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他在刘备那里是根草,跳槽以后变成宝,关羽若重用他不会败

有这么一个人,他在刘备手下籍籍无名,鲜为人知,而跳槽到孙权手下,却屡立奇功,威名赫赫,最终官至吴国高官“太常。”

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潘濬。

潘濬在《三国演义》中第七十三回被提及,王甫如此评价潘浚:“潘濬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后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仍任命潘濬管理荆州城。

《三国演义》中“多忌而好利”的潘濬显然不是个好人,至少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但是,历史上的潘濬与小说中的形象天壤之别,人家其实是刚正不阿,功勋卓著的一代豪杰。

而他的人生轨迹,也很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潘濬字承明,荆州本地人,自幼跟随名师学习,颇有才名。刘表发现了这个人才,在他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被任命为荆州的“江夏从事”,后又升任湘乡县令。

刘备取得荆州后,任命潘濬为“治中从事”,主管文书文吏,约为副州长级别。级别虽然不算低,但权力其实不大。

刘备取得取得巴蜀,称汉中王,潘濬未再有升迁。

治中从事是文职,潘濬没有接触刘氏集团高层为其出谋划策的权力,所以他基本没有建立功业的机会。

假如没有孙权,潘濬很可能就此默默无闻,直到终老。

建安二十四年,东吴袭取荆州,关羽兵败身死,荆州官吏以糜芳傅士仁为首纷纷投降。

潘濬却称病不起,没有归降孙权。

后来是孙权亲自去潘濬家请他出山,潘濬痛哭流涕,认为自己是败军之将,心中委曲不愿投降,孙权亲自为他擦泪,并说了一个番感人的话劝慰他,潘濬这才答应归顺东吴。

在主将兵败身死,同僚上司纷纷倒戈,敌军已经占领领土的情况下,潘濬能坚守到最后一刻,并羞惭痛哭,他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小人。

相反,在那个投降如儿戏的年月,潘濬的节操可谓高尚。

陈寿在《三国志》中如此评价潘濬:“潘濬公清割断,……皆节概梗梗,有大丈夫格业。”

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黑潘濬呢?无非是因为“拥刘立场”,因为潘濬最后归顺了东吴。其实罗贯中老先生实在是双重标准了,如严颜、法正张松那种投降者都被歌颂,人家潘濬不被刘氏重用,关羽兵败他无奈之下被迫投降,反被写成了小人,潘濬实在是有冤无处说啊。

潘濬归顺孙权后,立刻得到了重用。

孙权任命他为“辅军中郎将,授以兵。”

东吴的“授兵”意味着这个人步入了孙氏集团将军的行列,可以在军事上建立功勋。

孙权提拔潘濬正是看重了这个人才。

应该说,孙权打仗水平一般,但他识人用人的本事,十分高超。他任用周瑜击败曹操,任用吕蒙击败关羽,任用陆逊击败刘备,这次,他任用的潘濬也立下大功。

陆机的《辨亡论》就说:“(孙权)拔吕蒙於戎行,识潘濬于系虏。”

夷陵之战中,荆州南部的豪帅鼓动蛮夷呼应刘备,孙权十分担忧,潘濬为孙权筹谋画策,以少量兵力平定叛乱。

后潘濬常年镇守荆南,使得“群蛮衰弱,一方宁静。”

他又抑制豪强,痛斥朝中奸佞,获得吴国上下的尊重。

潘濬后官拜太常。所谓太常,是九卿之一的高官。

潘濬的华丽升迁,是以一次“被迫跳槽”为契机完成的。一个被刘备忽视的人才,在孙权手下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得以名垂青史。

对于这一点,近代史学家何兹全先生就认为刘备对于潘濬的任用上不及孙权,没有能够完全发掘潘濬的才能。

从潘濬的事情上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总说“要跟一个好领导才能有所作为。”但是,我们恐怕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所谓“好领导”每个人的要求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就好比穿鞋穿衣,别人穿着好看你穿上却未必合适。领导要选择符合自己脾胃的下属,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导。曹操是个好领导,诸葛亮为什么不选他?因为不适合嘛!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你要是一个功名心重,迫切希望建功立业的人不妨跟一个霸气、有进取心、凡事都管的着你的领导;而你要是一个与世无争,只想平平淡淡过日子的人,你跟着上面那种领导就会很纠结,所以那就不如跟一个柔和一些,甚至是迟钝一些的领导,大家皆大欢喜。

(本文为“老不看三国”头条原创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疑问和出版合作意向,请联系qq:2059507522)