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明廷兵分四路围剿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百战第76位)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场战争第76位:萨尔浒之战(明朝)

战争概述: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明王朝派出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围剿后金,后金当时总兵力只有六万,面对兵力多出自己一倍的明军,后金努尔哈赤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两军相遇于萨尔浒附近,三天内打了三次大战,明军大败,名将杜松、刘铤阵亡,明十万大军土崩瓦解。萨尔浒之战改变了明与后金在辽东地区军事力量的对比,拉开了后金崛起的大幕。

将星指数:★★★ ★★ 努尔哈赤 杜松 刘铤

                                         图:努尔哈赤 (马景涛 饰)

                                                         图:杜松

                                                      图:刘铤


精彩指数:★★★

政治影响指数:★★★


被夕阳染红的破旧驿旗,在黄昏中迎风乱舞。

老驿卒走出驿站,看了看寂寞而宁静的古道,

他听到了凌乱而急促的马蹄声,

古道漫起了阵阵尘埃。

“八百里加急!抚顺失守!八百里加急!抚顺失守!快快换马!快快换马!”

信使从马上滚落,连爬带滚朝驿卒奔来。

老驿卒很久没有听到过这么绝望而恐慌的声音了,

让大明王朝感觉绝望而恐慌的声音。

                      

      万历四十六年3月,建立后金政权不到二年的努尔哈赤发布讨明檄文《告天七大恨》,攻克了明王朝在辽东的重镇抚顺,抚顺守将李永芳投降,辽东总兵张承萌阵亡。努尔哈赤,这位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的建州女真人,终于露出了他锋利的狼牙。

“抚顺失守,朝野震惊”。

但此时的朝野显得是格外的冷清。

“争,战,灾”是万历四十六年大明王朝的基本国情。

争,是党争,东林党、楚党、浙党,帮派林立,纷争混乱。

这些文人“社团”之间争斗就罢了,但他们不但自己争,和皇帝也脸红脖子粗。

离开了大明第一首辅张居正后的日子,万历皇帝本以为可以过得舒心点,谁知道,他的这帮臣子,一点都不让他省心。

一个国本之争(立太子之争),这帮文人就和他争了二十年,最后以万历的妥协而告终。

万历同志一看这帮架犯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于是当起了soho一族,拒绝去office上班(上朝)。

图: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当soho一族

皇帝当soho一族的坏处是不再关心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文人相争,不能动粗,通常的办法就是辞职炒老板鱿鱼,万历心想,人少点少点吵闹,于是不再补编。长期不补编的结果是导致政府机关冷冷清清,队伍人心焕散,吵架的人多,做事的人少。

“万历万历,万事不理”这句话其实还是有失公正,皇帝只不过不想见那些大臣们想在后宫清清静静办公罢,小事不管大事却不断,万历后二十年,就组织了三次相当有规模的军事行动,后世称为万历三大征(西征宁夏,东征朝鲜,南征播州杨应龙)。

             图:万历三大役:远征宁夏

                                 图:平定播州(今贵州)杨应龙

                                                  图:万历抗日援朝战争

仗都打得相当漂亮,不过万历爷国库里的银子,也花得差不多了。

偏偏天公也不作美,万历后期,灾情四起,流民乱民成为明王朝严重的政治问题。

就在此时大明王朝听到了狼来了的声音。

抚顺虽是小镇,但地理位置相当的重要,是建州女真通往北京的重要通道和屏障,

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拆除了这一屏障,大明的统治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一次,大明王朝的君臣们显得空前一致,没有再争,统一举手同意,远征讨伐后金。

此战大明王朝势在必得,拿出了全部看家本领,组织兵力号称四十万的兵力(实际为十万人,其中努尔哈赤的死对头叶赫部出兵一万,朝鲜出兵一万),其余八万人从全国各地调集。

此战的作战方案为“兵分四路,进行合围”。

四路大军都是或者说看似明王朝手中的王牌和精英。

西路军杜松:杜松,字来青,松林人,是当时明王朝最富盛名的战将,从一个普通士兵一直升到宁夏守备,屡立战功,性格火暴,嫉恶如仇,为官清廉,人称杜太师。

东路军刘铤:刘铤,字省吾,抗倭名将刘显之子,袭任指挥使,亦是明王朝当世名将,早年曾随父征伐九丝蛮,力擒蛮首,后又奏命南征绚甸、南征播州杨应龙,东征朝鲜,大小五十六战皆胜,人称“刘大刀。刘家军战斗力强,但是军纪极差,刘铤持才骄横。

