得知原淮安府知府王毂收受王伸汉贿赂,帮他掩盖谋杀的罪行,将王毂判了绞刑。

嘉庆帝愤恨地说:地方偶遇灾荒,国家不惜帑金救济,但近来不肖州县侵冒肥私,这简直是从垂毙之饥民口中夺食,已属毫无人心。李毓昌秉持公正,不肯同流合污,竟然被谋命灭口,实为从来未有之事。而两江当局明知李毓昌死得蹊跷,但相率蒙混,不为究办。要是平民百姓衔冤负屈,更是置若罔闻,由此推想他们平日里草菅人命之事,肯定数不胜数,总之官官相护,狼狈为奸。

正当嘉庆帝怒气冲冲,大骂两江当局之际,不知趣的两江总督铁保上了一个奏折。铁保不知道刑部已经破案,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破案的新思路——怀疑李毓昌死于食物中毒。他说已经逮捕了王伸汉的厨师,正在审问,但这位厨师十分顽固,拒不供认,他正准备采用一些鬼神迷信的办法来震慑犯罪嫌疑人。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阅后拍案而起,大骂铁保昏聩糊涂,是“无用废物”,不能整顿吏治,以致酿成如此奇案,立即革了铁保的职,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b 此外,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均被革职。

嘉庆十四年(1809 年)是皇帝整顿吏治力度很大的一年。新年伊始就处死了贪赃枉法的刑部侍郎广兴。五月,又处死了东漕巡视御史英纶,但紧接着就揭发出了李毓昌一案,着实令嘉庆帝震惊不已。地方官贪污腐败,官官相护,并不令他意外,但他绝对设想不到,贪官污吏居然从灾民口中夺食,并使用谋杀手段来对抗清查运动,而且手段残忍、卑劣,如果不加严惩,必将“官逼民反”,大清的天下还会有宁日吗?所以,嘉庆帝重办了很多官吏,从负有失察责任的两江总督铁保被流放新疆来看,嘉庆帝的打击力度极大。从这一案件的处理可见嘉庆帝具有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