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许世友上战场和别人不一样,花50块买好这玩意带着惊呆家人

1976年,许世友在广州度过自己的70大寿。之后,从河南南下给父亲拜寿的许光在广州多住了两天。许光童年在奶奶膝前长大,没一天好日子过。作为父亲,许世友感觉有些对不住自己的儿子。这天晚上,处理完公务后,他与儿子谈起了家常。

“黑儿,你奶奶的坟修得还好吧?”将军深情问道。

“我和孩子、妻子每年清明时去扫墓,添添土。”许光回答。

“其他时间都不去吗?”

“很少的。因为五六十里山路难走的很。”

当年,许世友母亲病危的消息传来部队后,许世友因军务缠身,没能给母亲尽孝。下葬那天,他也没能去告别,这是他一生的遗憾。直到今天,他也没能到母亲的坟头祭拜。

“我现在好想回家看看你奶奶,添两锹土。他老人家一生太辛苦了,我一生尽忠革命,可孝敬老母不足啊!”说到这里他眼圈湿润。

“爸,那您就请个假和我们回去一趟吧!”

许世友只是摇摇头,陷入沉思。良久,他突然问:“咱山里的松树还有吗?”

说到伐树,那还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事情了。许世友的家乡是大别山腹地,原始林木非常的多,道路十分难走,基本就是与世隔绝。家乡急切需要公路,但苦于无钱,而部队有十分需要木材,无路也难。这时,许世友派出工兵团,首先修起公路,运出伐下的100亩红松。这样,家乡和部队各有所得。

“没有。新植的松树也有大碗口这么粗了。”许光静静的回答。

“如过看见红松,买两棵。”许世友说道。

许光诧异的问:“买红松干什么?”

许世友看了儿子一眼,回答:“爸爸今年70,得想后事了。”

许光知道父亲的想法,但他又不明白父亲为啥要土葬,于是又问:“中央不是提倡火葬吗?据说主席都签了名,是真的?”

“有这回事。”许世友回答,“不过,那仅仅只是提倡,我可没签字啊。我尽忠革命一生,死后要一定要陪伴老母!”

“两棵树大概多少钱?”他问儿子。

“我也不是十分清楚,爸,您是要做棺材吗?这个儿子帮你办。”

“我知道你不富裕嘛,钱我出,事情你帮我去办。”许世友说罢便掏钱,结果只有10元3角钱,他叹口气说:“我记性太差了,通讯员昨天给我买了5瓶上好的茅台酒。”“你先回去,过几天,我把钱邮回去。”

许光回到老家后,不久就收到了从广州邮来的50元钱。信中叮嘱:“倘若不足,我可再邮。”

取出钱后的许光,心里十分酸楚,泪水哗哗下流。他理解父亲的一番真情。父亲清白一生,从不以权谋私。

许光认真地筹办父亲的“任务”。他在乡领导陪同下找到了一棵上好的大松树,量了量,三抱粗,他高兴的说:“我看这一棵已经足够了,就这棵吧。”

伐了木,许光将特级木匠请来,精心制作,一口漂亮的棺材很快做成了。他请父亲回来验收。许世友看了家信十分的高兴,回信说,等他打完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只要不死就一定回来。若是战死了,这口棺材真好也用的上,不需验收了。战争结束后,许世友由广州到南京“稻香村”安家。许光又去探望父亲,询问老人家何时回家。可是父亲回家的时间还是遥遥无期

许世友多个愿望都落空了。直到他在南京军区总医院逝世后,也没看到自己花50元买的棺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