中路军李如柏:李如柏,字子贞,是明朝名将李成梁(努尔哈赤的父亲就死在他手下)第二子,其兄李如松亦是当世名将,李氏父子镇守辽东,诸夷闻其名而丧胆。李家军的威望犹如宋朝的杨家将、岳家军。出征后金,李家军当然必不可缺。

北路主帅马林:马林蔚州人,是明朝名将马芳之子,其父马芳年幼时被蒙古兵掠去放牧,后逃回中原,被大同总兵周尚文所用,一生中打了百余仗,常以少胜多,名震边陲,官至武一品大员左都督。马林是典型的明朝版“赵恬”,好文好武,自以为有旷世之才,在当时极富虚名。对马林的启用,当时的监军潘宗颜曾有异议,认为马林不堪独当一面,后来的战争证明了潘宗颜的判断。

四路大军,除了马林,应该说都是明王朝所能派出的精英和王牌。

但是在四路大军的统帅人选上,万历和他的内阁们却祭出了一个另一意想不到的人选:杨稿。

杨稿,字京甫,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时任兵部右侍郎,曾分守辽海道,最大的政绩是搞屯田,抓生产,为朝延积累了很多军粮(做农业部长是挺合格的),在军事上,杨稿已经被证明了是扶不起的阿斗,万历二十五年,大明东征朝鲜。就曾以其“知辽事”为经略,出征朝鲜,却遇到惨败,失败不说,该同志还谎报军情,企图欺上瞒下,后被人揭发,万历本欲将其处死,但杨稿朝野上下关系很好,内阁赵志皋等人联合保杨,万历只将其作革职处分,凭借良好关系,杨稿很快东山再起。


图:杨稿在朝鲜战场上就搞砸过一次。

俗话说二颗炮弹不会落在同一个炮炕里,按理,有这样的前科,四军统帅的位置怎么也不会落到杨稿头上,可是在万历朝,什么怪事都能发生,内阁(内阁那时也没几个人)为首的大臣们“会推”的结果竟然还是杨稿为主帅,

soho族万历接到这结果,为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团结氛围,也懒得再和大臣们争,遂任命杨稿为经略,后来并赐尚方宝剑,得斩总兵以下官,给予了极大的信任。

四路大军统帅每一个人的战功和资历都比杨稿显赫,让这样一个人统领四军,明军埋下了将帅不和、兵不听调的伏笔。原定于万历四十六年六月(即努尔哈赤攻占抚顺的第三个月)出征,却兵马调集不齐,无法出师。七月的时候努尔哈赤又攻陷了清河城,杨稿急了,向崇祯请赐尚方剑,命令各路军必须于八月到达关外。但即使上尚宝剑在手,各路人马也是到了第二年二月才勉强到了辽东。

讨金大军的另一个问题是财政问题,各路人马聚集辽东之后,内阁等人就不断催战,理由很简单,十万大军的粮饷是个要命问题,朝廷希望讨金大军速战速决,节省开支。

杜松曾向杨稿提出,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需要磨合和训练,加之天寒地冻,讨金大军来自五湖四海,非常不适应辽东的天气,建议推迟出征。但朝廷的压力和杨稿的轻敌思想让他没有采纳杜松的建议。

与大明军队的“一看二慢三通过相比”,后金努尔哈赤虽然兵力上处于劣势(六万总兵力),但是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这是一场事关后金生死存亡的战争,作好了各种战前准备。一是展开各种外交活动,向朝鲜送厚礼,向叶赫部派出使者游说,二是作好各种情报工作的同时严禁军民自由出入,封锁了明军的情报网络,在自己对明军一举一动了如指掌握的同时让明军对后金的军事情况一无所知。三是加强各种战备物资的准备,举全国之力应战这场战争。

在战略上,努尔哈赤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案(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杨稿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召开了誓师大会,拉响了战争的号角。

杜松的西路军从沈阳出发,经抚顺,直插赫图阿拉;

刘的东路军从宽甸出发,从东侧袭击赫图阿拉;

李如柏从清河出发,从西边进剿赫图阿拉;

马林的北路军从开原出发,经靖安堡攻赫图阿拉。

四路大军西路军的三万人马行军速度最快,一天的时间就从沈阳到了抚顺城下,二月三十日,在前往萨尔浒的路上先遇到了几百人的后金部队,杜松很轻松的吃掉这小股敌人。

小胜激起了杜松的豪情,他想一举直奔赫图阿拉,立下首功。

杜松不知道这仅仅是努尔哈赤给他的一个小小的诱饵,他已经孤军深入。

在萨尔浒,等待他的是努尔哈赤的全部主力,六万人马。

占据了有利地形和优势兵力的努尔哈赤没有犯错,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歼灭了明军西路军,杜松战死。

解决了西路军的努尔哈赤剑指明军的北路军,马林部。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马林的北路军一听到杜松战死的消息,吓得不知是战还是撒,最后选择了一个不战也不撒的决定,就地(尚间崖)结营防守,等着后金大军来打。

后金大军赶到尚间崖,一顿饭的时间就击溃了马林部,马林撤回了开原,兵马到没有损失多少。

东路军刘铤部距赫图阿拉比较远,部下大部份是川兵对于辽东二月的寒冷气候非常不适应,而且征程多是山路,又遇到努尔哈赤设伏的几路搔扰为主的伏兵,虽取得胜利,但时间已经耽误,三月三日会师时间已到,刘铤部还在深河一带。

此时的努尔哈赤已在界藩城开完庆功会洗了热水澡,等待着刘铤这条大鱼。

为了防止这条鱼儿脱钩,努尔哈赤令一名间谍拿着杜松的令箭前去通知刘铤,说杜松部已经到达赫图阿拉城下,请刘铤部速抵合兵攻城。

一是自己误期理亏,二是利好消息鼓舞士气,刘铤令全军火速赶往赫图阿拉。

在阿布达里岗,刘铤部遇到了以逸待劳的努尔哈赤大部队的伏击。

结局是刘铤命丧疆场,东路军全军覆灭。

而北路军的李如柏在此战中的表现算是彻底毁灭了父兄建立起来的李家军的名号。李如柏的北路军三月一日从清河出发,抵达鸦鹘关,却在鸦鹘关停留观望,驻了两天,错过了绝好战机,鸦鹘关离阿布达里岗仅几十里,李如柏听到刘在与努尔哈赤阿布达里岗血战的时候,竟然选择了撒退返回清河,导致了东路军的全军覆灭,一路上发现两侧有伏兵,吓得争相逃窜,践踏至死者近千名。

至此,萨尔浒之战结束,明军失去当朝最有声望的两名战将,损兵四万五千八百,而后金仅仅损失不到五千人,明军从此在辽东丧失了战争上的主动权,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此战最为后世所质疑的是明军的基本战略方案,即所谓的兵分四路,分兵合围赫图阿拉,结果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那么当初设定的战略是否错误呢?有人认为当初如果杨稿不分兵四路,集中十万大军攻击赫图阿拉,可能战事的结果会不一样。当然,也有史学家指出,从沈阳至赫图阿拉的地形条件决定了明军十万人的军队不可能在该地带展开,统一用兵只会造成长蛇阵形,一旦被努尔哈赤所击,依然首尾不能顾,分兵四路的战略方案原本不错,只是各路兵马未能协同作战,再加上原来预料中的王牌李如柏、马林之流都是无能之将。统帅杨稿没有威信镇服三军,所以无论什么样的阵型,对于明军来说,都难逃失败二字。

没有郑成功,台湾会是另一个菲律宾印尼吗:百战77位台湾收复战

没有十一道金牌,岳飞北伐能否收复中原—郾城之战(百战第78)

韩世忠黄天荡打了败仗,为何却能名垂青史?(百战第79位)


敬请关注夜狼啸西风最新历史作品:《两宋烽烟》(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当当京东热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